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台北印象記(七)––––日月潭之旅

十一月十六日,趁着兒子參加首次在日月潭舉行的馬拉松賽跑,我們也跟着到那裏游覽。

我們早上八時半從台北乘坐長途巴士前往,歷四個小時始到達。由於距離酒店的check in尚有一段時間,所以就在水社的街道蹓躂,既是欣賞這繁華的古老小鎮,又乘機看看可以在何處午餐。

水社是日月潭風景區的一個中心鎮,車如龍人如鯽,兩旁的店鋪多是食肆,全部有總統魚的招倈,這種魚以前可沒有聽聞過。我們找了一間邵族風味餐廳,點了兩個火鍋,三碗古早魯肉飯,兩個清炒野菜,當然,少不了從未聽過的蒸煮總統魚。總統魚用鐵魚碟放在熱鍋上煮着,魚肉滑但魚味寡,細骨奇多,算不得魚中的佳品,但價錢頗合理,我們點的是最小的一條,大約只有半斤重,索價600元台幣,算是物有所值的了。這種總統魚原名叫曲腰魚,因為當年蔣介石在此吃這種魚而大贊,故而當地人就叫這種魚為總統魚,現在我們不是總統也能吃到這種魚,也算是滿足了小小的虛榮心吧!

午飯後步行前往酒店,我們在日月潭大飯店定了房,這是一座臨湖而建的酒店,在繞湖的水上長曲廊有小橋直達酒店的露天花園。酒店客房的露台就在湖上,在此可飽覽日月潭的碧水翠巒,那青藍晶瑩的湖水,那霧靄飄渺的蒼巔,盡收眼底,安坐其間,仰觀藍天白雲,俯察粼粼碧波,遠眺青山逶逶,真是人生幾何!

**

我們住的是雅緻客房(Executive Room),大房分隔兩邊,一邊是一張king size大床,另一邊是兩張full size單人床,有兩度趟門分隔,兩邊都有大電視,一邊有厠所,另一邊則是浴室,有淋浴花洒及水力按摩浴池。總面積約有五百呎,四人住很是寬裕的了。

安頓了行李,我們就到酒店的露天花園,在那裏借了三部單車,我和兒子夫婦各自騎着單車繞湖而行,妻則安坐在露天花園,邊欣賞湖光山色,邊觀看在繞湖水上曲廊中來來往往的單車和游人。

我們踩着單車沿湖而行,來到「日月潭」刻石的觀景台把單車停下,就在這裏和其他的游人一樣地眺望風景,拍照留念。

在那裏蹓蹥了一會兒就返回酒店,因為下午的陽光頗猛,我們就返房間沐浴休息,待傍晚才再作賞湖之游。

傍晚時份,我們沿着湖邊的曲廊而行,這一段曲廊建在水面上,彎彎曲曲的在湖水上迂迴,身在其中,仿如在水澤中行,腳下是清潵碧藍的湖水,遠處是逶迤的群峰和峰腰的數幢建築物。這時太陽西斜,晚靄嫵媚,人在其中就如身在畫中一般。

我們沿着曲廊漫步而行,雖有游人,但並不躋擁,而來來往往的單車也同時在曲廊而過,氣氛是熱鬧而悠閒的。行行重行行,不久就到了方才踩單車到過的刻石處,這裏可眺望日月潭的寬闊湖面和一列列的遠山小島,湖上游船數艟泛游其間,與那遠處的小島和山巒融為一體,浴在蒼茫的斜陽下,大有天地悠悠,碧水脈脈的況味。這景致真的教人神往。

在這裏留連了好一會兒,我們繼續向前行,穿過公路旁的木走道緩緩地向略上傾的小路行,路隨山轉,不久來到永結橋及同心橋,兩座橋都是凌於湖面的小拱橋,在橋彎的小瞭望台上極目遠眺,眼下是粼粼的碧水,遠處是重巒叠叠的山外青山,山巒的缺口是通往天邊的湖水,這時夕陽西墜,波光中泛着金光,水邊的樹杪浴着金光,蒼茫眩麗,美妙得不可言傳。我想,徐志摩的詩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堪能道出其妙。這時,遙望遠處的山谷處正有一座熱氣球冉冉地在空中飄蕩,這是游人乘坐着在空中欣賞日月潭的湖光山色的觀光熱氣球。

穿過同心橋再向前走,山凹處有個淺灘,灘上臨水的邊沿有兩艘在沙灘的小船,挂着鮮花和各式裝飾,想必是出售紀念品的小船吧。

我們繞過淺灘再向前行,不久就到了向山站。這是明天馬拉松的起跑處,平坦的廣場架起了大幅巨型的海報,還有一列列整齊的小棚屋,是明天賽跑的各單位的休息處。這時夕陽已消失了,暮靄四合,只能朦朦朧朧地看見一堆堆的游人。這裏也是熱氣球的升空站,天空上仍有兩個熱氣球在飄蕩着,氣球噴出一陣陣的熱火,推動着氣球的升降,也映照着天上七彩的氣球,煞是漂亮。

