5、成都印象

這次返港長達近四個星期,我們乘這次的機會,準備到大陸一行。

原本是想在香港參加旅行團前往江西或四川,但日期受到限制,很難選到適合的旅行團,而且看看行程,天天排滿各種參觀,參團等如走難,對近年一直養尊處優,自由自在的我們而言,這種旅行團真的令人望之生畏。

妻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介紹成都的一間精品酒店–––「樸院禪文化精品酒店」,對酒店的簡樸寧靜深有好感。於是,我們就決定前往那裏住上數日,在閒暇之中順便選擇幾個景點參觀參觀,寓渡假與旅行於一身,這確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主意既定,就在網上定了五晚酒店,並一併買了機票。五晚六日的成都之旅也就開始了。

1、初探成都

早上十一點登機,在飛機上吃了一份午餐,下午一點四十分到成都。排隊過關,從機場乘搭的士前往座落於武侯區的酒店。

對這個杜甫渡過晚年,諸葛亮享有祠廟的成都,我們有着一股好奇與嚮往,如今踏足其間,真有點兒朝聖般的興奮。

從機場前往酒店,途經之處全是高樓大厦,酒店明顯地多,而車行也不少,沿途所見,Mercedes-Benz,BMW,Audi,Volkwsagen,Toyata,Honda 等名牌的車行比鄰而存,還真的熱鬧。

車子進入市中心就塞住了,大城市的車多路少,確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後來聽說,這裏由早上七時至下午五時,都是塞車時間。

我們終於到了龍江路的「樸院禪文化精品酒店」,酒店座落在新南路和龍江路交界的旺區,幸好酒店的入口在横街,隔絕了旺區的市聲。

的士停在龍江路,街道的牆壁有指示的招牌。走入設在横街的酒店大門,輕柔的佛音䙚䙚在空中飄揚,迎面而來的是遠離大門,逶逶深入的接待處,一幅巨型的仿古山水畫和書法佔據了接待處背後的整個牆壁。大堂的右邊牆上也掛滿了字畫,地面有兩組長木枱,枱面上,其一擺放着佛經和當地畫家的畫冊,另一張枱則擺放着手製的香梘香油,以及有機茶葉以供住客選購。枱的空隙處隨意放置幾張古樸的木靠背座椅,以供住客閒來坐着讀經。左邊有間精緻古樸的茶室,原木枱上擺放着茶具,也設有座椅,茶室的四牆架上有經書、茶葉和古樸的小擺設,安坐其間品茗,自能沾染一點兒閒逸之氣。

check in 後,客房要從接待處左邊的走廊入,兩壁也掛滿字畫,迎面的小亭横掛樸院小木牌,木牌下的小枱盆花熣燦,頗有居家的感覺。轉右進入電梯大堂,電梯要掃描住客名牌才能開動,很有安全感。

這個酒店只有七十間客房,住客大多是嚮往清靜簡樸,所以很是清靜。我們的房間在七樓,是酒店的最頂層,房間有一個小廳,木桌連着兩張椅子,桌上一套淺綠色瓷茶具,品色清雅而精緻,有紅茶及苦蕎茶供應,當然,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再向酒店購買其他的茶葉。牀與水吧和走廊有雕花欄杆相隔,浴室的毛巾架是粗竹做成,古樸而又富品味。整體的感覺是樸素雅潔,最是適合渡假消閒。

酒店的第六、第七層,成「日」字形,圍着「日」字的走廊有欄杆圍着,中間留空,憑欄可下望第五層的餐廳,這是我們吃早餐的地方,餐廳有四張長木枱,長木椅,每張桌可坐十二人,可同時容四、五十人共晉餐。餐廳還有茶具供客人閒時在此邊上網邊品茗。

安頓李行,已是下午五點半,下到樓,就在酒店的四周逛逛,這是我們首次入蜀,在四川的省會蹓䃮,也算是一種新鮮的經歷吧。

酒店座落在旺盛的市區,龍江路的兩旁有很多琴行,富文藝氣息。路的兩旁都是大樹,綠化的環境為這繁盛的街道添了幾份寧靜。

由酒店向左走約二分鐘,就是車水馬龍的新南路,來往六線行車,兩旁大樓矗立,一排排的商店,多是食肆。

沿着街道漫步,觀賞市容,瞧瞧各種風味食品的餐廳:四川火煱、活魚火煱店、串串火煱店,陝北風味店、西餐牛扒屋、回民餃子店、抄手麵店、台灣風味店、手拉麵店,定做西式蛋糕的西餅店,還有供應平民食用的饅頭包子店⋯⋯太多了,從林立的店鋪、各式商品中體味成都人的生活,這還是很有趣的一種體驗。

走着走着,真有點兒餓的感覺,我們經過從酒店龍江街與新南路交界街角的大火煱店,名叫「紅鼎坊」,佔地甚廣,向街道一面全是大窗,從大窗往內望,桌椅整然,光鮮明亮,於是就決定在這裏品嘗成都聞名的火煱。

我們選了鴛鴦煱,一半白湯一半紅彤彤的辣湯。火煱料林林總總,但我們一向吃得清淡,摒棄了所有的內臟,肉類只選牛肉和羊肉,其他的全是菌類和蔬菜。

我們平時也喜吃辣,但對這一鍋紅彤彤的辣湯,還是頗有點兒消受不起,所以輪流用白湯和紅湯灼食物,倒也覺得頗愜意。地方整潔,食物新鮮,這一餐吃得還算滿意。

飯後,沿着龍江路散步,在昏黄的路燈下,兩邊樹影婆娑,竟然有點兒當年「拍㸱」的味道。走着走着,經過一個大厦林立的小區,看見有兩間寵物美容店,就穿過小區的牌坊進入,兩間店中都有小狗在剪毛,很是可愛,從此也可以窺見這個小區住戶的經濟地位了。

再向前走,一間專賣水果的店鋪赫然在前,我們是水果痴,當然不容錯過,在那裏看到了以前在香港時吃到的新疆香梨和皇帝梨,皇帝梨在這裏叫做冰糖梨,個子很大。我們選了兩個,價錢並不便宜,相信也只是收入高的人才能消費得起。

返回酒店,吃了梨,安坐長桌邊,用瓷茶具泡茶,悠閒地品茗,寫意得很。

 

2、漫游武侯祠

在酒店的五樓吃自助早餐,食品中西俱備,厨師專為客人煎荷包蛋和煮麵。食客僅有十多人,都靜靜地進餐,毫無一般大酒店的喧嘩,餐後再悠閒地品嘗一杯咖啡,還真的有渡假的感覺。

來成都之前,從網上讀到很多篇游覽介紹,說酒店離武侯祠不遠,可以步行而至。我們想沿途多些體驗這個城市的風情,於是決定步行前往。

沿着南台路再步入大學路,這一段路應是舊時的機關宿舍所在地,兩旁的房屋格局一致,雖有些破舊,但仍有昔日那種與眾不同的格調。街上的店鋪五花八門,以特色食肆為多,也有一兩間水果店,西式麵包店,其中有間卤味專門店,顧客絡繹不絕,應是這裏的名店。

看地圖,武侯祠離我們住的酒店並不太遠,走起來,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行行重行行,已步行了將近一個小時,目的地仍是遙遙難望。這時才後悔輕信網上的資料,但已是接近目的地,如果放棄而坐的士前往的話,心有點兒不甘。

這時,前面有間名叫「蘿莎」的西餅店,寬大而整潔,向街的玻璃牆陳列着桌椅,心想在這寧靜的環境中,坐下嘆杯香濃的咖啡,那該是多寫意的一回事。妻有點兒倦了,店中只有一位女店員,高佻漂亮,友善地打了招呼。妻說走倦了,想在此坐一會兒,問是否有咖啡供應?她答沒有,但要我們隨意坐着休息。

我看櫃枱的熱櫃中有葡撻,就買了,兩人坐着,從大玻璃框眺望街道上的行人和馬路上的車輛,別有一種番忙中安憩的閒逸。女店員忙她的工作,任由我們坐在店中,那種氣氛,真的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坐了好一會兒,告別女店員,繼續我們的步行。

終於到了武侯祠大街了。這是一條繁盛的街道,兩邊大商鋪林立,成都特色零食、各種熊貓玩偶、蜀錦衣衫、大褸洋裝、茶葉茶具,當然,最多的還是各種特色風味食肆。經過這些商鋪,就到了武侯祠入口處的小廣場。

廣場中游人眾多,購買了門券,就入裏。

小時候沉迷於小說,《三國演義》是第一本,對諸葛亮的㕡智和節義,佩服得五體投地。想不到現在居然可以親臨其地,瞻仰兒時偶像,發其思古之幽情,確也是緣份不淺。

我們先從南郊公園文化區開始,沿着綠樹成陰的園林,參觀了三國文化的內容,在陳列館外的一面大壁上,書寫了楊慎的《臨江仙》,這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寫在這裏,算是概括了三國歷史的興衰。在廣闊的園林中,水榭古殿,曲流小軒,令人迷醉其中。園中還有一間專賣三國藝術品的商店,各種紀念品琳瑯滿目,游人在此購買的還真不少。

沿着樹陰小石徑彳亍而行,三義廟宛然在前,穿過一道小澗,到達三義廟旁的一個小園「桃園」,園裹有三座巨型雕像,作品字形佔了園子的三個方向,中間白色的是劉備,右邊黑色的是張飛,左邊紅色的是關羽,很多人傍着雕像拍照,我們當然也不能免俗。

入廟參觀後,再從側面前行,是惠陵的所在地。這是由諸葛亮親選墓地,葬劉備於此。劉備死後被稱:愛民好與,曰惠。故將劉備的墳墓稱為「惠陵」,陵墓中還合葬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

從惠陵再往東側前行,就是漢昭烈廟和武侯祠。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的一個君臣同列的祠廟。原本還有蜀後主劉禪的祠廟,杜甫詩云:「可憐後主還祠廟」,嘆其不肖但仍能與賢君忠臣同受後人敬拜。宋朝時取消後主祠,算是為後代不肖者戒。

兩祠前後而排,前排的漢昭烈廟地勢較高,後面的武侯祠則處於較低處,這正表現了君尊臣卑的傳統觀念。

昭烈廟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兩側東西廊房分別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文臣以龐統為首,武將以趙雲為首,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小石碑,刋其姓名、生平。

昭烈廟後,下數級台階,是一座過廳,過廳後就是武侯祠。上有「名垂宇宙」匾額,兩側為清人趙藩撰寫《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正殿中供奉着諸葛亮祖孫三代塑像,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像前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圖案花紋,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的頂梁有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面對諸葛亮的塑像,不禁興起崇敬之情,腦海中泛起了《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云」的那種無奈,真的令人感嘆。

步出武侯祠,沿着園中大路向出口而行。啊!好一片竹林!只見路的兩旁迎面而來的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竹林。我是第一次見到如此壯觀的竹林,粗壯而高挺的竹杆有數層樓之高,竹頂的柔枝向旁彎下,兩旁竹的柔枝構成了一道竹的拱門,斑駁的枝葉映在地上,隨風搖曳,令人塵慮全消,蘇軾說無竹令人俗,如今在竹林中踏步,頓時沾染了一點兒的雅氣。

出得武侯祠園區,隔壁就是游人必到的「錦里古街」。

錦里古街的建築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風格為基礎,以三國文化和四川傳統民俗文化為內涵。傳說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內裏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台、風味小吃、工藝品和土特產,充分展現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

從入口進入古街,窄窄的街道,兩旁是建築古舊的店鋪,雖不是假日,但古街上仍擠滿了游人。

一進古街,右手邊是一間以三國為主題的餐廳「三顧園」,餐廳佔地頗廣,門口的黑板寫着餐點內容––四川小食大全,全套只收五十八元。我們最怕吃小食的環境吵雜,邊行邊吃更是不習慣,如果花小小錢,在餐廳優雅的環境下吃遍四川小食,也很是化算。行前一看,林林總總的小食,可惜很多是豬類食品,明明不能吃,也就作罷了。左手邊的也是餐廳,是一間觀賞四川變臉藝術和進餐兼而為一的餐廳。再深入,有賣土特產的,有賣小零食的,其中有間佔地頗廣的咖啡店,掛着紅燈籠,但卻是英文招牌–––Starbuck,呵呵,老美的咖啡店都入侵了,這顯然不是四川民俗文化吧!

再向前行,有間專賣牛肉乾的,就叫「張飛牛肉」,也不知道當年張飛是否吃過這種牛肉乾?牛肉店的對面,有數列攤檔,有賣畫的、有賣繡錦的,其中還有一檔做糖畫的,可惜攤主不在,錯失了一睹這種民間藝術的機會。

咦!還有客棧呢!古樸的門面,裏面還有一個花園。行前一看,房租還不是一般的貴。花大價錢住入這行人眾多,人聲吵雜的地方,圖的當然是一種思古之幽情的虛榮。

再深入,是一個不小的廣場,廣場的一頭有戲台,是表演川劇的地方,可惜台上空空,不是表演的時候,又錯失了領略川劇的機會了。但廣場的人群還是很多的,手中大都拿着從店中買得的零食,正吃得歡呢。沿街還有酒吧,正播着強勁的音樂,現代的音樂,洋化的酒吧,存在於這古樸的街道,卻有了點兒碍眼。

廣場的左前方有間專賣辣椒的店鋪,門外有石磨,游客可在石磨前嘗試以手推磨磨辣椒粉,很多人都上前試推着拍照。右側是一間專賣樹根雕刻和石硯石章以及書畫作品的,樹雕頗有藝術味,可惜書法則略帶江湖味,難以入目。戲台的左前方是一間裝飾古雅的成衣店,專做川綉蜀錦衣服,設計古樸,很值得入內一觀。

轉過另一面,嘩!整段街道都是賣小吃的,店的對面是一排排的長椅,游人買了小吃,就坐着吃。整條街都是人,長椅上也坐滿了進食的人,很是熱鬧。我們隨意地瀏覽各店,串燒、豆花、毛血旺、免肉丁、免頭、三響炮、龍抄手、擔擔麵、傷心涼粉⋯⋯數也數不清,望着這些小吃,也有些心動了,但我們不習慣邊行邊吃,也不習慣坐在擠迫的人堆中進食,於是就由眼睛代表,從精神上吃吃也就算了。

走着走着,真有點倦了,原是想找間餐廳吃頓中飯,但並不理想。最後還是決定走入Starbuck飲咖啡來得安心。

飲完咖啡,疲勞盡消,離開錦里,沿着大街走,街上也有幾間四川特色的餐廳,但並不吸引。我突然想起剛才經過的麵包店隔隣,好像是個規模頗大的美食中心。對,到那裏看看,起碼有多種選擇。

進入美食中心的牌樓,內裏確是有很多食肆,各種風味的餐廳都有。只是這時已經是下午兩點了,幾乎所有的餐廳都休息。我們無奈之下,走入一間還在營業的餐廳。這是一間有粥供應的餐廳,其中有鮑魚粥頗吸引。服務員說我們二人只需一煲份量一半的,再加一個炒青菜也就够了。

不一會兒,粥和青菜都擺上餐桌。哇,好大的一鍋粥,份量足有六七大碗。炒青菜的青菜翠綠可愛,可惜的是碟中的油把菜都蓋過了。我們只得戰戰兢兢地挾起一箸青菜,輕抖去菜上的油才能進食。至於鮑魚粥,我原本以為即使不用罐頭鮑魚,也必定會用急凍鮑魚切片煲粥吧,怎麼找來找去都不見鮑片呢?仔細一看,噢,原來碗中一兩顆如一節小手頭大小的「東西」,這是鮑魚嗎?這大概是鮑魚的第十代玄孫吧!放入口中一咬,可一點鮮味也沒有。算了,粥接近於潮州粥,還算清淡,也算是為這兩天所吃的油膩沖沖肚子吧。

這「鮑魚」粥太大鍋了,任憑怎樣努力,還是有大半鍋剩下。我們一向不浪費,斷不能將這大半鍋粥倒掉,於是叫服務員拿來盛具,準備將這吃剩的「鮑魚」粥帶回酒店,以作晚餐之用。

出得飲食中心,再往前走,又到了剛才歇腳的麵包店,進內和那友善的美女店員打過招呼,隨意買了一包小曲卡以備晚上在酒店房間品茗時送茶之用,另外又選購了幾件精緻的蛋糕以作明天到都江堰青城山游覽時路上之用。

