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提到宋詞的豪放派,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始創人蘇軾,提到蘇軾的詞,就不得不提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是蘇軾被貶到黃州遊赤壁時所寫。蘇軾寫此詞時已四十七歲,深感年歲漸老,功業無成,坎坷和不幸的遭遇,形成了他超然物外,曠達自適的人生觀。他在黃州,常寄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的慰藉和解脫。他在黃州的赤壁,憑弔三國時吳蜀聯軍的主帥周瑜,借周瑜少年時在赤壁建大功、立大業的往事,抒發自己欲效周瑜建功立業,卻又無所作為的感慨。這是一篇千古傳誦的詞作,毛澤東「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句,靈感應是從此詞而來。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
大江﹣﹣長江,這裏指長江的流水。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千百年顯赫一時的人物,都隨著長江的流水消失了。淘,沖洗;風流,有建樹,有風采的意思。
故壘﹣﹣舊時的營壘。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人們都說,那是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周瑜二十四歲時為吳將,赤壁之戰時,他年僅三十三歲,故時人稱之周郎。
亂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了高空。
驚濤拍岸﹣﹣聲勢嚇人的浪濤拍打著江岸。
捲起千堆雪﹣﹣捲起了無數的浪花。雪,比喻白色的浪花。
一時﹣﹣那一個時期。
公瑾﹣﹣周瑜,公瑾是他的別字。
小喬﹣﹣小喬是喬玄的小女兒,她與姊姊大喬都是當年出名的美人。小喬嫁周瑜,大喬嫁孫策(孫權的哥哥)。野史中曾說曹操揚言:「攻下江東,迎娶大小二喬。」故周瑜深感受辱,立志與操決鬥。
雄姿英發﹣﹣姿態雄俊,英氣勃勃。
羽扇綸巾﹣﹣羽毛扇及青絲帛頭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此處是形容周瑜旳態度從容閒雅。
檣櫓﹣﹣檣,船桅;櫓,木槳,這裏指稱曹操的戰船。
故國神遊﹣﹣在想像中遊覽了當年的古戰場。故國,指當年的戰場。
多情應笑我﹣﹣倒裝句,意謂:應笑我多情。
華髮﹣﹣斑白的頭髮。
一尊還酹江月﹣﹣把樽中的酒灑向江中的月影。尊,同「樽」;酹,拜祭時把酒灑向地上。

    【理解和欣賞】

內容理解

這是蘇軾詞中最具氣勢的一首,既有氣勢澎湃的豪情,復有無奈消沉的苦悶。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浩瀚的長江流水,滔滔不絕地向東而流,正如時光的不斷消逝,使人聯想到千百年來顯赫一時,叱咤風雲的豪傑們,他們也如長江流水般不斷地消逝。不過,他們的豐功偉績,卻仍永留於世。開首一句,因眼前的江流而起興,氣勢雄渾,情調豪邁。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由長江流水轉而到江邊的故壘,這是人們所傳說的,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英雄已隨流水消失,但他的英雄事蹟,卻永垂不朽,面對這個傳說中的古戰場,怎不教人思潮起伏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個古戰場,形勢確是險惡,陡峭不平的石壁,高聳入雲,浪濤沖擊著江岸,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拍岸的浪濤碎成了無數的浪花,被捲上了半空。這確是一幅氣象萬千,壯麗絕妙的圖畫,難怪作者有「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感歎。是的,如畫的江山,引來多少英雄競逐做它的主人?當然,三國時的周瑜,正是其中的一個豪傑。
下闋承接上闋的詞意,緬懷當年周瑜的英雄事蹟。「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周瑜年僅三十三歲,就當上了吳國的統帥,剛娶上了美人小喬,更是意氣風發,雄姿颯颯。儒雅從容的他,手搖羽毛扇,頭戴青絲帛頭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場震驚天下,奠定三國鼎立的大戰,就在周瑜的談笑之間結束了,這是多麼教人神往的一件往事。面對這個古戰場,作者整副的身心都浸入了歷史的往蹟之中,「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白髮早生,當然不是作者的多情神遊,而是因為他的多情善感,感懷到個人的境遇所致。
面對滾滾的長江水,面對江岸的古戰場,不禁使人產生「人間如夢」的感慨,作者深感自己的懷才不遇,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對江月灑酒,表白自己的無奈。結尾感情沉鬱,讀來令人為之掩卷長歎。

