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為《紅樓夢》十二金釵作畫

我從中學時期開始讀《紅樓夢》,每年都會重讀一次,一讀就是數十年,小說中的人物,大部分都熟悉,也有自己的一點看法,但寫《紅樓夢》的閱讀心得,除了因出版的需要而寫了一篇分析第三回《托內兄如海薦西賓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的文字,收集在一九九二年拙著《中國文學精讀》第三冊中,此外並無對《紅樓夢》寫過其他的分析。倒是昆岡學兄寫了一系列的《紅學》(輯於《楊昆岡自選集》,香港中華書局2008年出版),見地獨特,拜讀之後,突興奇想,寫《紅樓》的文字太費心費力,何不將我臆想的紅樓十二金釵以畫表達,也可以表達自己對這部小說幾個女主人翁的一些看法。這已是三年前的事了。

主意既定,就開始作籌備工作,感謝互聯網的方便,我在網上搜查了大量中港台的美女,看到與自己心目中的紅樓金釵氣質樣貎相近的就將之當作創作的人物原型,這樣一搜索,就足足花了接近一年的時間。

平日,我作的畫多是花鳥和山水,人物畫只是間中畫畫,也多集中在寫意方面 。如今要作一組古代仕女畫,還得作一番準備。

首先,重拾炭筆,畫早已丟下的素描,著重在人體寫生。這是中國畫所欠缺的。要知道,不作人體寫生,就不能清楚地了解人體結構,更無從知道人在運動和呼吸時身體肌肉的變動。當然,肖像畫也必須多作練習的。

素描之後,再嘗試在宣紙上以毛筆作畫,用不同的墨色使人物更具立體感。

待預備工作做完了,開始為十二金釵寫像,這才發覺,之前選的人物原型,當她們披上古裝,換上古代髮飾後,氣質全變了,已不再是我想像中的紅樓人物的形像了。於是,所有的人物,都必須一改再改,甚至正式入畫後,還是不能滿意,有的人物先後畫了十多次,改了十多次才勉強有自己心目中的形像。

確定了人物形像後,就開始為人物的出場選擇場合,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雲眠芍,這些都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因此,就按照她們的場合而配上不同的背景以烘托畫的氣氛。

待到正式作畫時,又要作一番的選擇。一般而言,歷來的紅樓夢畫,大多用工筆畫,這很能配合古代仕女的氣韻,但則較顯呆板,如用寫意,表情生動,卻又略顯粗疏,較難融入古典氣韻。我想用折衷的方法,半工寫,但用生宣,人物以工筆為主,兼用寫意的筆法,至於背景,則採用寫意筆法,希望有些新意。至於畫的尺寸,則定於18X23英吋,可裱成22X28吋的鏡面,掛在客廳頗為合適。

初畫時,人物保留了素描的特色,著重人物肖像的臉部陰影,也注重身體的肌膚結構,結果出來後,雖然富立體感,但卻又少了一點古典的韻味,這是現代人物,不像心目中一直保留的古代美女的形像。於是,第一批十二幅畫只得作廢,重新來過。

我嘗試著在人物的臉部和手部,在著色時只用平塗,略在反光處留下空白,這樣一來,就具有了古代仕女的氣韻。至於身體,則將身材凹凸處的陰影改為簡單的線條略顯其身材的特徵。此外,人物的手指,我也不像一般畫古代仕女的畫法,故意將手指畫得長長細細的以表其柔美之態,我還是照現代人物的手指比例來寫,以表其真實感。

在作畫時,又遇上了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為了表現人物膚質的柔潤,衣服的柔軟,在作畫時就採用淡墨,淡墨一接觸宣紙就化,所以在濕度、速度上都要作很好的控制,這是很高的要求,有時就因為一條鼻線,一條輪廓線的不順暢,在略停頓時就在線條上留下了化散的淡墨點,全幅畫稿就此作廢。

人物畫成,就得考慮景物的配搭,我平時的畫作多是山水和花卉,這對畫人物畫的背景較有利。配景,基本上還是採用小寫意的筆意。在人物的配景和花卉,除了參考紅樓中人物出場的描寫外,也加上了我個人對人物的性格理解。例如,黛玉葬花一畫,小說中黛玉葬的是繽紛零落的桃花,但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高潔孤傲,我將桃花改為梅花,並加上了數株竹子,除表示主人公的清高之外,也切合了黛玉居於瀟湘館的描寫。每一個人物在配景時,都小心地作了一番設計,這在下文介紹各幅畫的時候將再詳述。