在麵包店外截的士返酒店,我們步行了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的士只用了十多分鐘就到了。

 

3、都江堰、青城山之游

凌晨五點就到酒店大堂等待旅行社的車輛來接我們。等了十五分鐘,小車到,整車十多人在凌晨的成都街道上奔馳,終於到了旅游車接載的地方。

雖是凌晨,這裏非常熱鬧,賣熟食早餐的手推車布滿街頭,還有簡單的桌椅供食客用。熟食的品種頗多,有葱油餅、煎果子以及類似炸油條的。很多人就在這裏邊吃邊等旅游車。出門旅行,不敢吃街邊的東西,何況我們已買了數件蛋糕,所以就隨處走走逛逛,瀏覽成都凌早的街景。

等了近半個小時,旅游車到來,眾人趕忙上車,上到車來,前面的座位已全有人了,妻向導游說自己怕暈車,導游問前面的座客誰可讓位,坐在第一行的兩個年青人立刻站了起來,這使我們非常感激。都說大陸人如何的自私無禮,這次參加的團全是國內的游客,但卻也覺得他們都很有禮貎,眼見與耳聞的還不一樣。

在導游的講解中,一個多小時的行車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到了都江堰區,街道上的商鋪全是售賣四川土特產和旅游紀念品的。當然,食肆還是最多。穿過小街道,在旅游車停車場上,一行四十個團友下得車來,跟隨導游走過造型古色古香的南橋,來到都江堰入口處的大廣場。眼看即將參觀聞名已久的古水利工程,心情還是愉快的。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它位於岷江上游,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其子主持,大約是在公元前二五六年至前二五一年期間興建,至今二千多年,它灌溉了成都平原一帶,造成了富裕的天府之國。對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進入大門,一條寬闊的通道貫穿着廣闊的園林,通道的兩旁,到眼都是修剪整齊而造型獨特的青松古栢,在青葱的松影柏陰中,分別坐立着與四川有關的古代名人塑像。通道兩旁的小水渠,上面是一排的龍頭,龍口中噴出的水落在水渠中,形成了一道活流。通道中間則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各部分縮影,我們在未正式進入水利工程區參觀之前,就從這些縮影中預先了解工程的大概。

走過通道,沿着石堤走,堤下河水湍飛,一座山丘擋着河水,這就是素有「離堆鎖峽」之稱的離堆。繞過離堆,迎頭則有山峰一座,將廣流擠成一道,這就是「寶瓶口」所在地。寶瓶口起着節制閘的作用,是以人工將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一個口子,以作為控制內江進水旳咽喉,它的外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稱之為「寶瓶口」。寶瓶口不但起了節制江流的作用,還因為它而使這段江流形成了曲水繞山,青峰映水的絕美山水。

越過寶瓶口,來到了飛沙堰,飛沙堰是是保證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重要關閘。它的其中一個作用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的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使大量江水回歸岷江。另一個作用就是「飛沙」,將挾着大量泥沙石塊的江水過濾,保證寶瓶口不會被江水中的泥沙石塊所淤塞。眼看着灘下一排排如鐵馬般的濾泥沙器,不禁拜服於二千年前李冰父子的妙思奇想。

我們在飛沙堰坐觀光車前往魚嘴分水堤,這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它的形狀如魚嘴而得名。它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用於灌溉。我們從上面往下望,江中的巨石石紋一片片,如魚鱗般的整齊,如魚嘴的尖端將江水分成兩邊,水流掀起波浪,很是壯觀。

參觀完魚嘴分水堤,就走上横跨都江堰上的「安瀾橋」,體驗走在搖動着的索橋過江的滋味。安瀾橋又叫「夫妻橋」,是紀念清代教師何先德夫妻合力建橋的事蹟。

過了安瀾橋,就到了玉壘山麓的「二王廟」。

二王廟是紀念李冰父子的廟宇。廟內有許多與李冰父子以及都江堰工程相關的匾額、對聯和石碑。主要的建築有大殿、二殿、送生堂、聖母殿、老君殿、魁星閣等,依山勢布局,穿插於山林之間,從各處的殿宇都能俯瞰到都江堰的全景。

我們沿着石䃈向上走,待團友們到齊後,便乘步雲廊扶梯上玉壘閣。

玉壘閣建在玉壘山頂,是一座七層高的塔型建築,如果不坐步雲扶梯的适,可能要行一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步雲梯由兩段扶手電梯組成,長達一百二十八米,上下高差五十六米,全程都有長廊罩着,可以為游客遮擋風雨。

到達終點,還要走一段小路才能到達玉壘閣。我們由狹窄的樓梯登樓,從樓上的窗外望,都江堰山川秀色盡入眼底。這時,不禁想起了杜甫《登樓》:「玉壘浮雲變古今」,古今世事變變幻,人物泯滅,也只有這山川秀色亘古不變。眼前的美景,正使人興起了人生幻滅,人事渺茫的興嘆。

游罷玉壘閣,都江堰之旅也就結束了。旅游車送我們到城鎮的一間餐廳吃午飯。五年前參加了由美加澳洲華人為成員的旅行團,還認為三餐未够好,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國內人組團的旅游團,這才發覺,以前我們參加的外賓團餐飲還真的太好了。端上桌的菜粗而難咽,連飯也粗糙得很,我們二人只是挾着一碟炆煮蘿蔔送飯,其他的全都不敢沾筷。同桌的大陸客吃得歡,見我們這個樣子,就將那碟煮蘿蔔移到我們的面前,對他們的這種關懷,我們還是銘感的,他們不論食物質素,盡情而食的表現,我們不禁自相形慚。

這是我們人生中最簡單的一頓飯,幾塊炆蘿蔔送一小碗糙米飯。我們草草放下飯碗走到外面賣水果的小貨車,買了一個柚子,請檔主代為剝皮,就在飯店的停車場上你一瓣我一瓣地吃了起來。待眾人吃罷,上車,我們立即將昨天買來的西餅蛋糕取出,吃着美味精緻的糕餅,真有滿足感。

終於到了青城山。青城山是道教聖地,我最早知道青城山的名字應是中學時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有青城派、峨嵋派等武林派別。來到這裏,初初還有一點兒朝聖的心情,可是一到山下,看見到處都是杏黄色的旌旗飄揚,顏色惡俗得很。雖說杏黄色是道教的顏色,但旌旗處處,則太惡俗了,這和青城山號稱為「幽」的特色顯然背道而馳。

我們坐游覽車入山門,然後就是綿長的山路,雖說不趕時間,但行着行着,還是頗費勁的。幸好夾路都是高聳的古樹,綠陰清風,還挺沁人心頭的。山行半個小時,到了月城湖,三面環山,一水帶碧,水中倒影晶瑩,在山中見到一個這樣美麗的湖,還真教人為之精神一振。

乘船渡過月城湖,在對岸搭索道(即纜車)到山頂的上清宮。纜車每台可坐四至六人,我們坐的那台只有四個人,空間很多。往外望,車廂緩緩向高處爬行,山谷的古木參天,只是四處都是高山環繞,看不到當年在黄山坐纜車眺望四周山巒起伏,雲霧飄蕩的美景。十多分鐘後,纜車到站,原以為坐纜車就不須再行石䃈上山,怎知出得車站,迎面而來的又是一條徒斜的石䃈,綿綿不斷地向着山頂延伸。

太倦了,我們就在車站外頭的廊亭坐着休息。此處依山而建,可惜周圍的樹木太多太高,遮擋了視線,望不到峰外的景物。

團友們絡續來到,有的打了個招呼,繼續上路,向高處進發;有的也和我們一樣,在廊亭找個座位坐下來休息。

休息了好一會兒,鼓足勇氣再向上行,沿途有很多滑杆夫招攬生意,可惜我們都有些少潔僻,看着髒兮兮的座塾,早已打消了坐一次體驗在竹杆上被人抬上山的滋味了。

走着走着,還真的走到了上清宮,宏偉的門面,古色古香的建築,倒也有可觀之處。這座道觀,在漫長的歲月裏,它既是傳說中神仙道士的洞府,也是帝王下榻的行宮,更是農民起義軍的大本營。對着這香火鼎盛的道觀,寧不教人興起人事滄桑之嘆嗎?

到達上清宮,這次的青城山之游總算是不虛此行了。於是,拾級而下,坐纜車下山,搭渡船過月城湖,再步行近一個小時,坐觀光小車到停車場,上旅游車返成都。

下午五時上車,至晚上八點才到成都,車在琴台路停下,我們又到琴台故里逛了逛。

琴台故里,是漢代司馬相如演奏《鳯求凰》,琴挑卓文君的故地,這充滿浪漫情調的地方,如今變成了一條闊大的街道,兩旁多是規模很大的珠寶店,有幾間食肆酒吧夾雜其間,晚上燈光熣燦,儼然成了一條昌盛繁榮的商業大道了。

我們在街上走了一段,找一間有歌舞表演的餐廳吃晚餐,受不了演出時吵鬧聲,匆匆食後就走難般離開,在街上截的士返酒店嘆茶去了。

 

3、熊貓基地看熊貓

成都大熊貓基地是我們這次成都行最想參觀的地方。

早上從武侯祠側邊的長途汽車站登車,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到了。

門口的設計是一個大熊貓的頭部,很有特色。

進得園來,側邊一條長長的人龍,走前一看,原來是在排隊等乘觀光車游覽的。我們也就排在人龍後面,買票後,等了十多分鐘就上車了。

車子在最高處的太陽產房停下,隨着游人走過一小段索橋就到了太陽產房的入口。裏面有空調,很是涼快。進入太陽產房,從玻璃屏風望一格格的熊貓住所,每格都有一隻熊貓,或坐着、或睡着,閒適地待產。

近距離地看着一隻隻憨態可愛的熊貓媽媽,想像着待牠們生產後,世界上又要添上一批新寶貝了。

出得太陽產房,漫步於林陰道中,跟着指示牌到大熊貓二號別墅,這是一個露天的小山丘,用鐵欄杆圍着,游人隔着鐵欄杆望着山丘中的熊貓別墅,小屋外面是花園,熊貓大都在花園中,有睡懶覺的、有爬上樹叉横臥着的、有三三兩兩叠在一起玩耍的、還有跑來跑去在游人面前展示風姿的。太可愛了,在如此近的距離,觀賞到如此多的大熊貓做各種的活動,真是人生難得的經歷。

走過二號別墅,再向前行,就是小熊貓產房和小熊貓生活區。小熊貓,並非大熊貓的幼兒,而是另一種動物,牠應同Racoon同一家族,體型沒有大熊貓大,棕紅色的毛髮,舉動也很可愛。我們來到時,見到有隻小熊貓正在進食,牠把頭舉起四處張望,見到游人並不躱避,安然進食。再前行,曲徑通幽,舉頭而望,道旁的高樹上,正有幾隻小熊貓在樹上閒盪,煞是有趣。

繞過小熊貓區,再往前走,又到了大熊貓一號別墅。這裏的大熊貓數量更多,有的懶懶地在草坡上靜卧曬太陽,有的爬上樹前後腳分別抓緊兩枝樹叉,有的兩兩叠着玩耍,有的跑東跑西,動態各異,使游人大飽眼福,也惹得游人忙將相機、手機開動,拍拍牠們的各種動態,甚至影一段Video以作紀念。

這麼多的大熊貓,還真教人樂而忘返。我們邊行邊拍照,妻也拿起手機拍了數段Video,說是留給小孫兒看。

轉出一號別墅,走在寬闊而繁陰蔽天的大道上,心情很是愉悅。這時,前面的道上一群年青人坐着、蹲着、卧着地在路中心,作出各種怪態拍照,歡聲笑語令這幽靜的大道添上一分熱鬧。看着他們歡鬧着,不禁勾起青年時期的回憶,想當年,我們也像他們般歡天喜地享受群體的歡樂。青春無價,真教人對歲月匆匆發出嗟嘆。

走到園區的另一角落–––天鵝湖。

在峰巒中,一水帶碧,清澈的湖水映着山巒的倒影,一群白天鵝、黑天鵝悠閒地在湖中游泳,為平靜的湖面劃上無數粼粼的波紋。湖邊散布着桌椅,游人安坐其中,邊欣賞湖中天鵝的游姿,邊吃着從小食亭買來的小吃,偷得浮生半日閒,這才是游覽的最佳享受。

天鵝湖附近原有一間西餐廳,一間中餐廳,但妻想坐在湖畔看湖中天鵝游弋,享受這湖光翠影下的一刻和諧,所以要我隨便到小食亭買些東西裹腹。

小食亭有麵、玉米和卤蛋,游人多買麵,但我看到麵上那一堆配料就心驚,於是只是買了數隻卤蛋算了,反正還不肚餓。

安坐湖邊,邊吃邊欣賞黑白天鵝成群結隊地在湖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心境頓時澄靜了下來,人世間的營營役役,人事間的爭爭奪奪,全被抛諸腦後,和穆的自然景像,最是洗滌心靈的妙方。

悠閒地在這裏坐了好一會兒,然後再從迂迴的小徑沿着出口走。不久,旅客服務中心赫然在望。

這是一座媲美大酒店的建築物,寬廣的接待大堂有旅客行李的寄存服務。我們在大堂瀏覽,看到樓下和樓上的指示牌,樓下是大熊貓博物館,樓上是蝴蝶博物館,全是免費入場。

大熊貓博物館陳列有關熊貓的來源和分布地區,也介紹熊貓的生態和疾病,以及熊貓的天敵。當然,對大熊貓的孕育和成長也有詳細的介紹。參觀博物館,無疑對大熊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二樓的蝴蝶博物館分成了幾個展室,數量龐大的蝴蝶標本令人嘆為觀止。對蝴蝶的分類,特性和分布地區也有很詳細的闡述。太豐富了,我想,如果能有多些時間和精力,大可以在這裏寫生,這將可以創作出種類繁多,姿態各異的蝴蝶畫作。

旅客服務中心的外面是一列售賣紀念品的商店,T裇、背包、文具、掛畫之外,更多的是熊貓玩偶,很多游客來此選購,我們原本也想選購一個熊貓玩具送給小孫兒,但後來一想,這些玩偶的材料不知可否安全?所以也就不敢購買了。太多的負面新聞,令人對大陸的東西都有了戒心,這也是不自律,造假的負面影響了。

出得熊貓基地,坐長途車返武侯祠總站,這時已開始塞車,經過一條窄街,這是一條藏族人聚居的街道,全街都是藏族人開設的店鋪,擺賣着銅製佛像、藏香、藏族服裝、藏民日用器皿、還有很多佛畫、佛雕的藝術品,這是了解藏族文化藝術的去處,今後如果有空,應抽空來逛逛。

實在有些倦了,我們直接截的士返回酒店,稍作休息,待黄昏時節再去蹓躂和覓食。

酒店離四川音樂學院很近,步行不須十分鐘,所以來之前,我一直想到那裹看看。這可能是一種青年時期遺留下來的心願吧。

我一直都有接受音樂訓練,演奏、作曲、指揮都學,只是從末能在音樂學院接受專業的教育,這是一生中的一點遺憾,對音樂學院自然有種特別的情意。四川音樂學院雖比不上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但也是頗具知名度,女中音降央卓瑪、歌手譚維維、張靚穎,都畢業於此。所以,來這之後,一直想到音樂學院看看,如果撞上音樂會,買張票進去聽聽就更理想了。

今天的行程較寬鬆,下午在酒店休息後,正可在晚餐前前往四川音樂學院看看。

由住的酒店開始,至到音樂學院的沿途,全是大大小小的琴行,售鋼琴、小提琴、銅管樂、木管樂、敲擊樂器、中國民族樂器、結他⋯⋯太多了,這完全是一個樂器的世界。期間,三三兩兩的男女學生,背着樂器迎面而來,對這些音樂學院的學生,我是心存艷羨的,期望未來能有更多的音樂家從中誕生。

走到音樂學院的範圍,佔地還真的大,裏面是一座座舊的教學大樓,整齊地排列着,樓外有巨型的音符和五線譜圖案,顯示這裏的音樂氛圍。音樂學院的一旁,有座高高的大樓,是佔地頗廣的琴行,偌大的陳列室展示着一台台鋼琴,行近一看,琳瑯滿目的各國名琴,最前面的𣗳窗,一黑一白的兩座大三角琴,赫然是鋼琴中的王牌Steinway & Son。我在一篇記述著名小提琴家梅紐因(Yehudi  Menuhin)訪問中國的記述中看到,當年他到上海音樂學院示範演奏時,上音花了九年二虎之力才借到一台Steinway的演奏三角琴來作為伴奏之用,可想而知,這琴在當年的中國還真難以找得到,現在則在琴行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了。