**

我們走到臨湖的一座咖啡館,館前的平台前是一脈水池,與湖岸相接,湖邊的樹映在水池中,形成了婆娑起舞的倒影,與遠處的大湖在燈光掩映中融為一體,蒼茫眩麗,直把人引入了夢幻之中,真有「何似在人間」之嘆。

我們到咖啡館瀏覽,原來這裏除售咖啡外,還陳列着各式裝璜精美的特色食品,我們買了當地特色雪糕、當地特產的紅茶酥餅和有wasabi微辣的脆香菇。

我們一邊吃着這些富有特色的零食,一邊往回程走,這時天已全黑了,幸而來往汽車的車燈和路旁的街燈,使我們不致摸黑而行。在燈火昏黄下沿着繞湖的水上曲廊行,遠處建築物的燈火映入湖中,燈下看湖,又是另一番景象。這不是「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氛圍,而是彩虹映水的煊爛,那水中的燈光,又將游人帶入了夢幻的深處。

行了約半小時,來到了酒店,就在酒店吃自助晚餐,多姿多采的菜式,雖比不上香港大酒店的豐富名貴,但也非常的美味,除了海鮮、豬牛羊肉、菜蔬沙律,還有造型很美的餅食甜品,我還取了很大堆的鮑片,這是我近年吃得最多鮑魚的一次了,難得出外旅行,就暫且將膽固醇忘卻,放肆地大快朵頤吧。

晚飯後,兒子在酒吧買了啤酒,我們就到酒店的露天花園飲酒。兒子夫婦坐在傘下的茶座,我和妻坐在旁邊的搖搖椅上,邊搖着邊嘆啤酒,真的是人生幾何!整個酒店的露天花園就只有我們一家四口,我們一邊聆聽着花園中的喇叭播出悠揚如詩的輕音樂,一面飲着啤酒,靜靜地享受這靜謐中的温馨。

啤酒喝完後,兒子夫婦返回客房,我和妻仍餘興未盡,於是就相偕沿着水上的曲廊漫步,夜涼如水,迎着習習的輕風倚着曲廊的欄杆環望四周,四下是靜悄悄的,粼粼的湖水映着岸上的燈影,湖上偶爾一艘小船划過,孤燈映着水中搖幌的倒影,雖然沒有船櫓的欵乃聲,但那輕柔的氣氛,已足以引人,這時腦海裏又浮現徐志摩的詩:「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我想,在夜中泛舟日月潭,那景致、那情調,必如徐志摩詩中的情致。

我們邊行邊談,這時我不禁湧起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夫婦倆在夜中漫步日月潭畔,這該是三世修來的福份,我想,我們一定要珍視這來得不易的福份。

在潭畔漫游了一會兒,我們就返回酒店,帶着滿腔的感恩進入了夢鄉。

翌日,兒子在早上五時就出發前往參加馬拉松比賽,我們則睡至八時才起床,洗盥完畢就到酒店的餐廳晉了個自助早餐,Sherry 趕往向山站等以嵐跑畢全程返回會合,我和妻則再次游覽日月潭。

我們仍是照昨天的行程在水上曲廊漫步,這時陽光普照,日月潭在驕陽下又顯得明媚動人的風姿,只是湖水太充沛了,在太陽的蒸曬下,遠處的山巒霧氣氲氤,遠山的山腳披上了一層薄紗,就如新娘的婚紗般,飄逸輕盈,美的不可方物。昨天傍晚的日月潭,與今早的日月潭,風姿各異,卻又各盡其美,我不禁把蘇軾的詩改動,詩曰:「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靄亦奇」,無論淡妝的日月潭,或是濃抹的日月潭,都美得令人神往。

我們再次來到「日月潭」刻石的觀景台,從這裹眺望重峰叠嶂,小島參差,清澈的湖水映着藍天白雲,這裏的日月潭的確美的令人不忍離去。我們沿着小草坡走到湖邊,妻說要更接近日月潭,俯身伸手到那碧藍的湖水中,與日月潭作温柔的接觸。

我們在潭畔徘徊,對着青山碧水,心中一片祥和,在這美麗的山水中,我們感受到與天地融和的美妙,這美妙的感受沉澱在我們的心中,相信這將是我們幸福寶庫中的一次美妙的經歷。

已是十一時了,我們漫步返回酒店,兒子早已完成了他的賽事返回酒店。離開酒店漫步至水社,在那裏的商店蹓躂,在那裏的餐廳晉午膳,到游船碼頭邊的湖畔雪糕店吃雪糕,然後才到車站乘車返台北,下午三時開車,經五個多小時的車程,在晚上九時才返回家中。坐長途車雖然辛苦,但能够親臨這如畫如詩的山水美景,還是非常值得的。

 6、台北印象記(六)––––食在台北(上)