寫作技巧欣賞

1、層次分明﹣﹣本詞因長江流水起興,想像千古風流人物也隨江流而逝,再由岸邊的故壘而聯想到三國時的英雄周瑜,面對形勢險峻的古戰場,遂產生「江山如畫,一時多少傑」的感慨。下闋上承上闋「三國周郎赤壁」的詞意,懷緬年少有為,英姿勃發的周瑜,在談笑之間一舉戰敗曹操的往蹟。再以年少有為的周瑜,對比自己的一事無成,連番被貶的遭遇,不禁興起「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之歎。叙事抒情,顯得層次分明。

2、氣勢豪邁﹣﹣蘇軾是豪放詞派的始創者,他的詞,具有氣勢豪邁的特色。「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這一句將無盡的空間跟綿遠的時間相結合,氣魄沉雄,長江江流浩瀚,千古風流人物,就如一浪逐著一浪的江流,隨著時間的大流而逝。這一句顯出了作者眼界之寬,胸襟之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一句,痛快俐落,豪放之極。

3、形象鮮明﹣﹣形象鮮明也是本詞的特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出了古戰場的險峻地勢。江岸石壁起伏不平,插入了高空;地勢的起伏不平,掀起浪濤的高湧,沖擊江岸,響聲震天動地;浪花被捲起,如千堆的雪花般飄上半空。這一句,繪形繪聲復繪色,通過形、聲.色的描寫,鮮明真切地寫出了氣象萬千的古戰場。「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寫活了周瑜事事如意,意氣風發的英姿。「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刻劃了周瑜閒雅從容,勝劵在握的自信。

4、用字精鍊﹣﹣「亂石穿空」,「穿」字突出了石壁的陡峭高偉;「驚濤拍岸」,「拍」字寫出了浪濤擊岸的氣勢;「捲起千堆雪」,「捲起」寫出了浪濤拍岸的猛烈,「雪」字更是突出了浪花翻起的形象。此外,「檣櫓灰飛煙滅」中的「灰飛煙滅」,更寫出了火燒曹船的景象:烈焰張天,灰燼滿江。這些文字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果。

5、情調沉鬱﹣﹣「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結尾的這幾句,寫得沉鬱異常。蘇軾歌頌周瑜的建功立業,面對古戰場,不禁悠然神往,但比對個人的遭遇,不禁為之百感交集,對現實的無奈,頓使他產生「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之歎,「一尊還酹江月」一句,飽含了作者的無限沉鬱之情。

4、楊柳岸,曉風殘月

談到宋詞,當然少不免要提提柳永,柳永長於慢詞,擅於鋪敘,他的詞作在北宋時期流傳很廣,有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之稱。
《雨霖鈴》是柳詞中的一篇傑作,這是寫他在離開汴京都城到南方去,與戀人在長亭分別時的一首詞,詞意纒綿悱惻,淒婉動人,是千古以來送別的名篇。

雨霖鈴(1)        

寒蟬(2)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3)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4) 留戀處(5) 蘭舟(6)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7)
念去去(8) 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9)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10)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11) 更與誰人說