當然,配景這個過程,還是遇到很多問題,畫出來的效果和自己臆想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畫就得廢掉重新再畫一次、兩次、三次,甚至是五六次才達到自己設想的效果。例如元春省親一畫,我安排了帳帷以表示在華厦之中,紅燈籠以示喜慶,香爐以示接詔的隆重。人物畫好後,開始安排景物,第一次以大寫意的筆法,把香爐畫得像寺廟門外的大香爐,這顯得突兀,與畫面不調和,於是整幅畫就廢掉了。第二次再畫時,將一個小香爐畫在小几案上,這麼一來就較精緻了,可惜小几案放在人物的大後方,這使畫面顯得支離破碎,我就在旁邊再補了一盆魏紫牡丹,填補了畫面的空隙,魏紫是牡丹之后,切合元春的身份,但還是不合畫面的氣氛,辛辛苦苦畫的第二幅畫又作廢了。第三次畫時,將畫面的背景作了適當的安排,小几移到元春的左腰旁,這樣就較融和,但在右上角的紅燈籠又出了問題,我畫的燈籠是長圓形的紙燈籠,這不合富貴人家的身份,於是又作了第四次的重畫,這才算是符合自己的心意。

這種畫好了人物,卻因背景的不理想而廢棄的畫比比皆是,初略一算,被廢棄的畫就有三十多張,對著一大叠廢畫,要裁掉可還真的有點兒不捨,因為每幅畫都曾傾盡自己的心血,起碼花了數個小時的創作!妻則笑說我浪費了大量購買不易的上等宣紙,「敗家」之至。

幾經改動,終於將十二幅人物畫完成,這十二個人物,都有了我對她們的一些看法,也通過她們的形象抒發我對《紅樓夢》讀後的一點認識,用人物的造型發表自己的讀書心得,這可是一種㟻新的嘗試。

十二金釵有它的排名,這對熟讀《紅樓夢》的讀者來說,可以如數家珍地將之數出,但對普通讀者來說,則較難以記得牢,我則不理排名,將之分成三藪,方便普通讀者的記憶。

第一藪是金玉四美: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妙玉。薛寶釵有金鎖,史湘雲有金麒麟,林黛玉和妙玉的名字都有玉,而且,她們與賈寶玉都有一段情分。

第二藪是賈家三媳:李紈、王熙鳯和秦可卿。

第三藪是賈家的女兒女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紅學家將之解讀為「原應歎惜」,視之為作者對賈家盛極而衰的暗寓。)和王熙鳯的女兒巧姐。

林黛玉是大家都熟的人物,多愁善感,美貎聰敏,體弱多病,口舌尖刻而又愛使小性,她與寶玉都有共通點,就是對封建制度的反叛,不求經世之道,而求性情之解放,所以就成了意氣相投的戀人。但是,我認為他們的相戀應是在精神上的,老實說,現實生活中面對這麼的一位敏感而又愛使小性的美女,大部分的男人都未必吃得消。

最能代表黛玉性格的,我認為應是小說中描寫她葬花的一節,花開花謝原是自然規律,多愁善感的她,卻因花謝而興起青春的難以持久,吟誦著:「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的浩歎,其多愁善感的特性表露無遺。

我畫黛玉就是選取了葬花這個情節,畫中的黛玉肩負花鋤,在花下徘徊,雙目現出憂傷,身旁的花籃盛滿落英。小說中寫的是桃花,但我覺得桃花艷而輕薄,與她孤傲的性格不合,所以改為梅花以示清高,再添上一蕞竹子,既是清高的烘托,復切合她的居停「瀟湘館」。

與黛玉併稱的當然是薛寶釵,曹雪芹經常將二人併提,二人合成一首判詞,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塚飛燕泣殘紅」,同一回目中,寫了薛寶釵和林黛玉二個最經典的場面,「飛燕泣殘紅」就是我上文介紹的黛玉葬花,「楊妃戲彩蝶」則是我特別傾情的寶釵撲蝶。

薛寶釵予人的印象是美貎聰明,才識超卓,待人接物皆為人稱道。她有識見而熱衷經世之學,是封建制的忠實支持者,因此被很多人所非議。我對薛寶釵的評價與世人有些不同,其實,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身居深閨的富家小姐,所受的教育、所受的教訓、所受的家庭熏陶,在她的價值觀中,經世致仕就是正經之道,這有什麼可責備的?薛寶釵的對上恭敬,對下寬厚,我認為這就是她的性格的優點。當然,對於一位美麗而又精明的美女,在很多男人的眼中,並不是良配。

長期受封建禮教的教導,薛寶釵規行矩步,但並不因此就喪失了少女的天真,我最喜歡小說中寶釵戲蝶的描寫,這確能顯現她不失少女天真的一面。我的畫就是取這一情節,她躡步彎腰,舉起紈扇撲蝶。在她的前面是一畦黄花菜地,左前方則是一叢盛開的牡丹花,花上停留著蝴蝶,她撲蝶的對象就是這隻蝴蝶。