行過這間琴行,是新建教學大樓和音樂演奏廳的部分,雖已近黄昏,但仍有很多的學生出出入入,校園入口的牆頭張貼着一張音樂會的海報,是鋼琴獨奏的音樂會,下月初在音樂學院的演奏廳舉行。可惜後日我們就離開了,否則的話,還真有機會體驗一下與音樂學院的學生一齊聽音樂演奏的經歷。對面馬路的一片大樓,可能是教師和學生的宿舍吧,也有很多學生在大堂前活動,這時,一輛保時捷跑車從大樓的停車場駛出,也不知是教授或是富有學生的座駕?一個音樂學院,其間的變化可謂太大了。

我們邊感慨邊往回走,就在酒店斜對面的那一間曾為央視介紹過的抄手店品嘗一頓抄手和湯麵的晚餐,並在那裏買了一份卤肉返酒店以作晚上品茗時我的專享茶食。

 

4、緬懷詩聖探草堂

久仰了,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杜甫逃安史之亂入蜀投奔嚴武時的居所,他在這裏居住了四年,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江村,病枯,絕句四首(其三),春夜喜雨⋯⋯所以,草堂已成為後世文人憑弔詩聖的必到之地。

我們從酒店乘坐的士前往,又是塞車時間,幸好司機熟路,避開塞車的地段,繞路而行。好不容易也就到了。

第一個參觀的是大雅堂,堂外的花園擺放着一盆盆造型各異,枝幹挺拔的盆景,空地上正有一位身穿唐裝的中年女性在練劍,令人聯想翩翩,幾疑身在武林之中,女俠揮劍斬魔,也算是古今的一種貫穿吧。

,迎面而來的是滿壁的巨畫,這是以杜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為主題的大型壁畫,它是國內最大面積的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廳中各處分別陳列着十二座比人還高的塑像,行前逐一細看,是屈原、陶潛、李白、王維、薛濤、蘇軾、李清照、陸游等人的雕像,這些名傳千古的大詩人,共聚一堂,也不愧名之為「大雅」了。

壁畫的後面陳列了數幅名家寫的杜詩,更有一系列不同版本的唐宋明清諸代的杜詩集,可算是杜甫詩作的一個大觀園。

穿過大雅堂,後進就是詩史堂,其間有杜甫塑像,並有杜甫不同時期的一千四百多首詩歌。側邊有個小室,陳列了數幅近人的杜詩詩意畫,其中有幅麗人行,筆墨酣暢,很是精采,可惜我近年對收藏字畫興趣不大,只是觀賞一番,並無據為己有之心。

再往後,就是柴門,這也就是杜甫居住的茅屋所在地,園中有少陵草堂石碑一座,石碑後曲流引觴,直臨茅屋。這是一幢簡陋的茅屋,保持當年杜甫居所的原貎。有臥室、起居間、書房、厨房。矮小而簡陋,杜甫當年一貧如流,住在這裏以苦為樂,留下了大量詩篇。「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面對如此苦況,詩人乃胸懷天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此胸襟,寧不教人尊崇敬仰?

入得大堂,從茅屋再向前走,穿過一道拱門,就到了一座小園庭,有小亭一座,曲欄小道繞園,四周的影壁全是石碑,刻着歷代文人書法家書寫的杜甫詩歌,書體各異,美不勝收,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可以仔細研讀,是一處學杜詩、學書法的佳處。

穿過小園的木門,就是花徑,杜詩《客至》:「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寫的就是此處,昔日的荒徑,如今是一條紅牆夾道的小徑,花徑的盡頭是草堂影壁,用青花碎瓷鑲嵌「草堂」二字於壁上。

游罷草堂,再入工部祠,在明、清二代的杜甫石像前緬懷這一代詩聖,對杜甫生前窮困潦倒,窮得連兒子也活活餓死的遭遇深表痛心,對照如今死後的榮顯,真是令人感嘆良深。

大雅堂的側面有一座「詩聖著千秋陳列館」,現在陳列了歷代名畫家寫杜甫詩意的畫作,雖然全是仿品,但與真本幾無分別,看其標價,約在數千至萬餘之譜,算是超值的了。

陳列室的後座是一系列紀念品店,有小飲亭,可以在花園中嘆茶或咖啡。紀念品店數間,大都陳列着四川民間藝術,有木雕、硯台、字畫、其中有一間陳列四川著名的竹織套茶杯茶壼,我曾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看到介紹,如今親眼目睹,對那精致絕妙的藝術作品默默注視,為那巧手妙思而沉醉。另一間是陳列蜀綉的,正在介紹當地名家的作品,作品有花鳥、山水、更有以杜甫詩意入畫的,全是精品,雖則喜愛,但也不敢問價。

走出大雅堂的側門,沿着小徑前行,先後到了萬佛寺、梅園。我們到處走走,算是到此一游。

走出草堂,再前往隔隣的浣花溪公園。

浣花溪公園佔地很廣,公園由萬樹園、梅園、白鷺園三園組成,園中遍布百年古桂、香樟、馬褂木、各種海棠、銀杏、芙蓉,如要游遍,要花一整天的時間。

我們今天是在成都活動的最後一天,下午還要游覽寬窄巷子、春熙路。所以,只能匆匆一游。

我們只游了公園中的詩歌大道。這是一條展示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長廊,沿着詩歌大道一路走去,腳下的大理石上鐫刻着千古流傳的詩詞佳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生當做人𠎀,死亦為鬼雄。「我勸天公重抖擻」,踩着腳下的這些名句,頓覺自己也有了一絲文化底蘊了。

大道兩旁的松柏叢中,坐立了數十位歷代著名詩人的雕像,屈原、李白、杜甫三位偉大的大詩人,矗立在大道的盡頭,象徵着中國詩歌史上的三座豐碑。

走完詩歌大道,我們就離開公園,截的士前往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有規模的清朝古街道,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裏展示了成都的院落文化,原是「慢生活」區,所有的院落都變成了頗有格調的酒吧、餐廳,現在的寛窄巷子已成為各西式餐飲、輕便餐飲、咖啡、藝術休閑、健康生活館、特色文化主題的精緻生活品味區。可惜的是,這裏已成為游客必來的地方,寬窄巷子的街道由早到晚擠滿了游人,再也找不到「慢生活」的痕跡了。

我們從窄巷子的入口往前逛,兩旁的特色商店林立,有一間川劇表演的場所,門外的小平台上有穿着古裝的美女在彈古箏,拉二胡。隔壁的串燒店則游人潮湧,買着一串串的燒烤大吃特吃。我也破例買來一串羊肉試試,羊肉被燒成了肉乾,孜然粉的濃味遮蓋了羊肉的本味,吃着如咬柴皮,大失所望了。

越向裏面走,行人越多,叫賣聲、音樂聲,賣三響砲的「噹噹」聲,嗡嗡的滙成一片,行人摩肩接踵,這「慢生活」的文化區哪來慢生活?

穿過窄巷子,再轉入寬巷子,街道真的寬了很多,這裏的大宅很多都改成了餐廳,往裏望,園林曲徑,很是優雅,可惜我們早已吃過了午餐,肚子再沒有容量了。

作為旅游獵奇,了解四川的民俗文化,寬窄巷子和錦里都是必游之地,見識過了,也就滿足到此一游而已。

離開寬窄巷子,再坐的士到春熙路。

在網上讀到一則文字,說是全國美女在四川,四川美女在成都,而成都美女則全在春熙路。所以,一來到成都,春熙路列入必游之地,滿心地期望在此一睹全國最美的美女集中地。

春熙路是一大片步行街,美輪美奐的商業大厦整齊地排列着,中間的街道寬闊得像廣場,行人就在廣場中散步,這本是一處熱鬧而高格調的步行街,從外表看來,它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處繁盛的步行街。可是,大部分的店鋪職員都站在商鋪門外,用手提或是電擴音機大聲叫賣以作招徠,高級的步行街頓時變成了街市般嘈吵,這應了一些經常到大陸經商的外國人所說:硬件是高級的,但軟件則低下了。

我們被這嘈吵的叫賣聲弄得興味索然,再也提不起興趣走入商場中逛了。於是,就在街上的長椅坐下,眼望如鯽而過的男女游人,心想商場不逛,眼睛吃冰淇淋,欣賞全國美女最集中的美女也不枉此行吧。

失望得很,我們坐在那裏放眼飽覽眾生相,來來往往的男男女女中,竟看不到一位堪稱美女的。是傳言失娛呢?還是美女今天一齊約定不逛春熙路呢?

枯坐無趣,一陣陣的叫賣聲令人作悶,想起這般的叫賣聲如果在商場中迴響的恐怖,也就失去了逛逛商場的興緻了,於是,坐的士打道回酒店,結束最後一天在成都的游覽。

明天一早就得返港了,數日的成都之行,雖然沒有驚喜,但在一個富有歷史沉澱的歷史名城,優哉悠哉地渡過五六天,這已是人生難得的一種經歷了。

 

4、悠悠師生情

這次返港,雖說是時間頗長,但安排了很多的旅行,所以真正住港的日子並不多。以前返港,也會見見教過的學生,但每次的聚會人數都太多了,和大家只是見見面,難以詳談,所以這一次就想改變形式,只約一批同一班的學生見見面。

怎知道他們將我們相聚的照片登上了FB,其他同學知道後,紛紛約我相聚,我的時間頗緊,但又是盛情難卻,於是就定了個原則:近年見過面的同學今次就不再約見了。即使如此,也有很多的同學不能相聚。遺憾之後,又覺得頗為安慰,畢竟離開香港已二十多年,以前教過的學生也大多三十多年未見面了,但仍記得我這個老師,教我老懷大慰。於是,為文記叙這幾次的師生聚會以作紀念。

1、與「實用班」同學歡宴

這次返港,原本只想見見當年的「實用班」同學。

「實用班」,很奇怪的一個名稱。

是奇怪的名稱,它在公理的歷史上,也僅僅出現過一屆。相信即使是公理的老師,也很少人會知道這個在校史上僅出現過一次的「實用班」。

公理中四的分班,原本是文科理科各兩班,但在這年,中四的學生中,有一批文科、理科並不出眾,但又符合升班條件的學生。這班學生,一些是文理都不突出,卻又「百厭」非常的「問題學生」,另一部分則是英文成績略差,但其他科的成績不錯,乖巧懂事的新移民子女。學校將這兩類學生編成一班,除學一般的文理科外,兼學電腦、商業的科目,定名為「實用班」,對其期望不高,只求他們畢業後,能將學到的「實用科目」應用在職業生涯中。

對這麼一個龍蛇混雜的班級,老師們視為畏途,很「不幸」,班主任竟落到我的肩上。幾個相熟的同事笑着對我說:「看來你的好日子已到頭了!」拍拍膞頭表示同情。

做他們的班主任,我並不覺得有多大的壓力,但也不覺輕鬆。後來總算和他們渡過了多姿多采的兩年。果然是實用班,在中學所學的,無論是日後升學或是工作,都用得着,很多同學在拼摶二三十年後,也獲得了不錯的成就。不經不覺,他們畢業也超過三十年吧,即是說,除極少數之外,我們起碼已有三十年未謀過面了。

這一次的聚會,由洪承嘉負責邀約和安排。出席的同學計有:洪承嘉、黄慶麟、鄧錦佳、鄭力、鄭嘉哲、歐國玲、陳彩霞、陳詠琴、朱靜宜,和陳詠琴的姐姐詠儀。妻原本不參加我和學生的聚會的,但因為洪承嘉多次寄來茶葉,妻最愛每天品茗,洪承嘉的茶葉令她深為感動,所以也樂於參加這次的聚會,說是順便當面多謝他寄來茶葉的心意。

這批同學,性格各異,想不到畢業了三十多年,仍能有如此密切的聯繫。所幸我的記憶力還在,雖然分別了三十多年,這批同學當年的種種,仍能憶起。鄧錦佳在他們之中,年紀最大,頗有大哥哥氣概。黄慶麟個子不高,坐在前面,沉靜好學,是老師心目中的乖學生。鄭嘉哲高高瘦瘦,是足球迷,平時很靜,但在球場卻是衝鋒陷陣的健將。鄭力,個子不高,佻皮好動,總不能正經坐着,不是撩隣座就是語出驚人地引人發笑。洪承嘉,同學口中的蠻牛,平時不聲不響地坐在一旁,誰惹了他,雙目一瞪,足令對方戰慓而逃。女孩子中,朱靜宜文靜秀氣,上課專致。區國玲精伶活潑,落落大方。陳詠琴明媚乖巧,是一眾男孩的愛慕女神。至於陳彩霞,我對她的印象頗深,她是新移民,和另外兩個也是新移民的陳蕾、厲劍琴被同學稱之「三劍客」,她們都是很勤力的學生,好學而富正義感,不要看她外表文靜,發起脾氣來,男同學也得退避三舍。至於陳詠琴的姐姐詠儀,是早一屆的文科班,我教她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兩科,印象中也是文靜的,但她說起了一件往事,又令我對她有不同的看法了。她說:上課時我問同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她答道:「明即是唔明,唔明即是明」。結果我用書拍了她的頭一下,她居然還敢還手!呵呵,怎麼我記不起了這件事!

洪承嘉知道妻喜歡品茗,專誠帶來了釣魚台國賓館指定用茶的武夷大紅袍,又帶了兩瓶Vinedo Chadwick 2014 年紅酒。名酒佳茗,使我又感動又慚愧,我只是他們中四、中五的班主任,做的也只是老師的份內事,但受到的卻是如此隆重的款待。

聚會在熱鬧而輕鬆的氣氛中進行,想不到妻和他們只是第一次見面,但卻也談笑晏晏,話題無所不包。很多我平日的事,都從妻的口中道出,他們從中可以知道另一面的我了。

話題最多的還是昔日的趣事,對洪承嘉和鄭力來說,最痛苦的應是「do,re,me,fa,so」了。我教學之前,早將中四、中五的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課程中的課文背熟,所以上課從不帶書。講課時在教室中四處走,雙眼一直掃視全班的學生。遇有學生不專心或是「釣魚」時,我立即叫他站起來,問剛才講到哪裏?答不上,就「do,re,me,fa,so」罰抄課文五次,明早交來。眾人中,鄭力和洪承嘉被罰的次數最多。當然,罰了數次之後,他們也知道不聽書的後果,在我的課就不敢再走神了。所以,一提起這音樂中的五聲音階,也就只有「打冷顫」的份兒了。

「最慘還是摺碼子那一次。」鄭力還有餘悸地說。眾人也頷首贊同。

摺碼子事件是我對全班罰得最狠的一次。話說班中的幾個佻皮同學不知怎樣,突然興起在課室中射碼子作戰。初時只在小息時進行,我發現走道上狼藉的碼子,就警告了他們不得再犯。誰知警告剛過,他們竟然在某些老師上課時也偷偷地進行碼子大戰。地理課,當顏龍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字時,下面的大戰正酣,不幸流彈誤中龍軀。顏sir審問何人射出,當然不會有結果。於是,審訊自然就落到我這班主任身上。

我知道這一班,平時盡管也分黨分派,但卻又講義氣得很,雖說我委任的兩個班長都非常的正派盡責,但要他們供出是誰人犯錯,根本不可能。所以,對他們說:你們共同維護犯錯的同學,即是同謀,那麼,全班都要為這個「義氣」付出代價。

當然,我也不再追究是誰的傑作,因為再個別審下去,只會分化了同學的團結,所以,決定當天全班留堂,節目就是摺碼子,既然喜歡射碼子,那就給機會大家體驗摺碼子的「樂趣」吧。

每人要摺五十發碼子,必須結實。這教同學們大受其苦,要知道,摺數隻又結實又有殺傷力的碼子不難,但要摺五十隻,手指不痛死都難。我說明必須摺得結實,交來給我檢查才得過關,同時,要全班都完成才准放學。這真的苦了那些乖學生了,有幾個女孩邊摺邊哭,真的令人有點不忍。但為了給大家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假裝視而不見,待大家都摺好了碼子,我把它們全倒入垃圾桶中,一聲放學,結束了這一次的活劇。

從此之後,眾人提起碼子就怕,幾個肇事的同學,覺得害慘了其他講義氣同伴,以後也就不敢再亂來了。當然,同學們也不想再受這無謂的牽然,起了監督的作用,想亂來的同學在群眾的監督下,也不敢再惹眾怒了。

我和班中的同學相處得還算融洽,上課時為令氣氛活躍,我經常會用輕鬆的故事形式講解眾人認為枯燥的文言文,甚至也會和他們開開玩笑,叫叫他們的花名。

突然想起,區國玲的花名是「勾腳玲」,於是問道:「區國玲,你那勾腳玲的花名是鄭力幫你起的嗎?」區國玲看了我一眼,不出聲,席間其他的同學異口同聲地說道:「是你起的。」

「真的?為什麼我記不起了!」

鄭力說:「是你起的,上課時你拖長聲音叫:勾⋯⋯腳⋯⋯玲。」

呵呵,真有其事!我是有幫學生起花名的習慣,這並無惡意,只是為了與他們打成一片,什麼「隻揪」「囉囉」「三木太郎」,想來還是不少呢!

