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悼施能銘

八月十四一早(香港時間八月十四日晚)接到陳明鋒的電郵,得悉施能銘因心臟病逝世,心中頓時如垂了一塊鉛塊般沉重,海外各好友都通電通郵,悼念這位昔日的好友,也因此,掀起了塵封的往事,幾天來,一閒下來,與能銘一起的往事就如一幕幕的電影般湧上心頭。

與能銘相識四十四年,其間可憶者,可記者,何只千萬! 他與我同年入讀中文系,因為他的坦誠,他的隨和,我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我在入學不久當選為系會副主席,負起了團結系中同學的責任,搞了很多活動。能銘是我的好拍檔,總是任勞任怨地做其名譽「總務」,野火會時我負責買食物腌食物,他則負責買炭抬炭,凡是粗重的工作他都幹,於是,百花林、大網仔、橋咀、龍蝦灣,都留下了我們青春的歲月,都蕩漾著我們的歡歌笑語。這些歡樂的片段,背後都飽含著能銘的默默奉獻。

有段時期,同學們經常爬過獅子山,到沙田踩單車,到馬料水扒艇仔;或是乘車入元朗,到泰園玩水上單車,到譚少珍的家擺龍門陣,到洪水橋張士雯的家吃茶瓜。這多姿多采的活動之後,我們總會在外面晚膳,於是,為眾人舀湯,收錢計數,又是能銘的工作。他,就是以他的無私奉獻,以他的「抵得惗」而贏得同學的敬重。

那時我也拉他到學生報任編輯,那些最花工夫、最繁瑣的的事,又全落到他的身上,空堂旳時候他孜孜不倦地做校對,放學後他舟車勞頓地奔赴在北角和富道的印刷公司看版催版,學生報期期能準時出版,這內裏有著他的無數辛勞。這些不為外人所知的「儍事」,他無悔無怨地埋頭苦幹。這種風骨,又豈是那些只做了些少好事就要大書特書的人所能望其背項!

七〇年,為了聯繫部份大專生,我拉他加入了籌組的工作,於是,張適儀、莫婉芬、李國強、朱鑑泉、何兆佳和我們倆成了「海暉文化學社」的始創者,由租社址、籌租金、買家具、置設施,能銘都竭盡所能地參加。社創立初期,經濟來源匡缺,開源是最大的課題,除了二胡班之外,温書班也是一個重點,能銘就是温書班的主要負責,由招生、 招募導師到安排上課時間,都是他的主要工作,學習之餘,聯絡學生與導師的感情,更讓他花了無數的心血和時間。至於社每次的旅行、座談會、音欒會,他就是當然的總務,旅行時雜項的採購,用具的搬運,音樂會的票務、場刋、演出時後台的搬運,前台的招待,他都費盡心機地妥為安排。他就如機器中的一個不起眼的鏍絲釘,默默地運作,為機器的順利工作而獻出力量。

温柔敦厚的能銘,卻也有一顆熾熱的心。記得七二年六月十八日,秀茂坪雞寮因大雨而引發山泥傾瀉,無數人家破人亡。我們社除了組織同學往災場訪問外,並立即租用香港大學的陸佑堂舉行賑災義演。一向低調的能銘,主動提出組織温書班的師生演出朗誦。他就利用排練的過程調動師生對社會的關懷,記得那次他選了杜甫的《兵車行》,演出時由我和翟惠洸在幕後演奏《江河水》作為背景音樂,沉痛悲涼的詩歌牽動了觀眾的心,也使參加演出的温書班師生多了一份參預的自豪感。

七三年秋天,社的音樂會上演我和翟惠洸一起編寫的鋼琴協奏《延河暢想曲》,我邀請了一群音樂界的朋友幫忙以加強樂隊的實力,也由於這樣,演出時要招待這批朋友的飲食,後台的工作量大增。能銘除了負責票務之外,還要為場刋的廣告奔走,為聯絡琴行搬運三角琴而忙,為招待這批外援而忙,演出時他又組織了前台的招待,這次的演出很成功,是海暉建社之以來的一大盛事,相信如果沒有能銘的默默奉獻,演出未必會如此的順利。