民以食為天,到每一個地方,都是品嘗當地特色食物的機會。從食物中,既可以享受口腹之欲,也可以從中理解當地的民風,了解當地的生活水準。

說也奇怪,我們在香港成長,到東南亞旅行是等閒的事,可是台灣就只是一水之隔,我們卻從來都沒有去過,直至去年,我們才遠巴巴地由美國轉折地先後到了兩次。第一次是由當時的準視家(現在已是親家了)接待,這次只是住了四天,但在親家的熱情招待下,節目安排得滿滿的,遍遊了台北市的景點,夜市,也吃了很多台灣的美食。第二次住在兒子臨時的家,這一住就住了接近一個月,兒子夫婦帶我們食遍了他們認為值得一嘗的各種美食。

現在就將這兩次游台北所品嘗過的美食擇其要而述之:

一、小吃、 夜市

台北的街邊有很多小販的攤檔,販賣着各種食物如:炸雞排、煨蕃薯、窩貼、凍飲、麻糬、胡椒餅、烤玉米、卤豬腿、蚵仔麵線等等,可稱得上是種類繁多的了。

這些街頭美食也同時出現在台北的各夜市中。說起台北的夜市,著名的還有不少,如士林夜市、師大夜市、華西街夜市、寧夏夜市等,這些夜市已成為國外游客必游的地方。我們曾到士林夜市和華西街夜市游覽,士林夜市是最著名的夜市,這裏的範圍很大,兩旁的店鋪,街上的攤檔,燈火的通明,加上游人的絡繹不絕,為這夜市描繪了一幅盛世不夜天的畫像。我們瀏覽着各式美食,發現在眾多美食中,竟有赤肉羹、麻油麵線、福州丸湯、蚵仔煎,這些閩南名點,全是兒時在家鄉最常吃、也是小小的童心中最盼望吃到的美食,看到這些美食,頓時把時光倒流到孩堤時跟媽媽到石獅、青陽(二者都是福建晉江的市鎮)時大快朶頤的日子,只是四周的人聲把我喚回現實,即使如此,那短暫的回憶,已教人回味無窮。可惜的是我們晚餐實在吃得太飽了,面對這些兒時美食,也只能用眼去飽嘗了。

華西街夜市是參考日本阿佐谷商店街規劃而成,尤其是那入口處的傳統宮殿式牌樓,以及懸吊式的宮燈、加蓋的屋頂及中國式的排樓,不論是雨、是晴,夜市內均是燈火通明、熱鬧非凡。華西街夜市除了遠近馳名的「蛇肉」、「蛇湯」之外,還有各式各樣不同種類及口味的美食,從海鮮、日式串燒、蚵仔煎、赤肉羹到麻油雞、肉丸、炒螺肉、鱔魚麵等,還有廣受日本觀光客青睞的台南擔仔麵、大鼎肉羹或是兩喜號魷魚羹,種類眾多、應有盡有。

這些美食,不是膽固醇超高的,就是煎炸的,可說是盡得甘腴香酥之美,對青年人來說,這絕對是必嘗的美味,但對我們這些多多少少都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則只有望食興嘆了。儘管如此,我們還忍不住品嘗了烤玉米、烤鮮魷、胡椒餅數種小食。炭燒玉米被一眾百姓所喜愛,玉米在炭爐的鐵架上烤得焦香,再在上面塗一層特製醬汁,應是很好的配搭,只是我們在美國吃慣了本土生產的超甜玉米,脆甜而多汁,這裏的玉米與之對比,則覺得有所遜色了,而且,可能是我們已習慣了追求清淡的原味,總覺得那醬汁有點多餘,大有畫蛇添足之嫌。炭燒鮮魷最是美味,鮮魷的鮮、甜、香、脆盡在其中,如果醬汁不是那麼濃的話,當是完美的小食。至於胡椒餅,大大的一團包子,內裏是汁液四噴的肉餡,包的外皮略焦,很是不錯,只是個頭很大,吃一個就飽了。

在眾多小食中,還有一種叫做「烤鳥蛋」的,是將小小的鵪鶉蛋烚熟剝殼,放入一塊彫有十數個圓孔的生鐵板的圓孔中,再在圓孔中注入早已調好的蛋漿,然後再覆蓋上另一個相同的生鐵板,待兩邊都在炭爐上烤了一會兒,打開了就是一顆顆外面金黄香脆,內裏香軟的鵪鶉蛋,這種構想就如香港以前的街頭小食「雞蛋仔」,但個子大了,裏面又有了一枚烚熟的鵪鶉蛋,食味和口感都複雜了很多,相信會是一道別有風味的小食,只是鵪鶉蛋的膽固醇奇高,這道美食還是留給青年的朋友去品嘗吧。

 

**

 

二、早餐

在香港住時,早餐的選擇很多,白粥、油條、腸粉、豉油王芽菜炒麵是一般人的最愛,當然,腿蛋治、通粉加上咖啡、奶茶或是鴛鴦這類港式的早餐也是令人百吃不厭的。台北的早餐則是另一種風味,豆漿燒餅是早餐的主旋律。「永和豆漿」開遍大街小巷,當然,各區還各有小本經營的小食店,做出來的產品可能比那連鎖經營的「永和」好得多,但是這要當地的居民才能找得到。