其實,我還真的有些溺愛自己班的學生,這一班佻皮搗蛋的實用班,在某幾位老師上課時,經常搗蛋令老師難以下台,有幾次老師向我投訴,要記他們缺點時,我總是代他們求情,盡量以其他的懲罰方式代替缺點。因為我總覺得對一眾精力過剩的少年而言,搗蛋並不是一件多麼大不了的事,做老師的應多所設法去引導他們,不應因為師道尊嚴而輕易記學生的缺點,因為在他的記錄中留下了污點,從而影響他的前途,這不是負責任的做法。

在我當上了訓導主任之後,對一般頑劣的學生仍然堅持這種思路,即使不得不記缺點,也必定花多些時間與他們交談,為他們分析犯錯的嚴重性,並鼓勵以後糾正錯誤,使他們「死也死的明明白白」。我想,也就因為這種想法,使學生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愛,所以,這個訓導主任,並不太惹人厭。

聊着聊着,也就聊起了當年的班長。當年,我委任的男女班長都是新移民,他們學習勤奮,作風正派,兼有領導才能,也受同學的愛戴。女班長厲劍琴,同事們笑稱她的父親必定是武俠迷,所以為她取了這麼一個名字,我則認為她的名字從「劍膽琴心」中截取而來,是否如此,也只有她的父親知道了。她畢業後在一家電腦公司任職,有一天曾專誠來校,請我到怡東酒店飲下午茶。此後就一直沒有再聯絡,這次我才知道她結婚後已移居上海。

男班長忻偉強,沉實刻苦,很注重自己的學習成績,可能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吧,會考後精神出現了問題,此後也沒有消息了。鄧錦佳與他友好,聽他說,現在他已回復正常,也工作了。

對着眼前的學生,他們都已年到中年,經歷了人生的幾個階段,如今在他們的臉上所表露的是一份自信與成熟,已全然看不到當年的稚氣了。他們各有各的人生,但共通的一點就是,大家仍珍惜當年的學生歲月,仍珍惜昔日的同窗之情。這教我老懷安慰。

 

2、與3D班、舊同事歡聚

洪承嘉將我和實用班同學相聚的照片登上FB,同學們這才知道我人在香港,很多要求見面的邀請紛至沓來,我在港的時間有限,順了哥情又怕失了嫂意,很是為難。

其中曲明晶留下短訊,說是Miss Leung和Miss Tam都想見我,希望我能抽時間一聚;而鄭温宜也留言說是當年3D班的同學也想見我。兩批人我都很想見,可是時間真的難以安排。這時,曲明晶和鄭温宜也商量好了,說是兩批人可以併在一起,希望我一定抽出一晚相聚,我就在緊迫的日程中擠出了一晚。

梁美琼是我當訓導主任時的拍擋,我們的合作非常的愉快。她視學生為「仔女」,對犯錯的學生一直是既嚴厲又關懷,但也因為這樣,凡事「上心」,每每因此而「勞氣傷身」。每當我在隣房發現她「勞氣」之至時,必定會進入她的房間,將那引得她「勞氣傷身」的學生帶出,要她消消氣,待心情恢復平靜後再審。有時,我處理難搞的學生或家長時,她會主動走來幫忙。可以說,在我做訓導的那幾年,我們的合作、我們的相互關心,是大家在工作中最為難忘的交情。

譚美霞老師是我的師姐,她唸化學,任教科學,處事不温不火,學生對她是又敬重又親近。很多頑劣的學生,在她和風細雨的勸導下,不知不覺地改變了。她在我的心目中,永遠是那麼冷靜淡定,不愧是大師姐。

鄭温宜所說的3D班,印象中應是八三年的畢業生。我是他們中三級的班主任,他們是老師口中最難搞的一班,其中潘美儀被稱為大姐大,牙尖嘴利,倔強不馴卻又甚得同學的擁戴,所以,她時常帶頭與老師「頂嘴」,滔滔的辯才更使老師頭痛。當然,還有幾個頑皮的男生,搗蛋破壞更是家常便飯。也不知道是什麼命,這一班被冠以生人勿近的班級,居然又是由我做他們的班主任。

接手這麼一個燙手的芋,我在開學之前就開始做準備工夫,首先是將班中所有學生的檔案仔細察看,了解他們小學六年級的成績品行,中一中二的各項表現,甚至他們的家庭背景,都有了基本的了解,這才發覺,班中的同學,其實只是頑皮,並不壞。就以潘美儀來說吧,牙尖嘴利不就是口才便給,反應敏捷的優點嗎?帶頭和老師辯駁,得同學的擁護成為大姐頭,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就是富「正義感」,有領導才能嗎?這種少年,如果引導的好的話,必能走上正途。

她既有領導才能,那麼就委以重任,被我指定為班長。她滿面的意外,同學們也覺得不可思議,中一中二是訓導處常客的她,居然成為了班長!同事們笑我採用以夷制夷,很是高明,只是擔心我駕馭不了這個牙尖嘴利的丫頭。我則深信她的本質不壞,如能正面鼓勵的話,必能做好班長的職務。果然,在她的協助下,全班團結,上課的紀律竟有完全不同的改變,學習成績雖沒有其他班好,但在各類的比賽都有突出的表現,這一班令老師們頭痛的3D班,現在令人刮目相看了。

我與學生的關係不錯,3D班的學生也有上我家探訪的,但學生有時候難以把握分寸,表現有點兒過火。當年聖誕節班會的慶祝會上,學生們布置課室,在黑板上畫了精美的圖畫,卻在一角畫上了蜈蚣,這是學生在背後偷偷為我起的花名–––「吳公」。表面是尊稱,骨子裏即是說我如蜈蚣般的毒辣。其實被學生叫花名,有助於他們的發洩,我總是詐作不知,但如今竟過了界,在黑板上惡搞,則有點兒過份了。我當時想道,在節日的氣氛下向學生訓話,甚至懲罰,有點兒大煞風景,但也不能無視這過火的玩笑。於是,我一聲不出地走出課室,整個慶祝會由他們自生自滅。

結果是,他們也自覺過份了,自動自覺地維持秩序,慶祝會結束後,做好了清潔,由班長送來了他們特為我留下的食物,雖然沒有任何人對我說聲對不起,但我知道通過這一次後,他們應學會不能因與老師熟就恃熟賣熟,越過底線。事後,我也不再提及此事,但我知道他們已得到教訓。

如果能摒棄徧見,用關愛的態度去對待頑皮的學生,那麼,他們往往對這些老師更貼心,所以,我和他們的關係一直很好,當然,為了他們,我也受到不少同事的批評,說我是太過「縱容」他們了。

這麼的一班學生,在濶別三十多年後,仍然想和我吃頓飯,試問又怎能拒絕呢?

餐宴的鰂魚涌,我對這一區不熟,按着曲明晶傳來的direction,終於準時到達。一大枱的舊學生,接着而來的當然是考記憶辨識眾人了。

曲明晶和何致遠夫婦當然認得,阿曲畢業後曾在校務處做過很多年,更是教我用電腦和倉頡輸入法的啟蒙老師,我現在用倉頡輸入法寫書寫文章,速度不下於英文打字,這全是她的功勞。何致遠是理科班的學生,數理兼佳,同學們稱他為「博士」,我沒有教過他,反而後期在校做實驗室助理時,也擔任了校友會,所以有幾年農曆新年都會來我家拜年,後來他自己創業離開公理,也就沒有聯絡了,直至和曲明晶結婚後,才有他們的消息。

鄧活敏是班中的乖乖女,更是陸運會和水運會的風頭人物,為我們班爭光無數。陳少忠斯文男孩,好像是打籃球的。劉健樂喜好踼足球,開朗而多話。盧潔儀是班中的開心果,現在比以前發福了很多。劉露露是我的鄰居,也住美孚六期,課餘在家附近蹓躂,偶而會撞到她。

坐在我鄰邊的,很面熟,但一時想不起他是誰了,我的腦海中不時搜索他們班中各人,就是記不起了。

他說:「我是石頭。」

「石頭?許錫和!你發福了很多。你不是在夏威夷嗎?你不是他們班的。」我記起了他,他應比這一班同學遲一兩屆畢業的,畢業後移居夏威夷,三十年前還從夏威夷來探過我,只是當時他還是「靚仔」一名,現在發福了,顯然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大叔了。

他在深圳一間地產項目發展集團做CEO,當天專誠從深圳趕來和我見面。這可是一個意外之喜。

坐在Miss Tam 旁邊的一位美女,樣貎清秀,一直望着我,我一時想不起她是誰,還以為是Miss Tam 的女兒呢?其他的同學也顯得很奇怪,曲明晶說:「別的同學你不認得還不算奇怪,你無可能不認識她!」我還是一頭霧水。她苦笑着說:「我剛和你Message聯絡。」

「吓!你是鄭温宜?」我大驚地問。鄭温宜畢業後一直在校務處做秘書,我做訓導主任時,經常要她幫我找學生的檔案,家長、警務處、社會福利處來電,也多是由她轉來,可以說是天天都要接觸幾次。我移居美國後,初時每次返港,都會返學校探班,每次都會閒談一會兒,甚至她後來準備轉校時,還專誠致電美國和我傾談了一陣子。這麼熟的人,我居然認不出了!怎麼搞的?

其實也不奇怪,上次見她時,(也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時她隨舊校搬到基道,我去基道探班時,和她在校務處見了一次面。)那時的印象仍是身段豐滿的小美女,而目前則變成了清清秀秀了,一時之間還真的無法將兩個形象聯接了上來,女大十八變,可她連女兒都上大學了,卻還是美得令我認不出來。我這麼一說,其他的同學也起哄地笑着對她說:「怪不得你最近頻頻到韓國,原來如此!」她和我這班同學應是同屆,只是她的成績好,被編到別的班而已,所以大家仍是稔熟得很。

我們談起了以前的趣事,可惜潘美儀已芳踪杳杳,連和她死黨的鄭温宜也未能聯絡得上,另一位眾人的乖乖女李文珊也因為工作的關係而未能出席,這是美中不足的了。

席間談起,原來在座中還有不少人曾到過我的家中,其中還有人從我家中拿了我的畫作呢!這些事我反而全無印象了。

這時,Miss Leung 出示了一幅穿着軍裝的男子相,說是麥祖德,我看了相片中雄糾糾的男子漢,很難想象這就是當年的那個頑皮仔!記得他在中二時,已是訓導處的常客,除了屢欠功課,上課時搗蛋之外,一個星期更是有三四天遲到,他是很多老師口中「冇得救」的問題學生。身為訓導老師的Miss Leung 卻不肯放棄,徵得家長同意之後,要他搬到自己的家住,每天督促他做功課,帶他上學,我笑稱她多了個「契仔」,麥祖德也戲稱她為「契媽」。這種生活堅持了好一段時間,終於糾正了他的陋習。畢業後他投身紀律部隊,現在是著名的拆彈專家,為保衛香港而貢獻力量。眼看着Miss Leung 那安慰的眼神,我也為之感動。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一定能助學生走上正途,這也是我做訓導時所堅持的信念,很多老師都埋怨我們訓導處手段不够辣,變成了另一個輔導處。但是,我們卻因為自己的信念而堅持–––引導學生走上正途,懲罰之前,必定要使學生知道錯在何處。

我想,畢業了幾十年的學生仍能樂於和我們相聚,也就是這種教育原則的收效吧。

說說談談,一頓晚飯直吃到九點半才結束,眾人還是餘興未盡,有人提議到街角那間著名的糖水店享用,糖水店的新舊兩間店鋪座落在毗鄰,都擠滿了顧客,幸而其中有位同學與店中伙記相熟,為我們一大群人騰出閣樓的一張大枱。坐定後,掀着圖文並茂的一本餐牌,五花八門的甜品,真教人眼花繚亂,真有點兒少時第一次吃西餐不知所措的感覺,劉露露向我推蔫了其中一種特色的甜品,我也就聽從了。不一會兒,各人點的甜品上枱,色彩繽紛,各有特色。

吃完糖水,大家一齊走到地鐵站才互道保重而別。

 

3、富臨午餐

數年前與兒子夫婦訪港,兒子在一個月前定了四季酒店的「龍景軒」飲茶,精緻的點心令人難忘。前年,兒子訪港,我叫他到「富臨飯店」試試,他返來說「正」!所以,我對妻說,下次返港,我們也去試試。

當邱威廉知道我返港,立即在Messages 傳來富臨飯店開業四十周年雞尾酒會的邀請,我剛到港不久,難以抽空參加盛會,所以就回覆他說待日後抽時間到那裏飲茶。他問我日期,說是會幫我安排一切。

返港前往馬來亞探訪同學,參加中學同學的活動,又要前往成都作五日游,一直忙得難以抽空,待諸事忙完,才想起飲茶一事,於是特意抽出一個星期五的中午,前往富臨飯店。為怕其他學生知道而要求在此見面,我對邱威廉說,這是我這一次返港,唯一一次和太太享受的二人世界。

我們被領入貴賓廳,侍應殷勤而又為客人留下獨處的空間,使人安坐其間,心怡神定。上茶不久,部長禮貎周到地走來問好,遞上一袋茶葉和手寫心經給我,說是代邱先生送給我,他有事,要遲點兒才到。我接過紙袋稱謝,隨意瀏覽餐牌。

待我們瀏覽了一會兒,部長前來對我說,邱先生一早就為我們留下了兩隻鮑魚,隨時可以享用,待吃完鮑魚才再點其他的東西最是適合。

這真教我們愕然,「阿一鮑魚」應在晚餐享用,我們原本是想品嘗這裹的點心而來,如今受到這麼隆重的款待,確是令人不安。

不久,邱威廉來到,談笑甚歡,他知道我們好茶,專誠準備了一套德化茶具送給我們。德化以白瓷馳名,潔白如骨的瓷製品是精美的藝術品,我家中就有兩座德化觀音像,寶相莊嚴而又潔白無塵,令人塵慮全消。如今用以製成茶具,又是另一個驚喜。

談着談着,我贊起枱上的陳皮瑤柱豆豉醬,他說這是店中最新的產品,立即叫職員取一大樽給我,我們珍而重之地接受了一切,手中的茶具、豆豉醬很重,但主人的盛情更重。

4、與八四年屆同學午聚

在成都五天,由於大陸的網絡管制,整整五天收不到電郵,真的有彷如隔世之感。

返港後,先後看到梁棟材和梁子健的Messages,梁棟材寫道:「吳 Sir 你好!我是 梁棟材(三木太郎)1984年的中五畢業生,知道你回來香港,很是激動⋯⋯
想你在港定必非常煩忙,但是仍然忍不住希望可以與你見面,我們一群你的學生們也有同感,所以特別委託我今天冒昩地與你相約一個時間,無論是: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飯、任何形式的環境下⋯⋯見見面(只要可以配合你的時間便是)不知道在你離開香港前,可不可以讓我們這一群不才學生可以再與老師有一刻的共聚及暢談往事呢?」