七二年,我婉辭了鍾期榮博士請我到樹仁大專部任註冊主任的邀請,向她推薦了能銘。鍾博士請能銘在中學部任教文史科。能銘諪諪教導,以身教引導學生走向人生正途,在他春風的沐浴下,桃李蹊下芬芳馥郁,極獲學生的尊敬。他專心於誨人,十年如一日,直至文理在柴灣建校才離開樹仁。在文理他更如魚得水般落力教課,直至退休。三十多年來,在他言教身教並重之下,為社會造就了不少的有為青年。

因應形勢的需要,「中流戲劇社」、「聲藝音樂社」先後併入海暉,海暉易名旭暉,社務比前繁忙而興旺,後來,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海暉創社的各人紛紛離開了旭暉,只餘能銘仍一如既往般默默苦幹,他是維繫海暉舊社友的主要橋梁。踏入九十年代,社團大都已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旭暉結束,能銘參預了處理社產的善後工作,他和明鋒、文闖諸君促成了動用社產,在中國大陸的窮鄉僻壤興辦希望小學的盛事,為中國貧窮地區的教育盡一分心力,這工作竟一做就十多年。我常說,做好人好事不難,難的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人好事,能銘的一生都在做好人好事,這是我們所深深感佩的。

不說不知,温文敦厚的能銘一直不懂君子好逑之道,這使我們這些好友為之急煞。於是由我和張適儀權作冰人,為他和珍瓊撮合,一段美滿婚姻由是產生,他們風雨同舟,在漫漫的人生路上相扶相依,每想至此,我就深感欣慰。現在能銘遠離了,悲傷是免不了的,但我深信,珍瓊定能從悲傷懷念之中走過來,堅強地繼續能銘未完的路,這是能銘的心願,也是我們一班好友的期盼。

僅以下面的輓聯為能銘送行,願他的高風亮節永遠活在我們的心坎。聯曰:「 憶風華正茂 侶同儔 揚正道 獅山遠眺 沙田飛舟 勞怨不辭君稱能      念韶光漸去 沃桃李 倡國是 海暉建社 僻壤興學 貲力兼施眾謳銘」

20(b)、花膠燜雞,暨紀念厨仙萍姨媽__翟惠洸

把剛做好的花膠燜雞煲端上餐桌,香氣四溢,熱氣騰騰,洋女婿以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问道,〝這是甚麼菜呢? 〞 。其岳父急不及待地搶答,〝其實那是魚肚而已〞。心中暗叫不妙。果然不出所料,女婿聽罷面有難色地說,〝I don’t feel comfortable eating it, but I will try the sauce〞。一羹下肚,他不禁驚歎起來,〝Wow!我從沒嚐過這麽美味的汁! 〞。我想,如果他能摒除心理障礙,去嚐一口煙靱軟滑,吸盡雞、瑤柱、花菇等精華的花膠朶,那就更能領畧這道菜的精粹了。中華民族善於化腐朽為神奇,又深諳舞文之道,乾鱼肚發透煮軟後,也真像朵膠質的花啊!

我們的祖先於一千六百多年前便懂得把魚鰾乾瀝製成花膠。花膠含豐富膠質和蛋白質,據稱有滋陰補腎、固本培元、養血美顏等等效用,是超級補品之一。年青時,身邊的長輩常對我說,〝惠洸,花膠很有益,要常煲來吃啊!〞。我一於支吾以對。唉!管他有益沒有益,整天為口奔馳,養兒育女,連睡覺的時間也不夠,哪有心神去發花膠?霎眼間幾十年過去,兒女已各自成家,與老伴過上了悠閒的生活,偶爾倒會做花膠湯或煲,增添生活情趣之餘,也讓孩子覺得這老媽還是頂有用的呢。幾年前在香港永安公司地庫的乾貨部買過只售八十港元一包的小花膠筒,最近在温哥華烈治文的帝國超市買了四條較大的花膠筒,竟盛惠九十八加元一磅。一星期後再到該店買菜,發現它又漲價二十五巴仙!弄花膠慰勞家中老幼,可謂物重情義重也。

