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北印象記(一)––––中正紀念堂

第二次遊台北是去年十一月的事了,事隔近十個月,但記憶猶新,因為在那裏住了接近一個月,與兒子夫婦共聚天倫的喜樂,總是教人從心底裏發出歡笑的。

這一天,兒子用小車載着小狗,伴我們到台北的中正紀念堂游覽。從捷運的中正紀念堂站出來,迎面而來的是那一片廣闊的花園廣場,以及坐落在廣場中的兩座宏偉而富有中國宮殿色彩的建築物。這是台灣首座國家級文化區––––兩廳院(國家戲劇廳,國家音樂廳),是台灣表演藝術最專業的劇場,也是台北重要的觀光地標,二座主要建築融合中國宮殿式樣,搭配黃瓦飛簷、紅柱彩拱,氣勢典雅壯觀,構築出優雅而富藝術情趣的生活空間。

我們三人一犬,沿着花草榮盛的曲徑而行,沿街道的燈柱上挂着一面面的小彩旗,宣傳着劇院和音樂廳正在上演和即將上演的節目,頗有節日的盛況。在飄揚的小彩旗中,發現了中國鋼琴家李迪雲的獨奏音樂會,對這個鋼琴家,我由他的獲奬開始就注意了,也聽過他的演奏錄音,印象頗佳,如果在異地能够聽聽他的獨奏會,那應是一個不錯的機緣,可惜一看日期,才知那已是我們前往花蓮的那幾天,真的是緣慳一面了。另外還有由余隆指揮的廣州管弦樂團的演奏會,舉行的日期雖然我仍在台北,但我聽的多數是世界第一流的樂隊,所以對此興趣不大,不過由此而知,兩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已很頻密的了。

在繁陰的曲徑漫步,到眼的是一大片廣袤的廣場,儘管外面數條馬路的車如流水,但還是能感受到在這裏的一種寧靜、閒適。可能今天不是假期吧,偌大的花園,只有游人三兩,或在曲徑漫步,或坐在小路旁的長椅上悠閒地眺望,想不到在台北最繁榮的市中心,竟有一片如此令人愉悅的樂土。

我們走了好一會兒,終於接近在街道前的國家戲劇院(其實它座落在中正紀念堂的右側,只是我們從地鐵出口走來,它與國家音樂廳就變成了一前一後的排列了),在接近時,才更驚異它的雄偉巍峨。

黄瓦紅柱的戲劇廳座落在門前一片寬廣平坦的廣場上,潔白的大理石圍欄的正中是數十級的梯階引領着人們攀登到大堂的正門,大有登天朝聖的肅穆感覺,在它的面前,人顯得特別的渺小了。戲劇院的造型極富中國風格,屋頂類似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造型,擁有台灣罕見的廡殿頂,圍繞建築四周有大型紅色柱廊羅列,紅柱頂是雕鏤精緻的青色牌坊,緊接着黄色的瓦頂,建築物予人的感覺是雄宏中帶着靈秀,莊嚴裹帶着華貴。

戲劇院的兩側也是平坦寬闊的大廣場,我們沿着右側的廣場走,遠方的牌樓書寫着「自由廣場」四個大字,穿過廣場,就是另一座宏偉的建築物––––國家音樂廳。

音樂廳的屋頂類似故宮的保和殿,尊位較太和殿略低,但與戲劇院相同為中國傳統建築外觀,深具傳統色彩,擁有歇山式屋頂、黃屋瓦、雕飾紅柱迴廊、及斗栱等皆展現出中華文化深厚的根基,那博大的氣派,精美的雕梁畫棟,真是教人望之神馳。面對着那在陽光下泛着王者之氣的黄屋瓦,那一排排高大圓渾的紅柱,那微微向天飛馳的斗拱,那精緻絕倫的雕繪,心中想着鬼斧神工的形容詞,真的,也只有這四個字才能形容眼前的建築。兩廳之間和四周,都是寬蔽的廣場,分成了四個區域,即:中央藝文廣場(Main plaza)、劇院生活廣場(Theater Terrace)、音樂廳生活廣場(Concert Hall Terrace)、小廣場(Terrace),不但陸續由兩廳院策劃主辦各項表演活動,也提供場地外租服務,例如廣場藝術節、知名交響樂團的戶外轉播、舞蹈和音樂的的戶外演出,讓民眾享受更多欣賞表演藝術的機會。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奏時,廣場的戶外轉播聚集六萬多的樂迷,盛況空前,使指揮小澤征爾深為震驚地說:「我從未看過這麼多戶外的知音!」雖然無緣親歷這種盛況,單就傳說就已令人為之神往不已。