【註釋】
 (1)雨霖鈴:此曲原為唐代的教坊曲,相傳是唐玄宗避安祿山之亂逃入四川時,中途遇霖雨連日,棧道時聞鈴聲,後唐玄宗為紀念楊貴妃,教人譜成此曲,柳永沿用此曲調,又名《雨霖鈴慢》,全調一百零三字,分上下闋,押仄聲韻。
(2)寒蟬:蟬生於夏,死於深秋,寒蟬,即指秋天的蟬鳴。《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
(3)驟雨:陣雨。
(4)都門帳飲無緒:語出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都門帳飲,在京城門外的郊野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沒精打采。 
(5)留戀處:一本作「方留戀處」。指正令人留戀的時候。
(6)蘭舟:《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7)凝噎:因悲痛而氣塞,說不出話來。極言離情之悲痛。一作「凝咽」。
(8)去去:重復離別之意,表示行程之遠。
(9)暮靄沈沈楚天闊:暮靄,傍晚的雲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意謂傍晚暮雲沈沈,自己即將遠行的南方顯得遼遠無際。
(10)經年:一年復一年,表示遠行的時間的長久。
(11)風情:男女的戀情。

【理解和欣賞】

內容理解
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離別時的情景,下闋設想別離後的情景。

上闋的開首:「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寫離別的景物時序:在初秋的傍晚,陣雨剛剛停歇,送別的長亭中,傳來淒切的蟬鳴聲。這些景物,從視覺、聽覺、感覺三方面,營造了一片悲傷的氣氛。就在這種氣氛下,戀人在都城門外的郊野設帳為之送別,「都門帳飲無緒」,「無緒」一詞,道盡了離情之苦,美酒因離情的深重而難咽,其離情的沉重難釋可見。「留戀處,蘭舟催發」,情人正在難捨難離時,舟子卻不斷地催促著登舟啟航,一邊是離情依依,一邊是蘭舟催發,這種矛盾的對立,將離情的悲傷更推上了一層。「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離別的時刻終於到來,兩人雙手互握,已是傷心得淚流滿面,縱有千言萬語,卻也因傷心氣塞而語難成音了。這短短的十一個字,語言通俗而形象逼真,感情真摯而情意纒綿。「念去去 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這是悲傷的原因,想到此地一別,兩人將隔離在那千里的風波,那暮靄沈沈的南天,正是此後相思之地,再會面已是不能預料的事了,這怎不教人為之黯然神傷呢?「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二句,聲調和諧,景色如畫。既說「煙波」,又說「暮靄」,更說「沈沈」,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謂「千里」,又謂「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難離之情。

下闋設想別後情形,承接上闋「念去去」的詞意,作者先從大處著筆,「多情自古傷離別」,傷離惜別,並不是自我而始,自古已然,只是,「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自己在那令人傷感的季節離別,傷心也就更上一層。「冷落清秋節」回應了上闋開首的「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更那堪」三字,加深了傷感的份量,比起上闋首三句純以景寓情更為深沉。「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這是千古名句,作者設想離別後,宵來酒醒,已不復見舊時風物,只見一岸楊柳疏落,曉風吹拂,一彎殘月輕掛在柳稍頭,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淒清的畫面之中。那種落寞孤淒的心境,直教人為之同情。這是以景寓情的極致。「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則是直寫心中之情,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這時,筆鋒再一轉,「便縱有千種風 更與誰人說」,千般的思念,卻又無人可以傾訴,悲傷之情,至此達到了高潮。

寫作技巧欣賞
1、以景寓情
詞的開首,「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三句,通過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這暗寓了離別的心情。下闋「今宵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更是詞中精警之句。「楊柳岸 曉風殘月」二句,寫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淒清的氣氛,渲染了遊子他鄉,孤清寂寥的傷感.

2、呼應對照
詩與詞,前後的呼應最是重要。本詞開首「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三句領起全詞的悲傷氣氛,「都門帳飲無緒」一句承「淒切」而來,「冷落清秋節」即則承「寒蟬」、「驟雨」意而來。「執手相對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則承上文「蘭舟催發」語而來。「今宵酒醒何處」則又是由「都門帳飲無緒」一語而來。「念去去」開啟了「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的詞意,又為下文的「此去經年」作鋪墊。這些前後的呼應,都能使詞的內蘊更深遠。