當然,最負盛名的首推「阜杭」,這家在華山商場二樓的名店,每天一開市顧客就一直大排長龍,排隊的人群由二樓一直站到地下,起碼要等三四十分鐘才可以排到心儀的食物。

我們在上午十時左右去到「阜杭」,這時已不是吃早餐時段,人潮較少,即使如此,人龍也排到了商場的樓梯的下半層,大約等了二十多分鐘才能到櫃枱前購買食品。「阜杭」的厨房是採用開放式的,從落地大玻璃可望見內裏正在忙碌工作中的情形,桶型的烤爐,燒餅就貼在爐壁上烤着,這就是入口即酥的燒餅了。我們要了甜及鹹的豆漿,還有米漿,配以油條、燒餅夾油條、蘿蔔絲酥餅、焦糖甜餅等,這些都是這裏著名的食品,各有特色,香酥卻又油而不膩,是難得一嘗的佳品,即使要排長長的隊花不少的時間,但還是值得的。

 

**

 

三、火鍋

在台北,最有特色的火鍋店首推「無老鍋」,這是一間座落在新生南路的特色火鍋店,特色是湯底,據說是日本失傳百年的湯物,湯底有兩種搭擋,其一是日本冰淇琳豆腐鍋加無老長生辣香鍋,另一種則是膠原蛋白美顏鍋加無老長生辣香鍋,兩種湯的價錢一樣,都是每人158元再加每桌180元,四人單是湯底的消費就是812元,再加上各種火鍋料,四人消費大約在三千元左右,折算為美金一百元多些,算是很合理的消費了。

湯底是白白的濃湯,有一條新鮮的人蔘,加上紅棗、杞子等中藥材,滋潤清香,正是養生的妙物。我們點了雪花牛肉片、肥牛肉片,蝦膠、蟹膠、豆腐皮及豆腐鮮菰卷、鴨紅、油條、南瓜、翠玉瓜、高麗菜,當然,還有難得一試的冰淇琳豆腐,這些火鍋料新鮮而精緻,在雪白的湯中一灼,鮮嫩美味,無以尚之。最後再奉上每人一杯青檸蜜桃冰,清香甜蜜,口氣為之一新,可見是無微不致的關懷。

這間店非常的火旺,要提早一個星期定位,很是值得一試再試。聽說現在上海也有分店,如果去上海,不妨也試試。

 

**
**
**

同樣是火鍋,「無老鍋」是貴族版,那麼,「三媽臭臭鍋」則是平民市并的火鍋店。這裹的湯底有四種:大腸臭臭鍋、泡菜鍋、海鮮豆腐鍋、鴨寶鍋,每鍋台幣一百元,湯料十足,這店用的是矮矮的小桌小椅,小火爐上是很小的一個鍋,一人一鍋最是合適,二人共用一鍋已稍嫌不足,除了湯中的作料外,還可加上其他的各種大眾化的配料,每人花費少少就已可飽腹了。

另外,「鍋爸」自助式火鍋應是中價的定位,午餐每位369元,晚餐每位429元,有魚蝦蠔蜆螺及扇貝等海鮮,豬牛羊肉片外,更有超過百多種的各式菜蔬、粉麵、前菜、內臟、飲料、甜品和水果,可選用清湯或麻辣湯,每人一小鍋、吃什麼就自己去任意選取。以晚餐計,花大約17美元(連10%小賬)就可以吃到飽,算是頗化算的了。當然,論食物的精美,環境的舒適,還是首推「無老鍋」。

 

**
***

三、江浙菜

可能是一九四九年後有大量的大陸人移居台灣吧,台灣的江浙菜很是普遍,由於精益求精的努力,這裏的江浙菜水準可能還超過大陸江浙本土哩。

江浙菜中,首推「鼎泰豐」,這是世界有名的食肆,數年來都是米芝蓮星級食肆,它的小籠湯包更是以個個重量一律,皮薄餡精,湯汁鮮美而馳名於世。早在十多年前,「鼎泰豐」就由蔡瀾引入香港,在紅磡黄埔花園的「蔡瀾美食廣場」開設第一間分店,那精美的包點、開放式的製作厨房曾引起港人的轟動,長龍長排,我當年返港時也曾慕名而至,但一見店外的超長長龍就打消了進內一試的念頭。去年一月我與妻前往台北,當時的準親家娘熱情接待,第一晚就到101的「鼎泰豐」店就餐,這才親身嘗試了這裏的名點佳肴。

101的「鼎泰豐」店應是環境最佳的一間分店,寬廣的店面,高雅的環境,慇勤的招待,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透過晶瑩的玻璃牆幕,偌大的厨房和厨房中一組組的厨師的工作情形一目了然,這是用餐的一種新體驗。記得在温哥華的「聚」也是摸彷這種形式,只是「聚」的地方較這裏小,厨房變得狹窄而忙亂了些。