印象中,他們的班主任是李宛珊,我是教他們的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每周有十一節課,對着他們的時間比班主任還多,文科班中四的學生,女生多數很乖巧,男生嚒,沉靜好學的固然不少,而頑皮的也不在少數。但無論如何,我還是挺懷念那段上課時在輕輕鬆鬆的氣氛下講解語文和文學,想方設法以引起他們對這兩科的興趣。當然,還有以會考的標準,擬定刁難的試題,逐點評分殺得這班自認是文科精英的學生「一頸血」,卻在這種殺戮之下輕易闖過會考關的一點安慰。

星期三從成都返港,下星期一就返美,此間四天的時間,與朋友、親戚、學生的聚會已預先安排得滿滿的,但還是想方設法抽出一段時間來,原本星期六中午要和親戚相聚,經考慮後,就與妻分道分鑣,由她與親戚相聚,我則抽身出來與他們相聚。

出席的人數並不多,但這反而更能深入地交談。席中的學生,都已畢業了三十四年,他們已由昔日的少年變成了今日的中年,但每個人的容貎,在我而言仍是鮮活的。梁棟材在當年頗活躍,一頭的卷髮,當年被我捉着要拉直,我並為他起了個花名–––三木太郎。那時日本動畫流行,他的名字三個字都帶「木」,所以就稱之為三木太郎。梁子健是「波牛」,踢足球,好像是校隊,平時上課沉默無語,但卻又心不在焉,經常被我點名問書。女生中,關小萍一直坐在前排,上課時不聲不響,但在生活隨筆中則經常會從文字中訴訴心聲,或是反映家中瑣事。至於李菀慧,她的英文名「Lancy」,同學們叫她靚死李,美麗端莊,是很多男生的追求對象。她是清潔糾察,做事認真,在小息時經常巡視各課室,進入課室抓捕「垃圾蟲」,低班同學遠遠見到她就邊叫邊跑。至於前晚才見面的許錫和,以「百厭」聞名,中二在小息時偷偷將走廊盡頭的消防喉打開,致使水花四濺,引起騷動。這些往事,如今都成了我們回憶時的趣事了。

席間,鄭温宜帶了早一屆畢業的楊浩賢到來。楊畢業後一直都沒有見過,他聽鄭温宜說我從美國返港,並約了八四屆同學飲茶,於是也就請鄭温宜聯絡,臨時加入。

楊浩賢現職律師,仍是以前般的温文,他也是文科班,語文和文學科的成績都不錯,想必這對於後來從事法律工作都有幫助吧。

話題都集中在當年的人與事,許錫和突然問我記不記得林佩儀?當然記得!她是當年班中的美女,身材高佻,輪廓分明。她是學校交通安全隊員,穿起制服,英姿颯爽,也是眾多男生心目中的女神。還有班長馬劍英,外型英俊,滿臉正氣,他後來還當了Head Prefect,是老師心目中的超好學生,現在在人民入境事務處任職。李菀慧在手機中找出他們的照片給我看,歲月的風霜,年到中年,外形的變化頗大,但仔細觀看,還依稀能認出當年的模樣。

馬劍英和林潭標後來都在原校升讀中六、中七,也成了中文學會的主要骨幹。從他們的口中才知道,林潭標於前年病逝,中年離世,不禁教人為之感傷。

一餐茶,就在回憶昔日情之下結束,希望各自珍重,活在當下。

 

3、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緣起

這次返港,特意和樂隊舊人、海暉創社成員見了兩次面。張適儀知道後,來電問道:「這十多年你往香港,從來不浦頭,這次怎麼出現了?」我答道,原因有二:

去年旭暉搞了個四十周年大聚會,劉琰倫曾來電邀請我參加,說是希望我們這些創社元老能出席以示慶祝。我回復她說:一般冬天我都不會出遠門,以防大雪封門,所以不能出席。倒是明年我的中學同學將搞一次畢業五十周年聚會,我多數會出席,到時有機會可以一聚。

今年七月,陳明鋒來電郵,問及我到港的日期,以便安排社友相聚。我感念他們夫妻在百忙中仍然記掛此事,那時我仍未收到同學聚會的消息,所以回復他:目下同學聚會仍未有下文,待有確實日期後才告知。待我在十月底返港,就定出可以抽出的日期,電郵他,說只是希望與早期的樂隊舊人見見面,請他代約。這是原因之一。

其次,學兄楊昆岡正在籌寫自傳,也勸我寫,我念及如果寫自傳,將涉及很多的人與事,確是不便。但將自己接觸音樂、書畫、讀書寫作等分類記叙,也是可以的。於是去年寫了洋洋洒洒數萬言的《回憶我的音樂學習》,其中寫及組建、指揮海暉樂隊的往事,懷舊之心油然而生,也真的想有機會再見見以前的隊員,重温往昔的種種。於是,在這一次的遠游,就抽空和一些想見的人見見面了。

 

1、與樂隊舊友晚餐

與樂隊舊友晚餐那一晚,陳明鋒因要入醫院做小手術,未能出席,王文闖因旅行跌傷住院,也未能出席,但還有十多位樂隊舊人出席。這批大都是海暉時的舊人,後來成了旭暉樂隊的骨幹。出席的計有鄧兆華、黄燕芬、李兆華、范鳯女、鄺月嬋、鄭祖德、夏展鴻、馬兆麟、關愛蓮等人,本來還有陳金潤和謝竹萍夫婦,但當晚謝竹萍跌傷了,不能赴會,而梁郁芬要照顧王文闖,也不能出席了。即使如此,我也非常的滿足了。

我和他們都有數十年未謀面了,但對這些樂隊舊人,印象仍是那麼的深刻,見到他們,彷彿又回到了那芳霏的歲月中。

最是欣慰的是見到了鄺月嬋,昔日的小女孩,如今已到了耳順之年了。她是從中流戲劇社轉來的,當年張蓓麗和徐凱里等人組建了中流戲劇社,徐凱里負責樂隊,後來中流結束,將樂隊的成員併入海暉,於是,歐春生、葉韻笙、游松生、鄺月嬋就來了樂隊。

他們加入的時候,海暉樂隊成立一年多,剛演奏了由我編寫的合奏《春暖花開》之後,就投入了《瑤族舞曲》的排練中。鄺月嬋當時最年輕,是個可愛的小妹妹,我分配她打敲擊,一打錯就把舌頭一伸,很是可愛。海暉改名旭暉,加入了聲藝的舊成員,樂隊擴大了,她還是在敲擊部。後來我因工作需要而離開旭暉,也就沒有再見到她了。聽邱玉麟說,她身體一直不好,這事我一直記掛在心,事隔近四十年,她出現了,見到成熟的她,仍能㝷得當年嬌憨的踪跡,心中頓覺安慰。

鄺月嬋是當年最年輕的樂隊成員,但一年後就被夏展鴻取代了。夏展鴻來自彩虹邨英文中學,當時是中三(中四?)的學生,拉二胡。記得他的個子不高,瘦瘦的,與現在的樣子截然不同。他加入時正值樂隊的全盛時期,我們剛公演了由我和翟惠洸編寫的鋼琴協奏《延河暢想曲》,正籌備編寫琵琶協奏《狼牙山五壯士》時,傳來聲藝國樂社出現問題,希望海暉能助其一臂之力,所以暫停了協奏的事,開始籌辦海暉、聲藝的聯合音樂會,為聲藝團員的來歸創造條件。

夏展鴻在這時加入,一加入就要接受繁重的排練,當時要排練由我指揮的《東海漁歌》,還得排練由俞兆曦指揮的《三門峽暢想曲》(我擔任獨奏部分)和《錢塘江畔》,對樂隊的技術要求頗高,為了照顧樂員的技術,我特意將這三首樂曲編寫了一部簡化譜供初來的隊員演奏,夏展鴻應是拉我寫的簡化譜成長的。

鄭祖德是聲藝中最早接觸我的人,他是聲藝銳意想培養的接班人,聲藝的負責人請我教他二胡演奏技巧外,還希望我教他編曲指揮。我也因此為他編寫了一個速成課程。他的音樂感很強,領悟力也高,可惜只跟我學了幾個月,就因為工作的關係而停頓了,也再沒有聯絡。這事一轉眼就四十多年了,後來在FB與我再聯絡。如今他能出席,真的大出我的意料。

李兆華我們叫他肥華,四十年過後,突然瘦了很多,再看不到「肥」的痕迹了。他原本吹笛子,我曾編寫了笛子獨奏曲《老工人講的故事》的小樂隊伴奏,由他擔綱獨奏。後來他對低音大提琴產生興趣,由我教他基本的技法,就擔任樂隊的低音大提琴手,與離世的孫美嘉,成為低音部的主力。

他的妻子范鳯女,是樂隊的琵琶手。應是《瑤族舞曲》時期加入隊樂的,當時我對彈撥樂組的要求特別嚴,有一段弦樂和吹管演奏主旋律時,彈撥樂整大段的十六分音符的副標旋律,我是逐個音符的強與弱都要要求達到我的「心水」,所以她們整個聲部都須撥出時間專門練習,那段時間,彈撥樂組在排練時,一看到我的指揮棒指着她們,就得打省十二分精神,我雖不駡人,但指揮棒一拍叫停,再捉着彈撥組逐句練,也足够她們驚心了。呵呵,當時她仍小,可能在她的心目中,「欽公」就是惡人的代表了。

李兆華婚後居於新界,我十七年前返港,曾和樂隊舊人聚過,但也沒有他夫婦的踪影,如今能够出席,也自是意外之喜。

另一位「兆華」鄧兆華,他是吹笛子的,聯合音樂會時,聲藝本想推蔫陳樹貴擔任笛子獨奏,我則認為鄧兆華音樂感強,是可造之材,就決定由他擔任,也是演奏《老工人講的故事》。我對這首作品有偏愛,這是一首叙事詩,當時只有東初擁有譜子,文協時代,由笛子演奏家温聯華首次在香港演出,備受好評,也錄了唱片。後來我將譜子進行改編,先由李兆華演出,後又選了鄧兆華擔綱。聽說後來成了旭暉的保留曲目。黄燕芬是稍後加入樂隊的,印象中初時是彈琵琶的,後來聽說改打揚琴。

馬兆麟是在旭暉時期加入的,他是聲藝的成員,兩社組成旭暉後,聲藝放棄了上海街社址,搬入了海暉舊址,為了避免聲藝社友感覺被併入海暉,所以旭暉改組時,增加了副社長,由馬兆麟擔任。他演奏中胡,個性開朗,與兩社的社友都友善。十七年前我返港與旭暉舊友在城市大學教員宴會廳歡聚時,筵開四席,他和關愛蓮夫婦就和我同一席,屈指一數,也有十七年未見面了。馬兆麟對我稱,現在已退休,開始學書法。這是很好的退休活動,陶冶性情之餘,復可以增加文化底蘊。

樂友同聚,話題除了舊日的趣事外,也離不開音樂。他們要我談談現代中樂演奏的一些看法,這是我近年一直探討的一個問題。無可否認,現在的中樂演奏,特別是在大陸,在演奏技巧上無疑是提高了很多,無論哪種樂器,在訓練時都參照了西方的訓練技巧,半音階的練習更是必須的基礎,所以,技術的難度大為提高,樂器的表現力也迅速提升。只是,追求技術的提高,卻又忽略了內蘊,漸漸減薄了民族的風味,這到底是本末倒置呢?還是中西結合的一種必然結果?真的不好說。

當然,這是一個大課題,就交由專家去傷腦筋。馬兆麟說他去日本,參觀了日本箏的製作,也發覺中國箏的不足。其實這也是目下中國的一種普遍現象,國人只追求實利,忽略了繼承傳承,這也是一種遺憾。

談着談着,已是用餐時段結束的時候了,眾人餘興未盡,在酒店樓下繼續未完的話題,直至腿站得發酸了,才依依道別。

 

2、與海暉舊人相聚

陳明鋒因要做手術而未能參加上次的聚會。他希望我能再抽出一個中午與一批舊人相聚,說剛巧芬姐也從澳洲來港,所以芬姐、臘腸都會出席。與莫婉芬見面是十七年前的事了,對於這位與我在創社時共同努力的老友,我是一直記掛在心,如今聽說有機會與她見見面,即使多麼的忙,也必須擠出一個中午來。

妻一向不參加我們的聚會,但這次聽說芬姐和立揚都來,難得老友相聚,也就欣然和我一起參加這次饒有義意的聚會了。

感謝阿鋒的安排,這次聚會的,全是海暉創社之初的老社員和老友。計有陳明鋒夫婦、莫婉芬、宋立揚、朱鑑泉、林友穗、梁珍琼、梁郁芬、劉健強和李敏馨,還有剛從多倫多返港的何兆佳。

老友相見,非常的難得,我笑稱這是歷史性的一次重聚。莫婉芬、宋立揚、何兆佳、朱鑑泉和我五人,是海暉創始時的常委,七個創社常委,只缺席張適儀、李國強二人。一九七一年創社,過了四十六年,仍有七分五的創社常委出現,你說這不是歷史性的一刻嗎?何況出席的其他人,都是海暉開創時的第一批社員,時光倒流四十六年,這不就是當年社剛創立時的組合嗎?

陳明鋒找到了一本當年社員的名冊,是芬姐的筆跡,這是記錄建社之初九十六名社員繳交社費的名冊,猜猜排在第一位的是誰?竟然是我。再下面的是另外六名常委和初創社員,呵呵,如果社做出什麼不法的事,我可就是第一個被通緝的了。這本名冊是社史的珍寶文物。

話匣子一開,當年創社的甘苦酸辣,全成了我們集體的回憶了。

想當年,我和另外六人,為了創造一個供大專同學一起過着健康的文娛活動的場所,決定建立海暉文化學社。「海暉」,取太陽從大海的水平線升起,一片光明的前途正等着我們這批青年人。這個名字是我和李國強提出的,大家一致認為寓意絕佳,於是就定了下來。(後來我將之改為旭暉,寓意與海暉相同,也算是海暉的沿續。)招牌是請翟惠洸的媽媽用隸書寫的,印在小木版上,由朱鑑泉精工打造而成。翟媽媽是書法家,字體圓潤而富書卷味,木招牌不大,打造得高雅出塵,果然有文化學社的雅意。

七個常委各有分工,張適儀統籌全局,宋立揚和我負責音樂發展,芬姐是財政,何兆佳負責電工組,朱鑑泉負責木工裝修及歌咏組,李國強負責補習班和温書班。就這樣,在翟惠洸媽媽資助一筆資金作經費之下,「海暉」在紅磡寶石戲院大厦成立了。

社創立之初,百廢待興,為了節省開支,凡事自己動手。朱鑑泉負責室內的裝修,將厨房改為小卧室,做了木架床,將其中一個小厠所改為小厨房,器樂組擺放樂器和摺椅的長木架,也全是他一個人搞出來的。社的所有電線電燈的安裝,全由何兆佳帶着電機系的同學一起做的。真空管擴音機是由蔡培遠捐贈的,一台學生用的小鋼琴是同學莫秀琼捐助的,(後來的那台歐洲靚琴是翟惠洸在排練鋼琴協奏《延河暢想曲》時自己掏腰包購買的),舊摺枱是朱鑑泉「偷」家中的,而那張為社友們帶來無數歡樂的乒乓桌,是業主蓮姐贈送的⋯⋯

創社之初,經濟來源是一個頭痛的問題,翟媽媽的資助,只够我們維持四五個月,以後總不能總是伸手向她要吧!於是,我們自力更生,經常性的收入全靠補習班、二胡班的學費,社員每月的會費,我和李國強為報刋寫稿的稿費也全捐了出來。這遠遠不够,開源就成了社生存下去的重要課題,常委和創社社友各出奇謀,宋立揚和我搞了幾次音樂欣賞會,由我們二人分別為聽者介紹分析樂曲,收取費用;何兆佳學習剪髮,為社友理髮賺取手工費;我搞了小食堂,做起包餐,每餐三餸一湯,招待同學來社午餐,收取餐費。就這樣,我們渡過了難關,也結識了更多的大專同學,社務漸旺,海暉終於矗立於香港社團之林。

芬姐一見妻,顯得特別熟絡地擁抱。社友中很多都熟悉妻,但多沒有來往。何兆佳奇怪地問芬姐:「你是怎樣認識阿沙的?」芬姐說是有一次她要在演出時做司儀,專誠去跟妻學了幾道散手。阿佳立即省起那是「六一八賑災」演出。