3、描摹生動
「留戀處 蘭舟催發」由矛盾而顯出離情的依依。「執手相對淚眼 竟無語凝噎」通過動作、表情及聲態,將戀人離別時的纒綿傷痛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4、回環往復,情意纏綿
本詞在抒寫離情時,往往前後相應,聯想翩翩,例如由「今宵(酒醒何處)」而想到「經年(此去經年)」,由「千里煙波」而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而聯想到「更與誰人說」,這種往復回環的聯想,將離情的悲痛表達得纒綿動人。

在youtube中找到了包美聖唱的《雨霖鈴》,不知作曲者是誰?畫面的動畫配得頗有心思。

3、花自飄零水自流

李清照,別號易安居士;辛棄疾,別字幼安。這兩位宋詞大家又同是山東濟南人,故號稱「濟南二安」。讀辛棄疾的詞後,不得不讀與之同為濟南二安的李清照詞。
李清照的詞,語言清新,音節諧暢,善用白描手法,藝術形象的概括力很強,又兼有聲律之美。所以後人又將她的詞與李煜並列,稱「二李詞」。她的《一剪梅》,是前期的代表作。李清照與趙明誠志趣相投,婚後夫婦吟詩唱詞,鑑賞金石,生活寫意美滿。不久,趙明誠離家遠遊求學。別後,李清照深感寂寞,日夜懷念遠行的丈夫,便以細膩生動的筆法,淺俗清新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詞。詞的上闋寫獨居生活的寂寞,盼望丈夫的音訊;下闋寫夫婦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摯而深沉,是宋詞中寫離情相思的極品。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1)。輕解羅裳(2),獨上蘭舟(3)。雲中誰寄錦書(4)來?雁字(5)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7)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8)。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9)。

【註釋】
(1)紅藕香殘玉簟秋—— 荷花凋謝了,從潔淨如玉的竹席上泛出涼意,秋天到了。紅藕,紅藕花,是荷花的別稱;簟,竹席。
(2)羅裳——質地輕軟的絲織衣裳。
(3)蘭舟——木蘭舟。木蘭是一種香木,此形容小舟的精巧。
(4)雲中誰寄錦書——錦書,情書。前秦竇滔妻蘇茗蘭織錦作迴文書寄給丈夫,極言相思之苦,後世因稱夫妻往來的書信為「錦書」。這句意謂:雲霄中(飛來的大雁),有誰託牠們帶來了書信?
(5)雁字——雁群飛行時組成行列,形狀如「人」字或「一」字形。
(6)月滿西樓 ——這句化用夏寶松《宿江城》:「雁飛南浦砧初斷,月滿西樓酒半醒。」
(7)自——照常。
(8)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句寫因為分離,自己思念丈夫,又設想丈夫也在異地思念自己。
(9)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眉頭才剛剛舒展,閒愁卻又從心頭湧起。

【理解和欣賞】

內容理解

「紅藕香殘玉簟秋」,荷花已殘,竹席泛涼,這正是萬物蕭索的秋天。文人悲秋,自古皆然,這一句已令詞意淒然。作者的丈夫遠遊,自己在百無聊奈之下,於是「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泛舟獨遊,不但不能排解愁緒,反使愁緒更濃。這時,雲中雁群的南歸,更牽起了相思之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群的歸來,卻沒有帶來丈夫的消息,進一步惹來作者的相思,「月滿西樓」一句,正極言相思無眠之苦。

下闋將相思之苦更推進一層。「花自飄零水自流」,落花無情自飄零,流水無情自東流,落花流水,並不因作者的愁苦而稍作停息。花謝水流,也正代表時光的不斷逝去,但時光的消逝,並不能稍減相思之情。「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夫妻同心,卻要分離,落得兩地相思,這種相思之苦,正隨著歲月的轉移而加濃,「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道盡了相思之苦,情深意切,令人深為感動。

寫作技巧欣賞

1、善於營造氣氛
「紅藕香殘玉簟秋」,以荷花的凋謝,竹席的泛涼,點出了蕭條落索的秋天,為整首詞營造了一種肅殺孤凄的氣氛。「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也營造了一片孤清落寞的氣氛。雁群南來,惹上了作者盼望情書之思,可惜情書未來,空餘滿腔相思,「月滿西樓」,作者獨自在樓望月,氣氛更顯孤凄。