這裏的餐前小菜種類䌓多,我們隨意地點了其中的三項:小黄瓜、烤麩、醬白玉苦瓜。小黄瓜清脆,白玉苦瓜酸中帶着微苦,這二道小涼菜都有令人驚喜之處,烤麩也很地道,麵筋的香、筍尖和木耳的清脆配合得非常恰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烤麩是用刀切而不是傳統的用手撕,這可能是顧及菜的賣相和節省人手吧,但這麼一來,卻又失掉了烤麩那種「煙韌」的口感。

試了前菜,再來的就是這裏最負盛名的小籠湯包,還有的就是蒸素餃,再來濃湯牛肉麵和辣湯牛肉麵各一,還有油豆腐粉絲。小籠湯包果然名不虛傳,造型優美,一籠十粒,粒粒大小相若,精緻而幼細的折紋,使人食指大動,用筷子從包的尖端挾起,肉饀和湯汁向下墜,形成了飽滿的小布袋,挾到嘴邊輕輕一咬,再細細的用力一啜,嗯,滿口都是鮮甜的肉湯,燙熱鮮甜的肉汁,是對味蕾的一大刺激,為了不被燙傷,慢慢地將湯汁吞下,那濃郁的鮮香慢慢地佔據了整個喉嚨,此中之妙處,真的是筆墨所難以形容的。啜完湯汁,再將包子和着薑絲浙醋吃,薑醋又將肉饀的鮮味提升到另一高度,這是很精采的一道包點。素餃的造型又是另一種美,彎彎的外型,細緻均勻的折紋,如少女的一道蛾眉般的美,薄薄的外皮透出了內饀的青菜的碧綠,一種清新的感覺令人驚喜,只是我嫌它的菜剥得太幼細,反而沒有菜的質感了。

牛肉麵其實是台式的做法,用的是牛腱,紅油赤醬,炆的酥軟嫩滑,有着濃濃的牛肉香味,麵是新鮮的手拉麵,煙韌彈牙而麥香十足,浸在濃湯中,吸飽了濃香的肉湯,令人一吃難忘。濃湯與辣湯,我較喜後者。油豆腐粉絲則是地道的江浙做法,油豆腐香而不膩,腐皮飽吸了清鮮的湯汁,油香豆香充滿整個口腔,再佐以含滿鮮湯的嫩滑粉絲,無論是食味口感,都顯得特別的完美。

吃了這數道麵點,已覺很飽足了,但東道主好客慇勤,說是這裏的餃子非常的精采,硬是要我們試試,但餃子是肉饀的,妻是回教徒,我們只好招來待應,要求特地為我們做一道餐單中沒有的鮮蝦餃子。餃子端來,薄薄的白麵皮裹着嫣紅的蝦肉,單就賣相以足以教人動心,挾入口中一咬,正!爽脆鮮香盡在這一咬之中,雖說是早已肚飽,可還是敵不過美味的誘惑,一碟鮮蝦水餃瞬間全進入我們的腹中。這時,再來一籠豆沙蓮蓉包作甜點,結束了這一頓完美的晚餐。

這次我們點的全是麵食,直至去年十一月,我們第二次到台北與友人相聚,再到永康街的「鼎泰豐」,又點了那裏的蝦球炒飯,這和我們慣常在香港吃的炒飯又有不同,不是粒粒包蛋衣的金衣銀裹,而是軟糯而油香撲鼻的雪白米粒,食味口感都非常的突出,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道美食。

 

***
***
***

「蘇杭」是我們印象很深的另一間江浙菜館。我們到的是「蘇杭」天母店。高高的樓層,優雅樸實的店面,到處都透出一股沉實古樸的文化底蘊。

我們點了紹興花彫醉雞、蒸素餃、銀絲卷、清炒豆苗、蛤蜊絲瓜湯粉絲、生炒牛肉飯、薺菜炒年糕,最後再加上一道豆沙煎餅,四人的份量剛够。花彫醉雞做得很不錯,酒香撲鼻而來,雞的皮脆肉韌而雞味十足,是上佳之作,連一向因怕膽固醇而不敢吃雞皮的我,也忍不住將那一塊塊爽脆清香的雞皮往嘴裏送去。蒸素餃的個子比「鼎泰豐」的大,內裏的青菜剶得較「鼎泰豐」的粗些,但口感更佳。至於銀絲卷更是妻的最愛,麵香足而軟硬適中,唯一不足之處就是外皮弄破了一點兒,在賣相上略嫌差了些,這也顯出店的品質管理仍未到家,其實見此賣相,店方應主動撒下另換一碟上枱才對。清炒豆苗是江浙店中最考厨師的一道菜,香港的粵菜館多是將豆苗灼水,然後在大油中急炒,再燴上湯而成,味道鮮嫩卻鎌油膩。「蘇杭」的豆苗則清鮮而不油膩,算是水準之作,可惜份量少了些。我們後來在圓山大飯店的圓苑也叫這道菜,份量顯得更少,不知是什麼原因,近五百元(折合美金約十六元)的一碟清炒菜,為什麼份量會是這麼的少,真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蛤蜊絲瓜湯粉絲清鮮爽滑,不像江浙的風格,反而有點像閩南菜的風範。生炒牛肉飯很精采,米粒包着金黄的蛋漿,粒粒都軟硬適中;薺菜炒年糕則略嫌炒糊了些,年糕軟而略欠韌力。至於單尾的豆沙煎餅,豆沙軟糯清香,餅皮脆而不膩,是我多年來吃得最為滿意的一道甜品。

