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扇面上畫山水,構圖上較為困難,原因是底部的弧形破壞了畫面的水平線,而國畫的山水,構圖多是兩山夾一水,或是遠山繞近水,現在沒有了水平線,在構圖上就要花多些心思。
雖然如此,但我也勉力以試,在來美之初,畫了三數幅扇面的山水,雖並不太滿意,但也算是當年的一點紀念。
這幅畫的題畫為「聽泉即可解萬愁」。其實,當年剛來美,一切都顯得新鮮,加上妻與兒子早我兩年來美,早已適應這裹的生活,我的到來,正是坐享其成,除了太悠閒之外,又怎會有甚麼愁呢?這題真的有稼軒「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態。
這幅畫打破了兩山夾一水的傳統山水畫的構圖,也摒棄了遠山映近水的慣例,我畫的是疊山夾飛瀑的構想,遠山的飛瀑落下近山處,再匯成更大的瀑布直瀉而下。所謂聽泉,其實是聽瀑。不過瀑布太喧鬧了,未及泉聲來的有詩意,於是故意將之稱為「泉」。
這幅畫的近山,全用焦筆濃墨以顯其山石的嶙峋堅硬,遠山則用淡畫,間以數筆焦墨突出巖石的棱角。在上面的飛瀑瀉下後,山腰以淡墨染雲,以表現飛瀑瀉下的水氣濛濛。
自少住在香港,煩囂的城市使人遠離自然,對四季的感覺並不強烈。但讀了太多古人的傷秋作品,對秋天總是認為並不使人愉快的季節。毛澤東《採桑子.重陽》有云:「戰地黃花分外香」為這悲秋唱出了反調,但悲秋傷秋還是我的主調。
來美後,秋天時節,叢樹疊葉,到眼都是紅的、黃的、嫩黃的葉子,那種繽紛的美,是筆墨所難以描摹的。這時我最喜駕着車子四處逛,眺望沿路的秋色,不禁懷疑為甚麼古人會悲秋傷秋呢?於是,一向不畫秋景的我,第一次畫了這一幅秋山紅葉圖。
這幅畫採用傳統的兩山夾一水的構圖法,只是將山佔據了大部分的畫面,只在右下角畫水,這就避開了扇面下方的弧形,使水仍有平面,我在水上畫一小舟,波紋𥻘𥻘,一直擴向右邊的遠方,以顯流水的長遠寬闊。遠山及遠水用極淡的墨色渲染,山上紅葉遍布,顯得一片熱鬧,完全沒有了秋天蕭瑟的氣象。
這幅畫的構圖更是打破了所有的傳統。我在前方最顯處寫主𡶶,𡶶上松樹縱橫,這是寫黃山的奇松怪石,這也是畫的主體,遠處三數小𡶶巒,在雲靄中若隠若現,襯出了近山的高峻。
畫這數幅的扇面山水,也是我嘗試突破傳統的企圖,有些人或者會認為這是離經叛道之舉,但藝術應有嘗新的意願,雖然未必成功,但總算有自己的一份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