2、感情深摯李清照善於利用白描的手法,細膩地表達真摯的感情。比如「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道盡了夫婦兩地相思之苦;「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將無時或減的相思之情,平實而真切地寫了出來。

3、善用象徵
詞中用「秋」字顯出愁思,秋天落葉紛飛,萬物蕭索,予人的感覺是蕭條凄涼的,這正象徵作者的愁苦。「雁」字更寫無信的凄苦,蘇武在胡地牧羊,就是將信繫於雁足,秋天雁群南來時,將信帶來,所以「雁」與信產生了密切的關係。

4、繪描精妙
「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句,寫出了秋的特色,更具有視覺、嗅覓及觸覺的感受。「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寫相思的無時或減,更是由外在的愁移到了內心的愁,程度更顯深濃。至於「月滿西樓」,更是情由景出的妙句。明月遍照西樓,頗具詩意,此情此景,如果與愛人把酒賞月,當是人生美事。可惜,如今卻是獨身望月,愁苦孤凄之情油然而生。

2、眾裏尋他千百度

辛棄疾的詞素以豪邁見稱,但也不是說他不能寫宛然之情,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詞,情意委宛,寄意深遠,實為詞中佳品,一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成為了千古絕唱。

青玉案.元夕(1)
東風夜放花千樹(2),更吹落、星如雨(3)。寶馬雕車香滿路(4)。鳯簫聲動(5),玉壼光轉(6),一夜魚龍舞(7)。
蛾兒雪柳黃金縷(8),笑語盈盈暗香去(9)。眾裏尋他千百度(10);驀然(11)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12)處。

【註釋】
(1)元夕: 節日名,在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又稱元宵夜或元夜。唐代以後,這晚例必在京城張燈結綵,並有歌舞百戲上演,故亦稱「燈節」。
(2)東風夜放花千樹: 晚上滿城的花燈,像是東風催動了花事,千樹萬樹的花朶都開放了。東風,春風;夜放,在晚上開放。
(3)星如雨: 以星比喻燈,指燈多如雨點。
(4)寶馬雕車香滿路: 寶馬雕車,指雕飾華麗的馬車;香滿路,馬車走過,在路上留下了香氣,隠指車中的乘客是名門閨秀。
(5)鳯簫聲動: 樂器吹奏了起來。鳯簫,本指排簫,尾部的形狀參差不齊,像鳯凰的翅膀一般;此處泛指各種樂器。
(6)玉壼光轉: 月亮慢慢向西移轉。玉壼,比喻月亮。
(7)一夜魚龍舞: (大街小巷)整夜都在舞動著魚形燈舞和龍形燈舞。(未知與現在的舞龍、舞獅是否相同?)
(8)蛾兒雪柳黃金縷: 蛾兒、雪柳,都是古代婦女戴的頭飾;黃金縷,用金線繡花的衣服。這句形容婦女的穿戴華麗。
(9)暗香去: 暗香原指梅花,此處比喻婦女。暗香去,指婦女們走了。
(10)千百度: 千百遍,千百次。
(11)驀然: 忽然。
(12)闌珊: 零落,稀疏。

【理解和欣賞】

內容理解

全篇分上下二闋。
上闋鋪寫元夕燈節繁華熱鬧。「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首先,作者先從花燈的數量方面著筆,燈如千樹花朶狂放,密密麻麻的布滿四周,萬燈齊亮,燦爛的燈光彷如雨點般濃密。單就燈火的數量,已足以顯出那繁華鉅麗的氣勢。「寶馬雕車香滿路」,這是街上遊人的動態,趁此佳節,人們紛紛出來夜遊,雕飾華麗的車馬往來不絕,街上瀰漫著人們身上化妝品的香氣,一片熱鬧哄哄的景象。