我不忍在畫中題上她的判詞,反而引用了宋代楊萬里的一首詩:「兒童急走追黄蝶,飛入菜花無㝷處」以顯其天真之態。畫中前方的黄花菜應合詩意,而牡丹則寓她的落落大方,具有富貴之相。

在紅樓十二金釵中,我最愛的角色就是史湘雲。她出身公侯之家,但父母雙亡,分別寄養在兩位叔叔家中,不能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還得做些女紅賺點生活費。不幸的命運並沒有使她自怨自艾,她還是樂觀地面對生活。

她美麗聰明,才思敏捷,但又不自矜,對人和善,性格開朗,大大咧咧,從不計較。小說中描寫她醉眠於芍藥花叢的一節最引人入勝。我以此為主題,畫她醉卧花叢中,右手枕頭,左手懸空,臉上一派平和。不忍想像這可愛的女孩會遇上不幸的命運,我題畫的文字選取她從醉夢中被叫醒時的一段夢話:「酒香而泉洌,玉碗盛來琥珀光,直飲到梅梢月上,醉扶歸,卻為宜會親友。」憨態可愛,正好顯出她的性格。

十二釵中,妙玉的身份最為神秘。她本與賈府並無關係,卻能在十二釵中列為第五位。她是帶髮修行的少女居士,被請到大觀園中的櫳翠庵居住,因此而進入了讀者的視線。

妙玉品性高傲,除了寶玉之外,其餘諸人都未必放在她的眼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是妙玉在接待劉佬佬,煮了一杯茶給她喝,事後竟將劉佬佬用過的一個成窑杯嫌髒而抛棄,可見她的愛潔成性。她對寶玉懷有一絲莫名的愛戀,將自己用的綠玉斗給寶玉飲用。

她才情不凡,琴棋詩畫都精。

我以妙玉奉茶為題作畫,妙玉雙手奉茶,低首奉獻,配景是梨花,以梨花寓其高潔,但又輕微,這正是她的命運。我以她的判詞作為題畫詩:「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䧟淖泥中。」

李紈是賈府的大少奶奶,她的丈夫賈珠是寶玉的哥哥,結婚不久就逝世,留下了遺腹子。李紈年輕守寡,潛心課子。她是典型的封建貞女,讀的是《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過著心如槁木的寡居生活。她有治才,主持詩社,評詩有見地,是眾人口中的大好人。

賈府敗落,她的兒子賈蘭卻高中武舉,她也母憑子貴而受封皓命夫人,可惜她不能幫賈府受難諸人,眼看巧姐被賣入風塵而不施援。不久賈蘭死,她又再次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有人對此而詬病她,認為她雖修內德,卻不修外功,結果報應在兒子身上。

我的畫以「李紈養性」為題,李紈坐在石上,右手執書,左手貼膝,一派悠然自得。斜伸而出的梅花,顯出她的高潔。題詞引用了判詞:「如冰似水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我認為整部小說,人物描寫得最成功的是王熙鳯,她美艷聰明,善於觀言察色,手段靈活,富治才,將賈府治理得條條有紊。但又有很多的缺點,如戀棧權位,好貨貪利,有時也會心狠手辣。結果在賈家敗亡後,她也落得英年早逝。

我的畫題是「熙鳯理家」,這是她人生中最風光的一段。畫中的她臉露自信的笑容,左手托腮,右手叉腰,洋洋自得地在園中散步。畫中的牡丹花顯示她的高貴身份,身後的亭子、曲欄,還有遠樹小屋,顯出大觀園佔地的寬廣。

題畫詩引用第五回《紅樓夢曲·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這是對她的悲憐,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惕。

秦可卿是賈府的孫媳,在寶玉神遊太虛境時,警幻仙子說可卿是她的妹妹,也即是天上仙女下凡了。她與王熙鳯的感情最厚,是賈母最寵愛的孫媳。

秦可卿應是十二釵中最美的一位,她閨名兼美,說她兼有黛玉和寶釵二人的美貎,寶玉在夢遺時的夢中情人就是她。

她是謎一樣的人物,下人說賈府「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既說指的就是她。她的死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秦可卿諧音「情可輕」,情既可以輕,那麼,生命也就沒有意義了。

畫題為「可卿鑄情」,秦可卿側坐在錦凳上,右手附胸,左手貼在膝上,懶閒而舒坦,雙眼回望,巧笑兮兮,正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圓柱頂垂著布幔,柱側有矮欄,顯出居所的寬大,從窗外伸入的一叢桃花,寓艷麗嬌媚而輕薄。