 

***
**
***

妻在綱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到圓山大飯店飲下午菜品嘗以前宋美齡最喜愛的紅豆鬆糕,這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所以去年十月第二次到台北時就決意到圓山大飯店的「圓苑」一嘗。

「圓苑」在圓山大飯店的大堂後方的閣樓,地方並不太大,格局很是高雅,如果不預先定位就很難找到座位了。我們點了小籠湯包、蒸素餃、牛肉蒸餃、雪花煎餃、蘿蔔絲酥餅、油豆腐粉絲湯、清炒豆苗、豆沙窩餅,當然少不了此行的目的物––––紅豆鬆糕。

總體而言,這裏的菜餚比較精細,別的地方蒸包蒸餃一籠多數有九至十隻,這裏的出品則每籠只有七隻,幸好水準非常的高,小籠湯包個子精細,汁多而鮮,比起著名的「鼎泰豐」絕不遜色。其實在台北吃過很多食肆做的小籠湯包水準都很高,為什麼只有「鼎泰豐」能馳名國際?真的令人費解。來這裏用膳,一定不能錯過雪花煎餃,一客十隻,上桌時煎的焦香的底部朝上,餃子之間有雪花般的粉漿聯接,單就賣相已教人為之傾倒,挾起一隻醮着浙醋,入口酥脆鮮甜,是我吃過煎餃中最美味的一次。紅豆鬆糕的造型很美,奶白色的鬆糕,點綴着艷紅的紅豆、翠綠和橙黄的櫻桃絲,色彩奪目,可惜我們的那一碟可能是在厨房出來了一段時間,糕已涼了,口感並不佳,這是最失望的一道點心。幸好其他的菜肴都有很高的水準,所以這一次的用餐經驗還算是很不錯的。

 

***
***
***

和朋友約在永康街「鼎泰豐」午膳,她說平時多數去隔牆的「高記」,那裏地方大,種類多而水準也很高。我們於是也抽時間到那裏一試。

永康街「高記」樓高四層,每層的面積很大,座位寬敞,與隔壁細窄擠迫的「鼎泰豐」比較,單就環境就已超越了很多。

就座後打開菜單,好家伙,洋洋洒洒滿是淮揚名點,而且還意外地發現了居然還有港式的點心供應,可見此店的野心還頗大的。

我們首先點了幾樣餐前小菜:葱燒鯽魚、烤麩、醬排骨。這些都是江浙菜的傳統名點,葱燒鯽魚魚身酥而不膩,魚肉堅實而滑,入口之時,魚香、葱香、醬油香和油香融成一道,是非常有水準的一道前菜。烤麩的麵筋鬆軟而韌,入口的感覚很是美滿,同時,它不像「鼎泰豐」的用刀切片,而是用手撕開一塊塊,保持了原始的風味,時下大部分的食肆為了省時和美觀,多像「鼎泰豐」般的用刀切片,「高記」仍能保持傳統,就顯得更難能可貴了。一般食客不知道此中的分別,要知道烤麩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那種一絲絲麵筋的質感,用刀切就切斷了絲狀的麵筋,風味盡失。醬排骨選的是肉骨均勻的小排骨,沾着薄粉輕炸後再醬炆,酥滑甘香,很久未吃過如此濃郁的味道了。

 

***

三道前菜都非常的精采,為了看看他們港式點心的水準,我們點了鮮蝦蒸腸粉和蝦餃。有經驗的食客都知道,要看一間粵菜的點心的水準,首先就點他們的蝦餃和腸粉。想不到這裏的港式點心還很有水準,腸粉的粉皮軟硬適中,彈牙而不破,包裹的蝦爽滑鮮甜,至於蝦餃,外皮也做得非的地道,挾上來底部完整而不破,蝦與荀的比例恰到好處,不要說是在台北,就算是在香港,也沒有多少間食肆可以達到這樣高的水準,而這只是「高說」菜單中極不起目的數項點心,仍能做到如此的水準,於微處觀其大,未吃也可以猜想到這家以江浙菜為主打的江浙菜的水準了。

 