「鳯簫聲動,玉壼光轉,一夜魚龍舞」,熱鬧的景象更進一層。樂器奏了起來,大街小巷中樂音飄盪,這時雖然月亮西移,已是深宵時分,但人們並沒有停止狂歡,街上百戲齊耍,通宵達旦的歌舞,為這佳節增添了無限的歡樂,令人嚮往。

下闋寫作者尋覓意中人的經過。「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在元宵佳節,遊人如鯽,婦女們難得出外逛街,大家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笑語盈盈地往往來來。「眾裏尋他千百度」,作者無數次地在人群中尋覓意中人,可惜卻是芳踪杳杳,「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來意中人不喜繁華,自己孤獨地站在燈火稀疏的角落。作者追求的,正是這一種不隨波逐流,孤芳高潔的品性。辛棄疾立志為國殺敵,恢復中原。可惜卻不能見用,鬱鬱不得志,他正是藉此表達了不肯隨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

寫作技巧欣賞

1、描繪生動具體
上闋描寫元夕的繁華熱鬧,具體而生動。首先以「花千樹」描寫燈的數量,再以「星如雨」喻燈光的燦爛濃密,突出了元夕燈節的特色。次寫街上景象,「寶馬雕車香滿路」,寫出街上車水馬龍,香味遍布的熱鬧氣氛;「鳯簫聲動」、「一夜魚龍舞」更從樂聲飄揚,百戲紛陳中顯出節日的歡欣熱鬧,「一夜」二字,進一步顯出通宵達旦長時間的歡樂。這些描繪,很是具體生動,繪聲繪影,從視覺、聽覺、嗅覺三方面著手,令人真確地體味到歡欣的氣氛。

2、布局奇特
本篇上闋的描寫極盡繁華熱鬧,但這些描寫只是為下闋的結尾作反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以熱鬧繁華反襯「燈火闌珊」,更能突出了「那人」不愛繁華,甘於寂寞的高潔品性,上闋的描寫作為下闋結尾的鋪墊,使情意的表達更具婉曲。

3、寄意深遠
作者通過甘於寂寞,不愛繁華的「他」,表露自己高潔的品格。辛棄疾懷有收復河山的大志,可惜眼見南宋百官只沉醉於享樂,不思進取。這首詞中競逐繁華的「眾人」,正是那些沉迷享樂者的寫照,而在「燈火闌珊處」的「他」,也是作者自喻,這正表示他不逐眾流,不慕繁華,獨來獨往的精神人格。

1、欄干拍遍

最近,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把在明報副刋的文章結集,書名摘自南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句:「欄干拍遍」。很多朋友要我介紹這首詞,趁著現在有些空閒,就寫了這一篇東西。也算是抛磚引玉吧。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1)
楚天千里清秋(2),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3),獻愁供恨(4),玉簪螺髻(5)。落日樓頭,斷鴻聲裹,江南游子。把吳鈎(6)看了,欄干拍遍(7),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8),儘西風,季鷹(9)歸未?求田問舍(10),怕應羞見,劉郎才氣(11)。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12)!倩(13)何人、喚取紅巾翠袖(14),揾(15)英雄淚?