這事又勾起了我的回憶。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秀茂坪雞寮臨屋區發生山泥傾瀉慘劇,海暉同學對此表示關懷,決定在香港大學陸祐堂舉辦賑災義演,宋立揚本可以做演出司儀的,但由於他擔任了小提琴獨奏,所以司儀就得叫芬姐出任。當時我和妻正拍拖,她的話劇、演講、朗誦、司儀各方面,在學界算是小有名氣,所以芬姐就教於她。

這已是陳年舊事,卻又勾起我久存心中的痛。當時我母親返鄉下養病,病危,親戚幾乎天天來電報催我返鄉,但賑災演出所有的節目都由我負責,邀請的表演嘉賓也全是我的老友,如果驟然離開,演出將出現問題。一時之間,陷入了兩難之中。最後,還是公心戰勝了,待演出一結束,我立即起程返鄉,母親在我抵達的第二天謝世。四十五年過去了,我對母親的愧疚一直未停息過。這事一直埋在我的心田,直到這一天的舊友歡聚才說了出來,事隔這麼多年,眾人聽後還是沉默了好一會兒。隣座的芬姐對我說:「我的母親剛在港過世,我理解你的心情。不過,她能待到見你最後一面,也沒有遺憾了。你也應該放下了。」

閒談中,芬姐提起建社初我倆的一段往事。建社之初,我們天天在社待到深夜,她住大坑,我住北角,二人晚晚一起坐渡海輪過海,親密如「拍拖」,她笑着說:「好在當時你和阿沙已拍拖,所以大家都沒有多想。」她不提我還不記得那一段日子,我們的友情,就是這麼一點點建立起來,親逾姐弟,無論分隔多久多遠,在彼此的心中,我們就是最要好的「死黨」。

談着談着,忽然提起了二胡班,座中的梁珍琼、梁郁芬、芬姐和朱鑑泉,都跟過我學二胡。呵呵,關係突然複雜了起來, 老友頓又變成了師父與徒弟了。眾人起哄,笑着徒弟要和師父師母拍照,一張關係複雜的「師生」照就這麼定格在歡笑的時光中。

話題太多了,友情太濃了,我們談着談着,由中午一直坐到了下午四時,酒樓茶市結束,我們才被迫中斷。走出酒樓,眾人仍在門口站着,何兆佳建議再找個地方繼續,於是又走到「大家樂」,直至五時,我因為晚上仍有聚會,這才殷殷話別。不知道何年何月,我們這班天南地北的老友才能再聚,但深厚的友誼,卻如醇酒般,逾久逾濃。

(此文刋登後,陳明鋒來郵提出了幾項糾正,可見無論記憶力多強,也會有錯漏的地方。)

 

2、情繫五十載

1、序曲–––夜宴

蘇仲麟八月底從紐約來電,告知香港的中學同學正籌辦畢業五十年的慶祝活動。我因為不肯在手機中安裝Whats app,所以未能及時了解詳情。他用電郵將活動的詳情傳來,並要籌備會的負責黄麗芬同學與我電郵聯絡。

以前,同學的紀念活動總在年初就開始來郵邀請參加,今年直到八月底還沒有消息,所以我們已取消了遠游計畫,如今既有了詳情,於是就一改計畫,決定參加了。

決定一次遠游,要準備的工夫還真的不少,家中各項繳費,還有我們二人的體檢安排,都得花一些工夫去辦理。但我還是與緻勃勃地表示飛往香港參加。妻見我如此興奮,也就不掃我的興了,立即致電安排體檢、洗牙等事,又與旅行社聯絡,定了機票。

中學畢業後,因某種原因而不能與同學們聯絡,但中學時的種種人與事,卻常常縈繞在心,揮之不去,歷久彌新。也許是越老越念舊吧,總覺得畢業了五十年,垂垂老矣的同學仍能念念不忘中學時期的那段無憂無慮的青春歲月,這是多麼的難得。能够有機會共聚,喜看彼此生活喜樂無憂,笑談青春歲月的軼聞趣事,那該是多幸福的一回事!

這次的聚會由十一月四日晚上的聚餐掀起序曲,緊接着是三天粵北旅行,接後是慈山寺游覽及蓬瀛仙館齋宴,再參觀母校新校舍。前後共五天,可謂精采而緊密,這真的要感謝負責籌備工作的同學們,為了這次的聚會,他們可是花盡了心思。

十一月二日,蘇仲麟從紐約抵港,我們事先已約定在三日的中午,同班的海外同學先聚一聚。三日中午,我們在北角的一間酒樓聚首,由於部分海外同學要在晚上才到港,所以只有蘇仲麟、王題燦夫婦和我四個從美國來的,加上了從新加坡來的謝卻幻,而在香港的同學也有數位出席,一桌十人,談興頗濃。

十一月四日中午,籌備小組又為兩班從海外來參加聚會的同學組織了晚宴前小聚。隣班的海外同學大多來自菲律賓,我們班的則美國、加拿大、澳洲、印尼、新加坡、菲律賓都有,算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了。兩班的海外來客濟濟一堂,坐滿了兩張大枱,數十年未謀面的同學,甫一晤面,又是談不停的話題,大家邊吃着精美豐富的點心,邊訴說着當年的學校生活和各自的近況,顯得既熱鬧又親切。

晚上,宴設灣仔人民入境事務處大厦中的會所,我們獨霸一座敞廳,五十多人分席而坐。我們兩班共有八十多名同學畢業,五十年後仍有五十多人出席,算是出席率非常高的了。昔日風華正茂的少年,而今變成了耄耄老年,飽經風霜的我們,在昔日同窗之前,仍是保持着一顆熾熱的心,大家談着笑着唱着,一下子又回復了當年的青春歲月了。

沉醉在昔日的緬懷中的時光顯得特別的快,轉眼間已是晚上十時了,因為大部分的同學都參加明早開始的粵北三天游,所以不得不收拾心情結束這次的歡宴。臨走時,每人手中都拿着籌備小組為我們準備的禮物–––保温水杯。物輕情義深,這水杯,將一直暖着我們的心田。

2、主旋律–––連南寧遠勝景三天游

第一天:油嶺瑤寨行

十一月五日,三天兩夜的「連南寧遠勝景游」正式開始。兩班參加的同學有四十多人,畢業了五十年,同學們相識相知五十五年,如今有機會共乘一車同游,該是多麼奇妙的一種緣份!

這天清晨,由香港旅行社的領隊陪同,乘直通巴士在深圳灣關閘過關,然後轉乘深圳旅游公司的專車,由當地導游一直講解着開始了我們的旅程。

同學中,尤慧美膝蓋退化,是在做手術前從美國趕來參加旅行的,她一拐一拐的行着,但仍是興緻勃勃;黄麗玲的腰部硬化,坐着輪椅從菲律賓前來,她由丈夫扶着,一步一艱辛地踅着而行,上下車雖不方便,仍然努力地跟上大隊;隣班的李瑞泰,也是步履蹣跚地由妻子陪着前來。大家都因為珍視這五十年的緣份而排除艱辛前來,這教同學們益顯珍惜這難得的游玩。

車行近四個小時,坐得大家都有點麻木了,但面對窗外的景緻,轉視身旁的同學,耳聽着親切的傾談,也就不覺煩悶了。

午餐在清遠的一個餐廳吃了一頓既有著名的清遠走地雞,復有食味奇佳的無骨魚。於是,我們又精神抖擻地繼續未完的旅程。

導游妙趣橫生的講解為我們消除了長途車的煩悶,這時,已到了山區,車子沿着崎嶇的山路迂迴而上,山谷中霧靄䙚䙚,如一張張的薄紗般在空中縈繞,遠處的山巒、近處的樹木,在霧靄中顯得那般的輕柔飄緲,真有「雲深不知處」的感覺。我們終於在接近黄昏時到達了油嶺民俗瑤寨,這是我們今天的主要參觀項目。在半山腰就有一座七彩的牌樓,再向山的深處行,車子停在數座村屋之前。

我們下了車,有的同學駐足在路旁擺賣山貨的小攤檔,正想選購時,領隊已叫大家集合,由當地的接待人員領着我們沿山邊的石徑向上行,不一刻,就到了瑤寨的歌堂。表演平台前是一層層的觀賞台,擺滿了紅色的矮凳,高度只合幼童用。坐在這矮小的小凳上,真的有返老還童的感覺。

七八名穿着民族服裝的男女唱着歌,奉着盛滿小酒杯的托盤,邊唱着祝酒歌邊向我們獻酒。熱鬧的祝酒掀開了表演的序幕。歌舞的表演圍繞着瑤族人的生活:迎客、收割、舂米、男女戀情、雨中漫舞⋯⋯歌與舞都純樸的很,老實說,水準還真的很一般,只是其中迎客歌,甜美的旋律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這是交響音樂《瑤族舞曲》的旋律原型。音樂家劉鐵山、茅沅當年到瑤寨采風,以這個旋律為基調,寫成了描繪瑤族在慶祝節日時的熱烈場面。後來彭修文又將之改編成民族管弦樂合奏。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將之帶到香港的樂壇,指揮海暉文化學社的樂隊在大會堂音樂廳演出,後來又受母校的邀請,指揮母校與其他友校合組的樂隊在新光戲院演奏此曲,屈指一算,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如今聽到這首迎客歌,不禁沉緬在那意氣風發,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青年時期了。

演出在同學與瑤族表演團的共舞下結束。離開瑤寨歌堂,拾級而下,來到瑤寨餐會堂,這裏應是瑤寨慶典時的餐會堂,木柱的長椅、粗木餐桌,一片古樸原始的風味。

菜很快就上了,負責招待的原來是剛才表演的演員,看來他們就是這個瑤寨對外宣傳的骨幹了。菜很豐富,雞魚菜蔬之外,還有一道這裏的特色菜:牛皮菜。這是將牛皮去毛切細塊,慢火炆炖而成,煙煙韌韌,酸中帶甜,頗特別,但也只限於一試而已,對這道菜還是不能適應。

飯後,我們去觀賞瑤寨梯田,可惜田中作物已收割殆盡,加上已是傍晚,視野不清,看不見畫冊上那一層層一區區綠油油的梯田。這時晚靄四合,田中一片氤氲輕霧,將這大地籠罩着一重神秘感,這又是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景緻了。

離開瑤寨,直接驅車到連南入住瑤族文化酒店。

 

第二天:九疑山之旅

翌日早上,在酒店吃過早餐,就開始了我們第二天的游覽。

車行約三個小時,進入了湖南永州寧遠縣,直達九疑山風景區。對於永州,我雖未曾到過,但卻又有些熟悉感,因為柳宗元《捕蛇者說》寫的就是這個地方:「永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如今能够踏入這個州界,也算是一種緣份。

九疑山,古稱蒼梧山,它得名於舜帝南巡,因境內有舜源、娥皇、女英等九座山峰,峰峰相似難以辨別,故名九疑山。

九疑山除了佳美的風景引人之外,更因為有舜帝南巡葬身其中的傳說而馳名。相傳舜在九疑山的河流斬妖蛇,為民除害,卻因此受了重傷而逝。當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聞訊趕來,對着畫師畫的九疑山地圖找來,卻是座座山峰相似,難以辨識,二人憂急痛哭,斑斑血淚染在山的竹上,形成了斑竹。等她們找到了舜時,舜已經逝世了。於是,舜源、娥皇、女英三座山峰遙遙相望,山上特有的斑竹就成了引人連想翩翩的奇談。

毛澤東對此還寫過一首詩:「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朶百重衣。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答友人》」

九疑山有很多景觀,例如三分石、紫霞洞、玉琯岩⋯⋯可惜我們只在這裏逗留半天,加上同學都是上了年紀的,雖未算是老弱之軀,卻也有很多人對攀山越嶺難以勝任,所以,當地的導游小姐只能帶我們去攀登其中的一座高峰,以期居高臨下俯瞰四周的景色。即使如此,還有大半的同學選擇在山腳下等待。

我們一行近二十個沿着石䃈上山,山路崎嶇,卻不難行。

我們邊行邊談笑着,卻也不覺寂寞。路隨着山勢而轉,從轉彎處的空隙下望,舜帝廟就在腳下。週邊的山山水水宛然在眼下横過。

這山的很多轉角處,在樹陰下都擺設着石桌石凳,幽雅清靜,我想,如果像古代的隠士,小紅爐煲水煮茶,對着藍天白雲,迎着滿襟的清風,舉杯品茗,那該是多寫意的生活。可惜目下茶水匡缺,但安坐其間也是一種享受。於是,到了半山,我和妻選一處樹陰下的石桌石凳坐下,享受那清風徐來的閑適。

施麗華看見我們坐着享受這樹陰下的閒暇,也來坐下。同學中,我和她最是熟絡,只因我們兩家的大人相識,雖沒有青梅竹馬的交情,卻也比起其他的同學關係更密切。加上她能歌善舞,民族舞和唱歌,都是同學中的佼佼者,而我也極愛音樂演奏,平時在藝術方面的接觸也緊密,所以算是無話不談的好友了。無獨有偶,她在六十年代已認識明明,還一起同吃同住地到外演出,彼此並不生份。

我們天南地北地談着,很自然地就談起中學時的趣事。這時,她自然而然地談起我倆的一項秘密,那就是她受到男孩追求,接到情書時,就將情書交由我去為她拒「愛」,這是我們之間的秘密,如今無意披露了,她也覺得有澄清的必要,一再對妻說,當年我們是清純的,絕無其他含義。昔日的種種,如今提起,還真的令人回味。

我們有無盡的話題,一直看到上到山頂的眾人下來,這才加入他們的隊列,沿着石䃈行下山。

留在山腳下的同學更顯熱鬧,他們坐在一間商店中,盡情地享用各種小食,嘴忙得不亦樂乎。看見我們下來,林玉璽遞來了一小袋水煮花生,我剶着花生吃,是久違了的味道,小時在鄉下,逢花生收穫季節,家中就將新鮮的花生烚熟,味道超棒!我連忙問是在哪裏買得,想着也買一袋大快朶頤,這才知道同學們已把人家的一大袋花生全買光了。

中午,我們到了舜帝廟前的廣場,圍繞着廣場的是一間間的餐館,我們就在其中的一間品嘗農家菜。菜很是「農家」,是湖南的鄉村口味,與吃慣廣東「食不厭精」的粵菜比,真是有天壤之別。

草草吃完,同學們在舜帝廟前拍了集體照,就隨着導游走入廟。

舜帝廟紅牆綠瓦,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由照壁、午門、拜亭、正殿、寢殿、省牲亭和左右朝房構成。廣闊的廣場,兩邊蹲着一列列的石獸,頗有古帝王陵園的規模。廟前的照壁是一塊巨岩,上有「九疑山」三個大字,據說是玉琯岩石刻的拓片。入午門,有左、右、中三個石階延上拜亭。這是舜帝廟的主體,分三楹,左壁有「九疑山圖」,刻九峰全景。正殿是舜帝廟的主體建築,壯觀而肅穆。兩旁游廊有碑亭,陳列歷代名家碑石。廟園古樹參天,有香杉十五株,大可連抱,樹影婆娑,風姿絕妙,置身其間,確有遠離塵囂而興起思古之幽情。

參觀完舜帝廟,九疑山之旅結束,我們再次起程,前往參觀被譽為江南第一村的下灌村,這裏是麻將文化的起源地,很多房屋的外牆都畫上了「中發白」麻將牌,雖說有特色,卻也俗了些,還好村中的古祠堂,堂門的上面是戲台,露天大堂橫着長木椅,正殿陳列先人神位供人參拜。還有就是村中的古學堂,還保留了古時的原貎,算是有些可觀之處。

車行兩小時,我們又回到清遠連州,晚飯在入住酒店的宴會廳舉行,偌大的宴會廳就只有我們四十多人就餐,這裏變成了我們私人的歡樂天地。

雖說是坐了整天的車,大家已有些倦,但同學們都珍惜這歡聚的分分秒秒,所以勸餐的勸餐,敬酒的敬酒,晚餐就在熱鬧紛紛中結束。

 

第三天:萬山朝王風景區

今天陰天下雨,對觀賞風景而言,不是理想的時候,可惜的是,萬山朝王風景區的游覽剛巧就安排在今天。

萬山朝王位於連南瑤族自治縣城南千年瑤寨之中。從這裏的觀景台上眺望,數以百計的石山,座座背朝東北方向,面向西南方向朝拜。相傳瑤族人始祖是盤古王,這數以百計的山峰,就是向西南方向的盤古王虔誠朝拜,故稱「萬山朝王」。

我們來到觀景台,綿綿細雨正在空中飄蕩,淅瀝的雨聲伴隨着呼呼的風聲,頗有飄零蕭剎之氣。撐着雨傘走到欄杆旁,縷縷輕煙從山谷飄䙚而上,遠處的遠山全被陰雲所蔽,到眼朦朧一片,在陰雨輕風的陪襯下,氤氲之中另有一種別緻的詩情,可惜的是,心目中的美景消失在風雨中,寧不教人有遺憾之感。

隨即,導游帶領我們去參觀瑤族特色文化元素新瑤寨示範村「姐妹亭」。

車子停在村口,雨仍是淅瀝淅瀝地下着,沒帶雨具的同學只得留在車中,帶雨具的同學撐着傘子,在雨中漫步而行,倒也別有風韻。

這片瑤族示範村是國內的慈善機構捐款籌建的,這是為了改善瑤族居住環境,留住瑤族人口不再外流而建的,一排排兩層的房屋整齊地相隣而列,大門前是一片平坦的水泥地台,以供居民在屋外歇息和晾晒之用,平台對出的低地,有村民在地中種菜,平台上雞隻在雨中漫步,地下的雞屎在雨水的沖打下, 融成了一堆堆,在平台上行走,稍一不慎,就有可能誤踩雞屎。

我們撐着雨傘,邊望村屋、邊望地下的雞屎堆,行得戰戰兢兢,真有步步驚心之嘆。

匆匆行了一圈,也就返回車中。

中午在一家農家樂餐廳就餐,餐廳坐落在公路旁的山凹處,佔地頗廣。我們冒雨而下,進入大廳,可供二三百人用餐的大廳,如今只由我們一行四十多人佔用,顯得寬敞而寧靜。裏面窗明几淨,與外面的淫雨紛飛一對比,窗外窗內兩極世界,又多了一層情趣。

餐後又再上車在公路上奔馳,這是冗長的一段旅程,全程行車時間約六個小時,香港的領隊很是貼心,知道在漫長的行車中的苦悶,特別為我們準了數張我們當年常聽的歌曲和影碟。在車上往外望,雨仍在下着,兩旁的景物在煙雨之中顯得是那麼的朦朧,耳聽着當年常聽的歌曲,眼望着窗外的煙雨濛濛,不覺進入了夢境,當年的火熱青春,又在夢中迴遡,也真教人回味!