**

除了前菜和港式點心外,我們再點了小籠湯包、蒸素餃、鐵錋生煎包。包點是一般江浙食肆的靈魂,在台北上任何一間江浙食肆都做得有水準,這裏的包子每客十個,也非賞的精緻,小籠湯包和「鼎泰豐」的出品一樣的精采,素餃更是出色,至於鐵鍋生煎包則是這裏的名點,熾熱的鐵鍋中有包子十個,個子比起我以前孩堤時在香港吃的小巧精緻得多了,小包子的外皮煎得微焦帶脆,內裏的肉餡汁多味美,我認為是必試的一道佳肴。

 

***

 

試過包點之後再試這裏的其他菜肴,我們點了花彫醉雞、雪菜毛豆炒齋百頁、露筍炒牛腓力、東坡肉。江浙菜的醉雞多數做得不錯,「高記」的花雕醉雞做得頗精緻,雞的上面還撒了數顆妅色的杞子,不但增加了美感,還使雞件帶上了些微的杞子味,醉雞的雞味十足,酒香雞香入口難忘。雪菜毛豆齋百頁是最家常的江浙菜,這裏的雪菜是新鮮的,翠綠悅目之外更伴隨着雪菜的清香,毛豆用的是幼嫩的新鮮毛豆,脆中略帶豆香,伴和在齋百頁中,形成了複雜的口感。露筍牛腓力(fillet),選料精細,火候恰到好處,只是略嫌份量少了點兒。至於東坡肉,是我們這一餐的主角,半肥瘦的肉方燉得酥軟而滑,味道是甜中帶香,夾在夾餅中吃,夾餅吸了肉汁的香甜,風味獨絕,應是稱心之作。這一餐吃得頗滿意,難怪身為台北的友人說他們多會來「高記」而不選「鼎泰豐」了。

 

***
***

「五花馬」在天母區,這店名選自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君同消萬古愁。」如果用來作酒館的店名還說得通,用來作為一間江浙點心鋪的名字,則似乎有點不倫不類,不過,也還顯得這個店主人似乎還有數點墨汁。店內的餐桌也刻意安上了古代名人的名字,我們坐的那張枱是宋江,隔鄰的好像是蘇軾吧,總之綽頭多多。

這家店最大的特點是提供小米粥,免費任吃,並有免費的酸菜送粥。一入門,凍櫃中擺放着五花八門的餐前涼伴菜,客人可以自行上前取用。我們就在那裏取了花彫雞、涼伴豆腐乾和涼伴乾絲,都是地道的江浙小菜,倒算是中規中矩,菜是放在塑料盤上,用保鮮紙密封,乾淨衛生,食客自由取用,顯得非常的方便,當然,賣相比起點菜才從厨房選料裝碟的就差得遠了,不過,顧客的對象不同,也就顧不了這麼多了。

這家食肆的餃子很是著名,種類也頗有健康意識,計有地瓜葉水餃、高麗菜餃子、韮菜餃子、四季豆餃子共四種素餃子,另外還有草蝦仁餃子、韮菜牛肉餃子和干貝餃子。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麵點。

我們興趣勃勃地吃着免費的小米粥、酸菜,品嘗着食味頗佳的三碟餐前小菜,這麼吃着着就已半飽,再點了牛肉捲餅、牛肉麵和韮菜牛肉餃。餃子和牛肉麵都有水準,但最令人驚喜的是牛肉捲餅,我在温哥華的「聚」也吃過這道菜,覺得已是難得一嘗的佳肴,但和「五花馬」的一比,才覺得「聚」的牛肉捲餅只能稱個好字,而「五花馬」的出品則膺得絕佳二字。牛肉烤得焦嫩,捲餅香酥,再配上爽脆的京葱段,無論是口感和口味,都是絕佳,這道菜令人為之傾心,所以第二次到台北,仍然要再一嘗以重温第一次的驚喜。牛肉麵的牛腱腍滑而牛味十足,麵是彈牙而麥香濃郁的手打麵,加上濃而不膩的湯汁,亦是水準之作。餃子個子細而精緻,皮薄而饀香。此外,它的小菜還有佷多值得一試的,我們還品嘗了醬滷金錢肚、牛腱切片和滷豆乾,都有獨特的風味,是難得的餐前小吃。

 

***
***

另一間為我留下印象的江浙館子是座落在中正紀念堂側的「浙江小籠湯包」。記得在第一次訪台北後,妻與兒子在電話中提起「鼎泰豐」,兒子卻說還有一間食肆的小籠湯包比起「鼎泰豐」的還要美味,我聽到後就想去試試了。第二次訪台北時,兒子在台北已住了近半年,算是識途老馬了。他帶我們到中山紀念堂游覽,順便就到紀念堂側,座落在杭州南路的「杭州小籠湯包」店品嘗他認為比「鼎泰豐」還要美味的小籠湯包。

