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感恩節

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人的感恩節。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後,活下來的移民只剩50來人。基於「來者是客」的信念與習俗,印第安人給這些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且教導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來自歐陸的新移民逐漸習慣了在當地的生存方式。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歐陸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的賜予。
美國人的感恩節,和中國人的中秋節類同,這一天,散處天南地北的家人,必會返家共聚,享受那天倫之樂。感恩節晚餐,並不特別豐富,只是燒火雞、粟米、甜薯、麵包和小紅苺醬(cranberry source),和我們過節的食物比較,真有天淵之別。
我們自從九四年移居北美後,一家人就從未能在感恩節團聚過。九四、九五兩年,妻與兒子居美,我則返港繼續工作,感恩節當然不能團聚。九六年我離港長居北美,這時兒子離家唸書,感恩節並無返家,兒子畢業後先後到Austin和加州工作,感恩節也從未返家。往年小六居在附近,感恩節邀請我們夫婦往聚,自從她一家搬往Duluth後,兩地相距一百六十多哩,每年感恩節她雖總是盛意拳拳地邀請我們去過節,但我們總是敬謝不敏,因為要在風雪中駕車三個多小時,如此勞師動眾,總是提不起興趣。何況數家相聚,雖則熱鬧,但一想到我們自己一家三人,卻分隔兩地,熱鬧適足反襯我們的孤寂,那就甚麼興趣也提不起來了。
今年的感恩節也是如常地夫婦倆獨自過節。一早起牀,窗外白雪紛飛,輕如鴻毛的雪花飄落草地,到處銀裝素裹,一片嬌嬈。這時妻感觸著說:「要是菲菲在,一定興高釆烈地在草地的雪花中奔跑,風吹著牠那滿身的長毛,飄飄然,真如神仙狗一般。」說著,夫婦倆頓時沉默了起來,一股哀傷之情,就如千斤重壓般,壓得人心抬不起頭。啊,小菲菲,你雖然已逝去了一個月,但Grandpa, Grandma的哀傷卻並沒有因時間的消逝而稍減,失去了你,此後的生活總是有了缺憾,我們總不能再開懷了。
這天我們足不出門樞,整天在家中,早餐後,妻如常地寫她給菲菲的日記,我則強忍著淚為她的日記打字並登上我的Blog中。這天,觀看電視節目成了我們的主要節目,早上新聞後,就是NBC的狗展節目,往年當看到参展的Yorkie,我們總是很自豪地說:「我們的菲菲比牠們還要漂亮、」如今看到參展的Yorkie,意識到我們的菲菲已永遠不能返來了,心頭頓時又被悲傷塞得滿滿的。自從菲菲逝去後,我每天總有多次被悲傷所襲,只要想起菲菲,心就如被刀割般,不其然一陣的悸痛。
以前的感恩節,雖也只是兩人獨過,但心中總是很踏實的,因為我們知道,菲菲正陪著千里外的兒子一起;如今的感恩節,雖然兒子還是來電問候,但菲菲已永遠離開了我們,我們已少了菲菲的談資,人生已失去了趣味。
雖是悲傷,但節還是要過的,火雞太大了,兩個人總吃不了一隻重十多二十磅的火雞吧。所以我們並不如傳統般燒隻火雞,而是煮我們喜愛吃的中國菜。今天的早餐是班㦸(pan cake)、奶茶、橙汁,午餐是雞肉丸意大利粉,下午茶是雞肉餃子,晚餐則是瑤柱雞絲羹、北菇炆海參、黃芽白粉絲會蝦米。論食物,應是豐富的了,但孤寂、憂傷,卻使我們的心顯得空盪盪的。這是一個並不愉快的感恩節。

31、萬聖節

十月三十一日,是西方的鬼節﹣﹣﹣﹣萬聖節(Halloween)。
這一天黃昏開始,小朋友穿上化妝衣,帶著鬼臉具,扮成各種鬼物到鄰居拍門,叫著:「trick or treat」,於是家家拿出一早準備好的糖果,放入「鬼物」帶來的布袋中,人鬼之間和融交往,誠一樂也。
今年的萬聖節剛過去,我們一早就買了很多糖果,當天下午五時半開始,就有小朋友來敲門,我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手上的工作,走去應門,分糖果給各種來訪的鬼物。這些鬼物絡繹不絕地來訪,至八時過後才靜了下來,這時才可安心地坐下吃晚飯。
姑勿論萬聖節的起源是怎樣,但由此可以看到西方對小朋友的關愛,小朋友扮鬼扮馬到處串門,當天取得的糖果,足够作一年的零食之用,可以說是收穫豐碩。只是,其中的哲理則有商榷之處。小朋友在萬聖節的口號是酬勞我,否則就作弄你(treat or trick),這種有恃無恐的心態,好像老子大晒,你不討好我,就要你好看的想法,其實並不正確。
不要以為(treat or trick)只是說了算,這些小朋友還是會來真格的。有一年的萬聖節,我的襟弟遟下班,甫一踏入家門,「鬼」就來拍門要糖,他要這些「鬼」遟些才來,結果是他們用濕了的厠紙如雨點般擲向他屋子前後的的窗門,這使他花了不少的時間清理。看,這些「鬼」真的可惡。
中國也有鬼節,這是農曆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在香港住的時候,每逄這一日,很多家庭都會拜祭死去的親人,一些社團組織還會演戲酬鬼神,他們還會將敬老的心推及至社會中的老人,於是贈送大米給老人,這就所謂平安米了。
從中西方兩個鬼節,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中國人慎終追遠,對死去的親人懷著哀悼而崇敬之心,這種崇敬哀悼的心,源遠流長,並不因時日的久遠而稍淡,這就所謂真情。西方則只是著眼於小朋友,他們以放縱代替關愛,使小朋友認為受人討好是理所當然的事,得人糖果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此一來,心中沒有感恩的想法,表現出來也就唯利是圖,全無情份了。
我們深受「情的中國文化」所熏陶,與在美國受教育的人的價值觀念截然不同。這在對菲菲離世後的感覺可見一斑。菲菲離世迄今,我們傷痛之心未息,每逄想起牠的逝去,心中總是一陣陣如刀絞般的痛。妻更因悲傷過度而病倒,血壓高到二百一十度,把醫生也嚇得半死。兒子在香港唸完中四才來美,也受著中國傳統「情的文化」熏陶,對菲菲的逝去,是痛徹心肝的,在電話中痛哭了一次又一次,我們夫婦真的擔心他難以排懷。菲菲逝去的第六日,他的朋友開解他,勸他另買一隻小狗代替菲菲,說甚麼要療治傷痛,最好是買隻小狗代替死去的菲菲。兒子聽信了,菲菲的骨灰剛拿回家,另一隻小狗也就來了,是否從此萬千寵愛在新狗,或是對著小狗觸景生情念菲菲呢?這就有待他自己去解答了。
對此,我心中也是矛盾的,兒子能排解悲傷固然是好事,但我則有些疑問,如果一段感情可以如此快就消逝,如果一股愛可以如此快就被代替,那麼,這段情有多真摯?這股愛有多真?真是天曉得!如果現實中真的有這樣的人,那又怎可以真心愛他(她)?
相信兒子不是這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