【註釋】
(1)建康賞心亭——建康,即今南京。賞心亭,在建康下水門城上。
(2)楚天千里清秋——楚天,泛指南方的天。意謂在秋高氣爽的天氣,南方的天空一望千里,全無雲層的阻隔。
(3)遙岑遠目——遙岑,遠山;遠目,遠望。
(4)獻愁供恨——望山引起感慨,因而說山給人愁恨。
(5)玉簪螺髻——簪,插在髮髻或冠的長針;螺髻,螺樣式的髮髻。螺髻與玉針,皆是寫遠山的形狀。
(6)吳鈎——吳國所鑄的彎形刀,這裹泛指刀劍。吳一詞,暗藏典故,杜甫後出塞:「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鈎。」李賀南國:「男兒何不帶吳釣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聯繫這些詩句的意念,吳鈎在這裹不僅指「彎形的刀」,而是隱含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理想。
(7)欄干拍遍——這也是暗藏典故。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宋初劉概:「少師种放(當時名將),往往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杆,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欄干拍遍,隱含感慨書生(朝臣)誤國。
(8)休說鱸魚堪鱠——鱠,音葵,細切的魚肉,食法如現時的日本魚生。秋天江南的鱸魚肥美,可作魚生食用。此句連同後兩句,意謂不願學張翰棄官歸隱。
(9)季鷹——季鷹,晉張翰字。他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鱠,「遂命駕而歸」(見世說新語.識鑒)。辛詞是反用其意。
(10)求田問舍——三國志陳登傳記劉備批評許汜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求田問舍,即買田置屋。
(11)劉郎才氣——劉郎,指劉備,劉郎才氣,指劉備批評許汜有才而不能憂國亡家,只求買田置屋的行為。由「求田問舍」至此句,謂如果像許汜那樣庸俗自私,將為天下英雄所恥笑。
(12)樹猶如此——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晉桓溫北伐姚襄,經金城,見昔日所植柳已大十圍,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作者借以抒發自己年華虛度,功業無成的感慨。
(13)倩——請。
(14)紅巾翠袖——指服用此種巾袖的歌女。
(15)搵——拭抹。

【理解和欣賞】
內容理解

本詞分上下二闋,上闋以寫景為主,藉景抒情;下闋則以抒情為主。
上闋描寫登臨賞心亭所見的秋景,再藉景抒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這兩句展現了江水滔滔,秋色無盡的氣象。長江水順着遼闊的長空向遠處滔滔流去,上下一片秋色,無邊無際,景物是遼闊而淒清的,此中「秋無際」,亦是「愁無際」,這是隱含愁思。「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前兩句寫水,這三句則寫山,山與水結成了一個無可分割的景物。狀如碧玉簪、青螺髻的遠山,似是向作者「獻愁供恨」,這是明寫愁情,與上文正是明暗交映,熔成一片。「落日樓頭,斷鴻聲裹,江南游子」。這三句從時間、地點、環境,寫到「江南游子」的作者本人。在賞心亭高樓之上,目睹落日的斜暉,耳聞孤雁的哀鳴,對於這位從北國南來,一心參加抗金鬥爭的志士,勾起了多少的愁與恨!這三小段的文意逐層推進,從山水的遠景拉向樓台的近景,最後推出抒情主人公(作者)。然後直抒胸臆:「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作者滿懷抗金壯志,如今卻是壯志難酬。他登上高樓,獨個兒把手中的寶刀看了又看,將欄干拍了又拍,卻沒有知己領會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憤懣的情緒溢於字裹行間。於是,從這裹轉入下闋正面抒情的部分。
下闋承接了上闋的抒情部分,多角度、多側面地展開對「登臨意」具體內容的抒寫。「休說鱸魚堪鱠,儘西風,季鷹歸未?」這裹裹引用了晉張翰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想念江南的菰菜、蓴羹、鱸魚鱠,因而連官也不做了,返回家鄉。作者以「休說」二字,表示自己不願學張翰棄官歸隱,體現出愛國盡忠的品格。「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這引用了三國時,劉備批評許汜有才而不能憂國忘家,只求買田置屋的行為。「怕應羞見」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如果像許汜那樣庸俗自私,將為英雄恥笑。「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面對滾滾東流的江水,不禁興起時光如流水消逝的感慨,再想起自己空有一腔抗金壯志,卻一直未能一展抱負,如今流年似水而逝,心中的憂愁不息。「樹猶如此」,引用桓溫的典故,「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這正是年華虛度,功業無成的深沉感慨。作者從這三方面抒寫自己的「登臨意」,最後以「紅巾翠袖」的歌女暫拭英雄淚作結,表露壯志難酬的悲憤,與上闋結句「無人會,登臨意」的歎無知音遙相呼應。