題畫詩是她的判詞:「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元春是賈府大小姐,進宮受寵封妃,更受恩省親。元春省親是《紅樓夢》中最為熱鬧的一幕,也因此有大觀園的落成,大觀園從此成了賈府年輕一輩主要的活動場所。

小說中對元春的描寫並不多,但她在十二釵中竟排名第三,僅在林黛玉和薛寶釵之後,可見其地位之重要,可以說,她是賈府盛衰的關鍵。

元春入宮封妃,可見其地位的尊貴,但好景不長,她的死也帶來了賈府的衰亡,這正是世事多變。

我的畫以「元春省親」為題,元春奉著封誥,顯示聖恩之隆,身旁矮几上的香爐,表示焚香接詔的誠心,背景的帷幕和大紅燈籠,表示喜氣洋洋。

題詩直接用判詞:「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寫其境遇雖佳,卻也難免悲劇告終。

迎春排行第二,原應是嬌貴的二小姐,但她不是正室所出,加上性格懦弱,所以眾人中最不起眼,也最不受敬重,甚至下人丫環都不把她放在眼裏,暗地裏叫她為二木頭。

在黛玉的眼中,她「肌膚微豐,身材合中,腮凝新茘,鼻膩鵝脂,温柔沉默 觀之可親」,也是美人胚子。可是因為她的善良無爭,不敢為自己的命運抗爭,在嫁與號稱中山狼的孫紹祖後,受凌虐致死,可說是個悲劇人物。

我同情她的遭遇 悲憐她的懦弱,但卻從小說中簪花的描寫,發現作者對她的一點同情。小說寫她坐在花叢簪花自樂,一派平和恬靜。是的,對這麼一個不幸者,送上默默的同情,也算是對弱者的一種祝福。

我的畫就以「迎春簪花」為題,她安坐花叢,右手執牙簪,左手拈花,安閒地享受這難得的片刻平靜。小說中寫她簪的是茉莉花,茉莉花白色而朶小,入畫不顯眼,我改用紅色的玉蘭花入畫。旁邊的芙蓉花嬌媚多姿,伴著她渡過這美好的時光。

不忍以她的判詞題畫,我引用了劉敞《詠迎春花》句:「黄花翠蔓無人顧,浪得迎春世上名」,寫她的落寞。

三小姐探春也是庶出,但才幹出眾,個性堅韌,精幹練達,與迎春截然不同。她在代熙鳯理家時,切中時弊,適當地做了一些改革,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條。可惜後來遠嫁異域,不得返家。

她是詩社的發起人,與李紈、薛寶釵組成鐵三角組合,被下人稱為「鎮山太歲」。

畫題「探春㝷句」,表現她潛心詩句的情節。畫中的她手執素絹,在園中徜徉思索,臉上充滿自信。背景的芭蕉,有「雨打芭蕉」的詩意,竹叢寓其氣節高尚。

題詩採用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是她的才能與命運的預告。

惜春年紀最小,她是唯一一位從寧國府來的小姐。她個性漠然孤僻,有畫才,大觀園落成,被委為大觀園作畫的重任。

小說中描寫她狠心逐走丫環入畫,撇清與寧國府的關係以顯她的冷漠無情,從看到上面三個姐姐的不幸遭遇(元春驟逝,迎春被虐致死,探春遠嫁異域)而悟道出家。

畫題「惜春作畫」,她執筆凝思,正進入創作之中。身旁的畫桌上文房整齊,畫左角的凌霄花盛開,顯其青春艷麗卻又不入賞家之目,這是出家的隠喻。

題畫詩用判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裝」寫她出家的因由。

巧姐是熙鳯之女,賈府女子中輩份最低的一人。她本是金枝玉葉,集寵愛於一身,可惜在賈府敗亡後,被拐賣入風塵,後得劉佬佬救助脫險,安住農家,過著紡紗織布的農婦生活。歷來為她作畫的,多以紡紗為題,我則略嫌紡紗困居陋屋,與十二釵身份略有不合,所以改以浣紗入題,寫其手挽盛紗籃筐,在河邊浣紗回歸。

題畫詩選用她的判詞:「偶因濟劉氏,巧姐遇恩人。」

十二釵畫完成後,心中不覺有點輕鬆之感,卻又有點兒失落感,這是我在創作後每每出現的一種心理反應。

無論年輕時進行一系列的音樂創作,小說創作,至如今的畫作,我都會擬定一個個的創作專題,集中精力在一段特定時間中完成它,然後又再醖釀另一個專題。這種做法,就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顆石子,掀起一陣子的漣漪,為自己平淡的生活添了一點樂趣。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