我們穿過兩廳中間的廣場,迎面而來的是中正紀念堂,它雄踞中間,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就分列在它的左右兩側,緊密地守衛着。

中正紀念堂在1980年建成,這是為了紀念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卒於1975年),是台北最為著名的地標。

中正紀念堂設計時,即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外表以藍、白二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大陸。仿效北京天壇和中山紀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攢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表示蔣中正享壽89歲。臺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丹陛,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

我們沿着園中的曲徑行着,在紀念堂的附近首先看到了一幅紀念堂的平面組織圖,使我們對這個紀念堂有了大概的印象。

 

我們繞到紀念堂右邊的側門入口處,見到一隊小學生正排隊進入,我們就在入口前的花園長椅上暫坐下休息片刻,邊喝着從側邊飲品機買來的瓶裝冰凍烏龍茶,邊舉目瀏覽四處,側門入口前一條長長的通道的盡處是「大孝門」的排樓,兩旁都插着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使人頓生肅穆起敬的感覺。

等到那群小學生入場後,我們也就跟着從入口進入紀念堂。這是大堂的第一層,寬的大廳有數處售賣紀念品及藝術品的店鋪,中正藝廊的走廊牆上,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大型的海報「大風起兮––––民初知識分子文化救國歷程特展」。原來我們誤打誤撞地趕上了專題展覽,於是當然不能錯過,也就進入參觀。

展廳的入口的走廊展示着民初的一些刋物,入口處站着高與人齊的四位五四女青年,她們是林徽因、謝冰瑩等人的造像。進入展場,到眼都是一幅幅的書法對聯,書信手稿,一看作者,包括了傳斯年、蔡元培、胡適、徐志摩、陳寅格、于右任、沈尹默、林語堂、魯迅等人的手稿。當時西風東漸、新舊文化交鋒,國家正處於危亡存續的關鍵年代,知識份子秉持信念,薪傳教育文化火炬,憑著勇氣、理想和使命感,延續國家、國族的命脈,具體行 動除了積極創辦刊物,以傳播新思潮、鼓吹新文化運動外,亦試圖透過建立新教育學術機構及政治實踐等途徑,展開文化救國歷程,留給國人迄今仍然津津樂道且受 用不盡的精神文化遺產。「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那個亂雲飛揚的年代,這些精神猛士正在孜孜不倦地為國家的生死存亡而努力,如今站在他們一幅幅手蹟面前,不禁聯想翩翩,神馳意往。

**

出得展覽廳,隔隣的介石廳門外貼着與「大風起兮」有關的一系列專題講座,可惜時間不湊巧,與這一場場的專家講座緣慳面。穿過大堂的另一邊,中正演藝廳正在上演歌仔戲,廳外的售票處有即場的門劵發售。小時曾有一個時期迷上各種地方戲劇,京劇、越劇、黄梅戲、福建高甲、台灣歌仔戲都有涉獵,其中對歌仔戲的《安安尋母》印象甚深,可惜那天的時間頗緊湊,未能入場一覩。

參觀了美玲藝廊和蔣公文物展視室後,我們乘搭電梯到四樓的銅像大廳,然後捨級至下一層,志清廳正有一個名家攝影展覽,我們也入內瀏覽了一會兒,然後再到采玉藝廊觀賞琳瑯滿目的各種藝術品,終於結束了中正紀念堂的參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