「杭州小籠湯包」的店面全用紅木,開揚而具有古老厝屋的風格,這裏的涼菜放在大雪櫃中任顧客自取,凍飲也復如此,另有大熱水爐供應免費茶水,頗感自由。我們取了涼伴豆芽和涼伴豆腐乾,酸甜適中,都是很好的餐前小菜。這裏既是以小籠湯包為店名,當然要試試小籠湯包,我們每人一籠,每籠八隻,湯汁飽滿,味道鮮美,雖未必真的可以勝過「鼎泰豐」的出品,但起碼也與之不相伯仲。素蒸餃的造型如一隻隻的游魚,翡翠色的菜饀透過薄薄的麵皮,令人為之垂涎,一口咬下,菜清爽而菜根香,這道素餃則肯定比「鼎泰豐」的出色多多。這裏的蘿蔔絲酥餅是一個大圓餅,切成四份上枱,外表的麵皮煎得金黄酥脆,內裏的蘿蔔絲呈幼條狀,爽而味甜。而最令人驚喜的還是那一客豆沙鍋餅,直徑足有八吋的大圓餅,不但外層煎得酥脆,而且上面潵滿芝蔴,加強了香脆的口感,內裏的紅豆沙豆香味甜而細滑,令我這個對甜食興趣不甚大的也一片接着一片地吃着。因為每人吃了一籠的小籠湯包,肚子的容量有限,所以錯過了這裹的麵食,或者將來有機會再來一試牛肉麵吧。

 

***
***

吃小籠湯包的名店其實還有一間叫「京鼎」的,是「鼎泰豐」的師傅主理的,我們曾在赴一次宴會之前到過,每人也叫了一籠小籠湯包,水準果然比「鼎泰豐」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台菜

台菜其實很多是來自閩南菜,所以吃台菜,就充滿了很多兒時的回憶。我們到的是在微風廣場的「青葉」(這家店鋪的現址現在已換成了另一家滬菜館。),「青葉」應是台菜的名店,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在香港的銅鑼灣大丸附近開設分店,可惜在香港時食肆太多選擇了,所以一直都未嘗試過。

這是走高級路線的台菜館,我們點了數道由閩菜移植而來的菜肴,也點了數道具台灣特色的本土菜。福建卤肉是兒時母親最經常做的一道菜色,母親選用三層肉(香港人稱之五花腩),用油略炸後用糖醋五香粉在慢火中卤至皮酥肉腍,再配以金針同煮而食,「青葉」的卤肉也做得很地道,只是味道偏甜了些。潤餅又是兒時的美食,先母在時,每逢清明必做大量的潤餅,饀料有蚵仔煎、卤肉、蝦丸條、蛋絲、高麗菜絲、紅蘿蔔絲、荷蘭豆絲,在潤餅皮上鋪上炒好的虎苔(海苔)絲和花生碎,再任自己的喜好包上饀料,這是兒時最盼望的一道美食。「青葉」的潤餅配料較精緻,潤餅放在篾做的盤上,饀料是高麗菜、精肉等,吃着時頗失望,因為少了那種原始和口味繁多的感覺,特別是沒有了虎苔和花生碎,失掉了那種苦澀中帶脆的口感。地瓜粥是福建鄉間平常人的主食,因為米糧太矜貴了,普通人家平時都吃地瓜粥,當然,那時的地瓜粥整碗都是地瓜,粥,只是稀疏的數粒米而已。這裏的地瓜粥是「富貴」版本,雪白的稀粥中隠隠看到一兩塊黄黄的蕃薯,單就外觀就富有詩意,入口則是清淡香甜,吃一口粥,挾一塊卤肉,食味不殊。

葱炒牛肉應是從北方菜的葱爆羊肉脫胎而來,只是北方菜的羊肉不上粉,炒出來的菜肴粗獷而原味十足,這裏的牛肉則事先腌味上粉,嫩滑而滋味,又是一道從外幫菜改良而來的菜肴。蠔仔煎也是兒時最愛,福建人的做法是用珠蠔,加上了地瓜粉,再加些青蒜碎或韮菜碎,落鑊煎至兩面略焦。這裏的蠔仔煎用地瓜粉混和雞蛋漿,焦香鮮甜,但少了青蒜或韮菜的香味。牡丹蝦煮絲瓜是最失望的一道菜肴,絲瓜刨皮與小蝦米同煮,失掉了絲瓜清爽口感,感覺是怪怪的。三杯雞應是台灣菜,雞件濃香而富有雞味,唯一不足的是炆得太乾了些以致欠缺了嫩滑的感覺。菜甫煎蛋是令人頗為驚喜的一道精緻版的福建家常菜。福建人是將切幼粒的菜甫(蘿蔔乾)混入蛋漿中炒,這裏的做法較為複雜,先煎一個蛋餅,再另鍋煎另一個蛋餅,上鋪菜甫粒,然後再將已煎好的那面蛋餅蓋上,兩面蛋餅融合後上碟,變成了兩面是蛋中間夾着菜甫粒的蛋餅,外觀漂亮了,蛋香夾着爽脆的菜甫,還是兒時的味道,只是精緻了些。最後奉送的甜品麻糬也很有水準。總體而言,這是一頓頗令人滿意的台幫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