寫作技巧欣賞

1. 結構嚴整,上下呼應——本篇分上下二闋。上闋寫登臨所見的景象,由流水、青山,到落日的樓頭,再將重點落在江南游子的作者,然後寫游子的舉動,並發出「無人會,登臨意」的感慨。下闋承接上闋「無人會,登臨意」的感慨,正面抒寫自己的「登臨意」:不學季鷹只顧私人的愛好而不理公務,不學許汜只顧買田求屋而不能憂國忘家,感慨時光的流逝而自己卻是壯志難酬。最後則以「搵英雄淚」作結,與上闋的歎無知音,「無人會,登臨意」遙相呼應。
2. 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本篇上闋寫景,景物描寫是為了充分表達作者報國無門,英雄失意之感。「楚天」兩句寫水,「遙岑」三句寫山,山與水構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圖。「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寫秋天長江水一流千里的景象,「秋無際」隱含作者的愁思。「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寫遠山逶迤,山峰如簪如髻,「獻愁供恨」四字明寫愁情。山水相襯,愁思卻一明一暗地托景而生。「落日樓頭,斷鴻聲裹,江南游子」三句,寫落日斜照樓頭,空中傳來孤鴻的哀鳴,景物本已淒清,「江南游子」四字,寫盡作者的愁情。這種揮之不去的愁情,就通過山水、落日、孤鴻的景色,一層一層地推衍而出。情由景生。
3. 運用典故,詞意深遠——本篇採用大量典故,用典有明用暗用,都能達到自然渾融,含義深遠的效果。篇中明用典故有三:
(1)「休說鱸魚堪鱠,儘西風,季鷹歸未?」——這是引用世說新語.識鑒中的故事:晉朝張翰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鱠,「遂命駕而歸」。作者以「休說」二字,表明不學季鷹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這是引用三國志陳登傳,劉備批評許汜有才而不能憂國忘家,只求買田置屋的行為。作者以「怕應羞見」表明對這種行為的鄙視。
(3)「樹猶如此」——引用世說新語.言語篇,晉桓溫北伐姚襄,經金城,見昔日所植柳已大十圍而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抒發年華虛度,功業無成的感慨。
篇中暗用典故有二:
(1)「把吳鈎看了」——杜甫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鈎」詩句,李賀亦有「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吳鈎隱含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意思。
(2)「欄干拍遍」——宋初种放詩:「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隱含書生(朝臣)誤國之意。
4. 描寫細膩,形像生動——本篇寫作者登臨極目,雖着墨不多,但形像很生動。「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僅九個字,就形像生動地寫出作者凝視手中寶刀,想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滿腔愁緒化成激越的憤慨,拍打欄干以發洩心中的激憤的情景,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英雄傷心垂淚,歌女以袖為之拭淚,場面綺靡,大有項羽霸王別姬的況味。
5. 詞意深遠,意在言外——本篇用典,除了採用典故的內容抒懷外,更隱含作者深沉的難言之隱。如張翰一典,不僅在字面上表明自己不學張翰棄官退隱,而且言外又指自己故鄉淪陷,也無法退隱,對未能北伐,收復國土,興起了強烈的憤慨。許汜一典,表面上講自己不學許汜只顧添置個人的家產,骨子又是對當時統治集團中只為個人聚斂財物,不管國難的風氣進行諷刺和抨擊。桓溫一典,借以抒發自己年華虛度,功業無成的感慨,並在「憂愁風雨」中隱喻國勢的危殆。
6. 文字精煉,寫情真摯——詩詞是最精粹的語言,文字往往要經千錘百煉。本篇的文字精煉,如「水隨天去秋無際」句,寫江水流入天際的景象,「秋無際」三字更隱含「愁無際」之意,情意含蓄。「獻愁供恨」四字,更將本無生命的遠山賦予生命,綿延的遠山為作者帶來了愁與恨。山本無情,人自多情,作者的愁恨就藉山巒起伏而來。一句「江南游子」,既寫出作客江南的事實,也飽含有家難歸的愁恨。「休說鱸魚堪鱠」句,「休說」二字,表露了作者對張翰所作所為的不以為然。「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怕應羞見」四字,真切地表明對許汜的鄙視。「憂愁風雨」四字,表露作者憂心時局的感情。這些字詞,都是經過精心的煉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