下午七時左右,到了清遠太平鎮,這是我們晚餐的地方。我們在一家以雞馳名的餐廳晉餐,每人一隻茶花雞,其他菜式中又有一大隻的燻雞,宴名「孔雀開屏宴」卻也有些道理。

茶花雞個子只有乳鴿大小,用錫紙包裹燒焗,我們戴上膠手套,雙手撕着小雞而啖,食味奇佳,集香、嫩、甜於一身,比起我們慣常吃的紅燒乳鴿還佳妙。吃了茶花雞再吃燻雞,又有另一種佳味,這大孔雀開屏而出的小孔雀,是罕有的一種吃雞體驗。吃了雞,已十分飽足,其他的菜肴雖也精采,但已難以消受了。還有那兩大煲瓦罉飯,香噴噴的令人難以拒絕,在十足的飽肚下仍忍不住來上一碗。

我們帶着十分飽足的心情完成了這一餐,再踏上歸程,車行一個多小時,就在深圳灣口岸出境,坐上來接載我們的直通巴士返香港。

 

3、尾聲–––慈山寺之旅

三日游結束後,我們在第二天又迎來了慈山寺之旅。

慈山寺位於新界大埔區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原是一座廢置的礦場,由香港首富李嘉誠捐資十五億興建,於2015年啟用。寺方只接受網上預約參觀以限制人數,我們是同學洪少陵的安排而得以接待的。

一行四十多人乘着旅游車來到寺門前,由接待處每人派發一部耳機以便聆聽接待人員的講解,然後就開始我們的參觀。

慈山寺分三個區域,中間是寺殿,觀音像和僧寮則分別座落於兩旁。這個寺院的建築,無論是顏色、材料以及比例,都配合自然環境,以求營造修行氣氛,既有唐代中國的佛寺建造風貎,復引進了日本佛寺的特色,整體的感覺是精緻與安寧,置身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和穆靜謐,與天地同合的氣氛,確能達到斷除煩惱,成就福慧,獲得安樂的禪思。

我們的參觀由地藏府開始,再從室內走出室外,通過寬敞的園庭,走入大雄寶殿外山門的廣場,轉入彌勒殿及大雄寶殿。彌勒殿的兩側為鐘鼓樓,鐘樓下層即是我們剛才進入的地藏殿。

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佛頂有金蓮花華蓋。佛像後的空間有大幅壁畫,取材自敦煌石窟,並擺放了國學大師饒宗頤手抄的《心經》。

我們在寺院的曠地走着,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座巨型的白色觀音,站立在高高的座台上,雄視在崇山之中。

觀音像高七十六米,相當於二十五層樓的高度。這尊戶外青銅合金觀音像,是全球第二高的戶外觀音像,祂坐北向南,與位於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遙遙相對。這尊觀音像慈眉善目,法相莊嚴。祂俯視眾生,右手持智慧寶珠,左手灑淨水,消除眾生苦難。觀音像對下的慈悲大道,兩旁種植十八棵羅漢松,代表十八羅漢。

觀音像前是為供奉祂而建的普門,大殿的楹聯是:「普賢精舍十行願教化接引婆娑大眾,觀音慈視千手眼悲愍救度法界群蒙。」普門殿前有圓型的大池,這是洛迦池,建成後注入清水,善信入殿參拜時取池水以代香火。

普門側也有淨水池,善信用旁邊的木盂取水,雙手奉着向前行,將清水倒入觀音像前的一個大盅中許願祈福。我們也隨着眾人取淨水祈福,雙手奉木盂,要先把心靜下來再小心行着,即使如此,木盂中的淨水也會因身體的顫動而溢出。祈福之後,沿着石䃈向上走,來到觀音基座的大平台,沿着平台走一周,也得花上十數分鐘。

大家漫步走到山門前,抬頭望着屹立着的觀音像,環視寺園的飛檐屋瓦,到眼是高聳的大樹,在藍天白雲下展示着它們挺拔的姿態,再轉首望向山門外,海的對面是一座座高入雲霄的大厦,門內門外兩個世界,頓教人有出塵之感。

參觀完,一行人再乘車前往蓬瀛仙館。蓬瀛,取自蓬萊、瀛洲之義,這是傳說中的兩座仙山,也是方士修真之所。

蓬瀛仙館是道教的修真之處,座落在新界粉嶺,供奉太上老君、呂純陽及觀音大士,館內樹木青葱,具庭園之美。我們的同學洪少陵是館長,所以安排了一頓特別的貴賓齋宴。

齋宴設在齋館的貴賓廳,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品嘗到如此精緻的齋菜,一次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厦門南普陀寺吃的齋宴,我以為這是齋宴的極致,以後吃齋宴,總覺不是味道。如今再品這個齋宴,才再一次領略齋菜的精妙。

菜式如下:涼瓜燻蹄伴紅袍,紅燒白靈芝菇,XO醬鮮露筍榆耳,黄耳花菇炖上善湯,白雪銀針,上湯鮮松茸竹笙浸菜苗,柚子蜜香酥球,芋塊拼春卷,三絲拉麵,腰果露。

名貴的食材,加上別出心裁的飪調,保持了食材的原味,又碰撞出新的風味,確是令人一吃難忘。

餐後,我們造訪了官塘母校的新校舍,吳校長親自歡迎我們的造訪,領我們參觀學校的設施:室內泳池、設備周全的禮堂,小表演場,圖書館,視聽教育室,電腦中心⋯⋯先進而完善的設備,加上教師隊伍的孜孜教誨,使母校躋身成為直資名校。

我們由地下一直向上行,聆聽了中樂隊的練習,也看到了銀樂隊隊員的吹奏,直把我帶到了少年時代,我們也是這般的練習,可惜的是地方狹窄,設施也不周全,不禁興嘆着說:「我們的師弟師妹太過幸福了!」

吳校長招待我們到學校特設的茶室請我們品茗,職員送上早已準備好的精美糕餅和水果,邊品嘗名茶,邊吃着水果和糕點,一股温馨的感情直湧而出。

告別母校,校長特別安排了校車送我們到香港北角。同學們互道珍重,我們幾個海外來客,由蘇仲麟做東,在北角鳯城來個告別宴,來自美加、印尼、新加坡和菲律賓的同學:仲麟夫婦、我們夫婦、黄惠玲夫婦、楊瑞美、施麗華。謝卻幻,加上香港的黄麗芬、陳清池和蔡英茵,又再次在一起,吃着桌上美食,喝着杯中美酒,叙說往日逸事,談論現今生活,樂也融融,這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終篇。

1、四十年濶別後的歡聚

今年的十月底,我們夫婦和老同學李敏馨結伴前往吉隆坡訪問小吳,也算是圓了十多年的願了。

想起當年結識小吳,以至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心裏總會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覺。小吳叫吳麗青,從南洋大學轉來香港,我們並不同校,卻因為同系的南洋同學而結識她,其實她比我大,但大家都叫她小吳,於是我就佔了便宜,要她叫我大吳,儼然成為了哥哥。

她文靜優雅,令人樂於親近,也許真的是同姓三分親吧,我們一見如故,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隻身來港的她,與一眾南洋來的同學來往密切,也因此經常參加我們中文系的活動,於是,暇日爬越獅子山,到沙田踩單車,到馬料水扒艇成了我們的最愛,徜徉在山水的氛圍中,歡歌笑語成了我們青春的印記。

友情,還有親情,使我們彼此關懷。她在銅鑼灣道租住,房東的兒子要聘請補習老師,她把我介紹給房東,我當了兩年的補習老師。她特意留下了房間鑰匙,要我倦時到她的房間休息。她真的把我當成了哥哥(弟弟)一般對待了。

畢業後,雖在香港找到了工作,但她的學生簽證到期,必須返馬來亞再簽證,就這樣離開了香港。後來,她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唸碩士,每次過港,總會見面,她也次次都帶了些日本的小木偶擺設送給我,這些木偶,後來成了我兒子的玩偶,可惜都被他玩壞了,未能保存下來。但那份關愛之情,總是揮之不去的。

她從日本返回大馬的報社工作,在此期間,我們保持了書信往來,在信中既述彼此的生活、工作概況,更暢談人生、抱負。這一來一往的書信交談,後來卻因為彼此工作的忙碌而中停了,但這深厚的友情卻已深植在我們的心田之中。

我移居北美之後,因為忙亂,很多昔日的聯絡渠道都消失了,與小吳也因此失去了聯絡。

十九年前,也不知她從哪裏取得了我的郵址,一封電郵又使㫁線的風箏重新聯上了。她在電郵中告訴我正在温哥華探望姐姐,問我可否有時間到温哥華一晤。那時候我在北美的生意剛開展,未能抽空飛往温哥華相見,心中不無遺憾,於是答應她日後返港,當抽空前往大馬探望。可惜每次往港都來去匆匆,一直未抽空實現諾言。

去年,我在FB刋登了一批畫作,小吳很是喜愛,我說可以郵寄給她,或者待我明年返港參加中學同學畢業五十周年聚會時,順便抽空往大馬探望時帶去。她欣然回覆:但願這一次不會令她空歡喜一場。

今年九月,同學蘇仲麟來電,告知中學同學畢業五十周年聚會詳情,我隨即表示會前往參加。隨後,妻開始幫我安排所有常規體檢和洗牙的預約,並開始安排前往香港的行程。我認為難得返港一次,必須將前往大馬探望小吳的事完成,此外也應選些中國大陸的地方旅行,務求盡享這次亞洲之行。

機票定妥後,隨即電郵小吳,告知前往大馬的大概日期。小吳很興奮,她說以前李敏馨也多次說過要來大馬探望,問我可否約她一起成行。

阿May(李敏馨)是我們的同學,也是交情頗深的老朋友了,如能與她結伴同行,當是人生一大快事。她接到我的電郵,立即表示樂於奉陪。她在香港,辦起事來比遠在美國的我方便得多,所以,我只擬定了日期,就交由她全權負責此次的大馬之行了。

小吳平時要為大女兒看顧二名八歲和十八個月的外孫女,只有星期六和日有空,我們的行程要顧及這個情形,所以參團旅行雖然簡單易行,卻又不能兼顧小吳的特殊情形。幾經推敲,終於決定自由行。

我們在十月二十五號晚上抵港,二十六日約阿May作行前聚會,二十七日清早就搭機飛往吉隆坡。

四個小時的航程在談談笑笑中很快就過去了。坐上計程車到小吳大女兒的家,小吳早就在家等候,濶別四十多年,甫一見面,確是千言萬語無從說起。

她早就吩咐傭人煲好了粥,我們因為早上check in 時受航空公司職員的延誤,沒來得及吃早餐就匆匆登機,所以這時已是饑腸轆轆了,邊吃邊談,其樂融融。

下午五時許,小吳的大女兒曉丹從診所返家,爽朗的個性使人賓至如歸的感覺。妻在離美前做了杜牙齦的手術,因服用消炎藥敏感而全身出現紅疹,曉丹知道後,立即為她診視,並立即致電仍在醫院值班的丈夫下班時順便帶回抗敏藥。妻說本來全身起紅疹就不能旅行,但一想起小吳的女兒是醫生,知道可以得到照顧也就大膽地來了。如今果如所料,能得到她夫婦兩個醫生的照料,何怕之有!

晚上到附近吃了一餐富有馬來風味的晚餐,返回住處後仍是談興正濃,恨不得把四十多年的話一下子說清光。

我們一邊閒談着,一邊等着小吳的女壻明衛下班。八時許,明衛返家,帶來了抗敏藥,妻就在兩個醫生的指導下開始服藥,這藥還真的靈驗,兩三天後紅疹消盡。

第二天是星期六,小吳可以整天陪我們四處游覽。她事先已請求一位退休的導游趙先生,要他帶我們遍游吉隆坡風光。

這天,明衛一早就載我們去吃地道的河粉,然後帶我們與趙先生會合,坐着趙先生的車子開始了吉隆坡一日游。

趙先生果然是資深導游,在他的安排下,我們在一日之間遍游了吉隆坡大部分的景點。

他首先驅車載我們到新皇宮,估計不到這個景點是如此的熱鬧,停車場停滿了大型的旅游車,一團團來自大陸、其他國家的游客擠滿了皇宮門外的廣場。

我們既被那金碧輝煌的建築所吸引,復被潮湧的游人所震驚。匆匆游了一圈,拍了數張照片以示到此一游之後就離開了。

第二站是吉隆坡城中城附近的公園,這是一座大公園,公園中除富特色的馬來亞建築外,復有代表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汶萊等國家特色的建築,形成了園中有園的景緻。

這裏游人不多,可供我們仔細觀賞和拍照,我們拍了很多四人的合照。我笑說這些照片真的是一照值千金的珍貴。是的,計起從美國飛香港、從香港飛吉隆坡的機票和其他開支,這些照片真的彌足珍貴。當然,更珍貴的還是這近五十年的友情。

從公園向上,山行十多分鐘就到了一座紀念吉隆坡清除內亂的廣場,廣場的中間是一座巨大的雕像,被士兵踩在腳下的是馬共份子,士兵頭昂向天,代表了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環繞着雕像的是一列列的石雕長廊,富有伊斯蘭的建築風貎。

接着,我們到了一處斜坡下的街道,從這裏可以眺望著名的雙子星大厦,望着這高插入雲的兩座尖塔型建築物,在藍天白雲下閃耀着光輝,寕不教人傾服於現代文明的成就?

我們繼續游覽,在國家清真寺、伊斯蘭博物館、吉隆坡舊火車站等景點轉了個圈,然後就到唐人街。

唐人街到處掛着紅燈籠和紅色的布幔,狹窄的街道兩旁都是售賣紀念品的攤檔,行人摩肩接踵,在熱日的蒸晒下,真的不好受。

我們匆匆穿過唐人街,拐灣到了附近的關帝廟,這是一座很有歷史的關帝廟,紀錄了馬來亞唐人的興衰。離關帝廟不遠處,是馬里安曼印度廟,古舊而精緻的正門牌樓,兩旁雕縷精妙的窗框,體現了印度藝術的精髓,是寶貴的文化古跡。

我們在唐人街附近的一間餐館吃了一頓頗豐富的午餐,然後再繼續吉隆坡市區的旅游。

首先驅車到獨立廣場(Merdeka Square),這是一個很廣濶的廣場,很多有特色的殖民時期的建築群,使這個廣場呈現了一重歷史的沉澱。據說這天的晚上有表演,所以在廣場上已搭起了表演的帳幕。

上車再往前走,來到吉隆坡巴生河畔,從這裏可眺望河畔的一眾建築群,河中的倒影和天際的建築,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城市美景。

接着,趙先生載我們行過曲折的山路,終於到達了小雲頂,這是一個高坡,可朓望吉隆坡城的全貎,在雲靄的滎繞下,整個吉隆坡城呈現在我們的腳底下,如此眺望,別有一番滋味。

游覽完畢,我們返回曉丹的家中略事休息。明天是小吳的七十大壽,我們卻要在中午乘長途車前往馬六甲,所以就在當晚為她預祝生日。

晚上,曉丹夫婦要照顧小女兒,只有小吳和長孫女陪我們一起晚膳,明衛載我們一行四大一小到附近的一間酒店,我們在那裏的一間餐廳晉膳。不盡的話題陪隨着美味的食物,氣氛很是温馨,餐後在商場閒逛了一會兒,小吳致電明衛來接回我們。明衛夫婦已買了很多水果和明早的麵包。我們一到家,一大盤切好的水果就等着我們。大家邊吃水果邊閒話家常,其樂融融。因為阿May帶來的WiFi蛋不能正常工作,前往馬六甲沒有手提電話,顯得很不方便,明衛抽空幫我們買了SIM Card,使我們的馬六甲之行有電話可用,也方便和小吳負責招待我們的舊同事聯絡。搞妥電話card,吃完了水果,臨上樓時,小吳說,她的生日蛋糕已放在雪櫃,待明天早上一起吃蛋糕。

許是一天的游覽太令人疲倦吧,我們一直睡到九點半才起床,下樓吃早餐,發覺寂靜一片,只有女傭在打掃。

我們坐下吃着曉丹昨天買來的麵包,正奇怪其他的人到了哪裏?這時,小吳也下了樓,她說昨晚和阿May閒談了一整夜,現在阿May還未起床呢!這已是十點鐘了,門鈴響起,小吳的丈夫駕車到來,小吳解釋,因為明衛今早有兩枱手術要做,一早就到醫院了 看來趕不及和我們吃午飯了,所以叫她的丈夫駕車來接我們。

今天,我們將離開吉隆坡,坐長途車前往馬六甲游玩。原本的計畫是早上一齊吃生日蛋糕為小吳祝壽,然後由明衛夫婦各駕一車載我們,先陪着他們的大女兒前往上鋼琴課,順便游覽上課的商場,在那裏吃了午飯,我們就搭地鐵、再轉火車到中央車站搭長途汽車前往馬六甲。現在因為明衛有兩枱手術要做,所以臨時請小吳的丈夫駕車來接我們。

阿May下樓時已是十時多了,趕不及吃生日蛋糕了。我們匆匆地乘着兩輛車前往商場。小女孩去學琴,我們就在商場四處逛。

在商場的一間餐廳,曉丹請我們吃了一頓非常豐富的午餐。正吃間,明衛來電,他說我們坐地鐵要轉一路車,然後又要轉乘火車去中央車站,太複雜了,怕我們迷路,所以建議小吳陪我們搭車到中央車站,幫我們購好了往馬六甲的車票才好。他這種體貼,真令人感動。

剛吃完午餐,明衛做完了手術,急急從醫院趕來送行,一行三輛車去到地鐵站才依依作別,雖只是短短兩天,大家已顯得親切難捨了。曉丹的大女兒更是依依不捨地攬着阿May和明明,離情別緒盡在不言中。

明衛的顧慮還真是有道理,這裏的地鐵路線雖然不多,但全用馬來文,對我們這種外來客還真的不適應,加上由地鐵轉火車,上下交緾,對不懂馬來文的我們來說,如果不是小吳帶路,還真的頗狼狽的。

到了中央車站,購好車票,按着指示下了電梯,找到了去馬六甲的等候室,不一會兒就上車了。

坐在車上,一邊吃着小吳為我們準備的餅食,一邊望着車外的風景,一邊閒談着,兩小時的車程很快就渡過了。

將到馬六甲時,小吳的電話追到,一再叮嚀我們抵埠時要致電她的舊同事來車站接我們,並要我們事事留神。殷殷關切,盡在言中。

到了馬六甲,用手電和負責接待我們的何先生聯絡,他是小吳的舊同事,原是美術編輯,現在來了馬六甲,在當地經營一間古董店。

何先生夫婦駕車來接我們,車行約十分鐘,就到了他們租給我們住的房子。房子不大,一房兩廳,但裝修很別緻,數幅畫作掛在牆上,房門是古董趟門,兩邊的床頭櫃也是雕飾精巧的古董,果然是古董商人。温馨而又有品味的小房子令人有家的感覺,但最吸引我們的還是客廳落地大窗外的海景,海天相連,美不勝收。這就是馬六甲海峽了,它通往新加坡和印尼,是當時鄭和下西洋的主要航道。對着這美麗的海峽,想像着當年鄭和的船隊在這裏浩浩蕩蕩地穿過,揚威海外,引起萬邦來朝的景像,怎不教人興起思古之幽情!

何太太說這屋子原是他們結婚時購置的新房,現在空置了,只租給相熟的朋友作渡假之用。原本他們向小吳建議幫我們租住景點附近的民宿,但小吳堅持要我們租住這裏,因為她寄望何先生能幫她照料我們。

我們安置了行李,已是下午三點鐘了,原本說是我們自已坐車到外面逛逛的,但何先生還是不放心,約定一會兒再來接我們出外。正想致電他時,他已來電,說是已在樓下等我們了。

一路上,他們夫婦指着車外向我們介紹各個景點,車子終於在雞場街停下,臨別時他說他們現在去古董店,晚上九點前我們可致電叫他來接我們。

街道入口不遠處搭着一個舞台,正有人在那裏唱歌,原來是露天的卡拉OK,交了錢就可以上台選唱自已喜歡的歌曲,過過歌星癮。街道的中央全是小攤檔,有售賣各種零食、水果和鮮榨果汁的,也有售賣各有特色的小飾物和紀念品的。我們隨意瀏覽,也買了一些小食。

街道兩旁的商店保留了古建築物的特色,窗框、門檻、牆邊的雕花,都各有特色,既有中國的傳統花式,更有中古時期歐洲的典雅風姿,單就這些建築物,就足够人們留漣忘返。我們隨意進入其中的幾間店鋪,不寬的店面,裏面卻非常的深邃,進店中,就如走入一條窄長的街道一般。店中多數保留了原來的風貎,雕花的樓梯,方正的天并,浮雕的窗框,還有那掛在高高的天花上的吊扇,牆間的掛鐘,各自展現它們的風姿。太美了,我們全被吸引了,連店中售賣什麼貨物也全然不察了。好在店員非常的友善,笑容可掬地和我們打了招呼,就任由我們到處觀光了。

沿着街道走了一周,到了街角,就轉入沿河的河畔小路,水波蕩漾着,街上的燈光映射而下,在波浪蕩漾中閃爍着,河邊的樹木的倒影,遮蔽了部分的燈影,陰暗的樹影和閃爍的波光,形成了夢幻般的世界。

河畔的小酒鋪、小咖啡店將桌椅都擺到外面,桌上的小燭光,映照着三三兩兩的顧客,靜謐的世界中頓時顯出了一絲生氣。

我們一行三人沿着河畔行,全然沉浸在那詩一般的意境之中,這時才明白當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夜游秦淮河,聽那槳聲,看那燈影的情調。

行到跨河橋畔,我們左轉入大街,街角的一間餐館燈火通明,店裏店外的座位都有人坐着待餐。這是何先生介紹的那一間,我們選了路邊露天的一張餐枱坐下,看看牆壁上的菜式,頗富閩南口味,招待的大嬸走來,我們隨意點了數樣小菜,味道一般,但價錢非常便宜。可能是已經餓了吧,我們還是吃得津津有味。

餐後已是晚上九時,何先生說他可以來接我們, 我們也就不客氣了,致電告知地點,不久,他的車子就來了。

何先生並不是直接送我們返住所,他兼任司機和導游,載我們游覽馬六甲的夜景。這時,正逢某佛𧩙的花車巡游,二十多輛主題各異的花車在街上緩緩地游行着,每輛車前是一群群手執花燈的青年男女,其中有一輛車的後面跟着一大群坐着五彩燈光的人力車隊,原來是上了年紀的善信雇用了車子跟着巡游,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畫。

終於返回住所,淋浴完畢,三個人坐在小飯廳中,泡了茶,吃着剛才買來的零食,海濶天空地閒談着,恍如時光倒流到了四十年前的學生時代,老友在異地同居一室,這也是難得的緣份。

翌日早上,阿May一早就到海旁獵影,至八點半才返回。我們匆匆吃過早餐,就到樓下等何先生,他今天將載我們到紅屋一帶,讓我們感受馬六甲的多元文化和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當然,還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館。

對長年居住在北美的我們來說,這裏的天氣實在太熱了,妻和我只得在小公園的樹陰下歇息,阿May則仍興緻勃勃地走去博物館參觀。

等到她參觀完畢,我們開始覓食行動,沿着雞場街逛,發現一間售賣馬來特色雞粒飯的餐廳外大排長龍,於是我們也就跟風排隊了。

這間「和記」是名店,專賣馬六甲特色的雞粒飯。在排隊期間,一名女職員走來打招呼,問我們餓不餓?我們回答說肚餓。她說怕我們吃不慣,就幫我們要了一半飯粒一半白飯。然後又推薦我們點了一個魚塊,一碟炒青菜。

待進入餐廳,也不須再點菜了,不一會兒,一大碟雞、一碟六粒如乒乓球般大的飯粒,一碟白飯,而魚和青菜也適時而至。再點了椰青水,三個人就開始大嚼起來。

很滿意的一餐,雞香滑、飯粒米香十足,魚塊酸中帶辣,青菜脆而香。我們很快就把飯菜吃個清空。後來我們問何先生為什麼會問我們餓不餓?他說這家店的老闆特別珍視自己的出品,問餓不餓是要確定食物的份量,希望大家點的食物都能吃盡,不必浪費。做生意做得如此的體貼,正是民風純樸的體現。

飯後,外面正在下雨,我們沒有帶雨具,只得從街上匆匆走入街頭的紀念品購物商場「三叔公」,在那裏吃了令人驚艷的榴槤冰晶,並在那裹買了陳年柑桔、黑芝蔴糖、花生酥(狀元糖)等名產。

這時雨暫停歇,我們走着走着,終於走到了何先生的古董店。

想不到他的古董店規模是如此的大,店分三進,還有樓上。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座博物館,林林總總的古傢俬、雕飾、瓷器和字畫,中西兼具,令人目馳神往。

何先生招呼我們坐在小廳中,煲水煮茶,我們就悠閒地坐在那裏嘆起了茶,像我們這樣的閒暇自在,那像是旅行?

坐了一會兒,何先生載阿May去購買明天下午前往吉隆坡機場的長途車票,我們則和何太前往對面的一間很有特色的咖啡店嘆咖啡。

嘆完咖啡,何太帶我們到他們購置,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裝飾的大房子參觀。這是一座三層高的屋子,座落在䌓盛的街道,屋子的一窗一木,都經精心選材,全屋呈現出濃濃的古典品味。這屋子現在租予一位大陸來客作接待國內朋友來訪時的居停,平時也就丟空了。

不久,何先生和阿May也到來,他載阿May去買車票,順便又帶她去參觀了若干景點。四個人在地下天并的雞蛋花樹下坐着閒談,抬頭望向二樓的天并,一叢翠竹搖曳着,抖落一屋的竹影,這時憶起蘇軾「無竹令人俗」的名句,頓時覺得自己也沾上了些少的雅氣了。

我們從屋子的地下逐層參觀,摸摸牆上的掛飾,坐坐隨處擺設的古董椅子,欣賞古色古香的窗檽,浸沉在那思古之幽思之中,不知時光的消逝。

已是晚飯時間了,我們對這裏的娘惹菜聞名已久,就請何先生夫婦陪我們一道去品嘗。他們載我們到麥哥娘惹餐館。所謂娘惹,應是馬來話,是指一種由中國和馬來西亞傳統菜肴結合的菜系。何先生夫婦是地道的華僑,由他們點菜當然最是合適。一頓特色的娘惹菜就為我們這一次馬六甲之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餐後,何先生載我們到海旁散步,海旁有很多吃海鮮的餐館,露天的餐桌散布着整個廣場,可惜我們明天下午就得離開,所以對這馬六甲的海鮮是緣慳一面了。

我們沿着海堤散步,遠處有大厦群座落在海傍,偌大的建築群燈火通明,把海面映成一片光海。看來,這純樸的海港也正在不斷向現代化蛻變。

返回住所,何先生帶我們到附近的一間水果店購買水果,各式水果琳瑯滿目,竟然找到了一顆榴槤之王的貓山榴槤,這品種近來被中國人搶購一空,已漲至百多元一斤,還是一果難求。貓山榴槤、大樹菠蘿、大蜜梨、火龍果,我們選了一大堆。老闆與何先生稔熟,就是不肯收我們的錢,只接受何先生的付款,於是,這沉甸甸的水果,盛載着的是一份厚重的熱情。

第二天早上,何先生夫婦一早就來接我們,載我們到一間華人開設的粵式茶樓飲早茶,品嘗那帶有馬來風味的粵式點心。餐後,又載我們到處觀光,游覽了兩座特具規模的寺院和一座伊斯蘭廟。又帶我們到他認識的一位藝術家開設的藝術品店鋪,店主人正在聚精凝神地進行他的藝術創作,抬頭和我們打過招呼,任由我們參觀店中特色的藝術品,這種生活的方式,真的令人神往。

中午時節,何先生載我們到一間馬來人開設的小餐館,讓我們品嘗地道的馬來食品。然後就帶我們到候車站,大家殷殷話別。這次的馬六甲之行,載着濃得化不開的友情,當然,這都是小吳的交情所致。

到了機場,check in後,小吳適時來電,交待阿May要買好食物,要將食物放在手提包中以便阿沙隨時需要。這事要回遡起來大馬的第一天,在香港機場,因為check in 的混亂,使我們浪費了許多的時間,搞到來不及吃早餐就匆忙登機,在機上也只有一餐份量很少的早餐,妻早上要吃一大堆的藥丸,在半空着肚的情形下吃了一大堆的藥丸,加上到埠後遇上風雨,的士的冷風吹得她頗難受,結果要昏睡了一個下午才能起床活動。所以這次小吳怕我們又遇上這種情形,一早就叫阿May要預先買食物,現在又一再叮嚀要把食物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這三番四次的叮嚀,雖略嫌囉嗦,但那關愛之情,卻令人為之感動。

其實我們在馬六甲期間,小吳不斷致電何先生交侍他們夫婦招待我們,也不時致電阿May關心我們的起居,我笑着說,她是人在吉隆坡,心則已隨我們到了馬六甲了。

小吳又要阿May將電話遞給我,她不斷地說,很高興我們能來探望她,但她仍有很多的遺憾,一是時間太匆忙,她有很多的話來不及對我說;二是離開吉隆坡當天阿May遲了起床,來不及吃她預先準備的生日蛋糕。我安慰她,我們以後還是會找機會來的,來日方長。她卻在電話中語帶嗚咽地說,阿沙說以後都不會坐長程機了。我對她說,我日後會勸她的。

這次由美國出發,我們凌晨四點就得到機場,飛四小時到三藩市後,在機場逗留了五六個小時,再飛十四個小時才到達香港,確是非常的辛苦,所以妻說以後都不再踏上這長程的飛行之路了。事後我對她說,不能這樣想的,日後如果還能來,這是一種福氣,因為這一來表示我們的身體仍健壯,還能經受這種長途的考驗;二來也表示我們的生活仍是愉悅的,所以有這種閒情作長途旅行;三來也表示我們手頭尚寬裕,還有閒錢支付這昂貴的旅費。所以,我們還是盼望將來有機會再作長途之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