做菜講「手勢」,每人的手勢都不同,一如演繹音樂。同樣一首蕭邦小夜曲,Horowitz與Rubinstein給人的享受就不一樣。花膠雞煲的材料都是標準的了:花菰、瑤柱、雞件、花膠,但細察之下,翟惠洸版本的花膠煲,與吳榮欽的版本仍然不盡相同:

一,把花膠放進凍水後,期間我會經常換水,次日下薑葱同煲半小時熄火,原封不動再焗過夜,然後把花膠用水清洗乾淨便成。與薑葱同焗,可闢除花膠的海水腥臭味。

二,蝸居温哥華,到唐人超市很方便,可買到美味新鮮的龍崗雞,相信欽公居處較難買到鮮雞,唯有代之以無甚雞味的冰凍雞上脾,真是委屈了花膠。故翟氏版本的花膠味道肯定較鮮美。

三,我不會加放青菜,因哪怕是只燒片刻,蔬菜的臭青味都會把香濃的鮮味污染了。如要美觀,可放一小撮芫茜段作裝飾。

四,我不會把汁收乾。汁液是精華,融滙了雞、瑤柱、花菰的美味和花膠的黏質,用來淘白米飯,享受無窮。

我的手勢沿襲自長輩萍姨媽。萍姨媽是大師級家厨,她做大菜、小炒、糕點、粥粉麵飯,無一不精。她燒海參花膠燜雞更是一絕,香濃、腍滑,實非筆墨所能形容。數年前隨朋友到某名廚後人所設的私房菜用餐,那道遼參硬實得難以下咽,同桌食客卻吃得津津有味,也許因為他們從未品嚐過萍姨媽的手勢。我吃了數口,因消化力弱,腸胃頂受不住,只好裝着抹嘴的樣子,把渣滓吐到紙巾上面去。聽起來很折墮與核突,但活到這把年紀,不想捨命陪君子了。

萍姨媽若在世,今年剛好是她的百歲壽辰,我好應該替這位舊時代平凡、優秀的女性立此存照。要介紹她是誰,也得花費一番唇舌。萍姨媽其實與我毫無血緣關係,她是我的外婆的契娘的養女。那個年代的養女,多是買回來的所謂住簾妹。許多家境貧困或父母雙亡的女孩,都被賣到大戶人家中當幫傭。我稱外婆的契娘為阿太,她待萍姨媽如親生女。但阿太並非有錢人家,為什麼她會收養萍姨媽,又為什麼契了外婆為乾女兒呢,連我母親亦不甚了了,不過由此推算,萍姨媽應是母親的契姨,然而她只比母親年長幾歲,二人從小一起長大,情同親姐妹,母親又是獨女,因此便着我们稱她為姨媽了。

我們一家與阿太、外婆一起居住,自有記憶以來,萍姨媽常來串門,原來那時她已嫁到倫家,做了倫家老爺的三姨太,我們家就是她的娘家了。姨媽與丈夫年齡相差廿多嵗,母親稱倫老爺為耀章伯,我則稱他為伯公,外人若從彼此的稱呼去猜測我們的關係,一定會越弄越胡塗。

耀章伯公在上環蘇杭街經營布匹,生活頗富裕,但「打日本仔」後好景不再。他為人和善忠厚,與三位太太租住興漢道英皇書院隔隣的一幢舊樓。伯公過身後,發展商重建該區,姨媽帶著大少奶與二少奶搬進柴灣現文理書院附近的一個只有四百來呎的小單位。姨媽是家中支柱,悉心照顧两位老人家的起居飲食,侍奉他們至一一離世。這種家庭關係,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當中需要多少容忍和付出,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伯公的三位太太皆無所出,而他那早逝的原配夫人倒有一名女兒阿麗,比姨媽還年長。

伯公是名食家,對吃的要求很高。從未上過學的萍姨媽,憑著機靈、勤奮與好學,漸漸把自己訓練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家厨。有了這名厨仙,不但倫家有口福,咱們家從一年伊始,便受惠於她。每年春節前夕,當家的外婆早就與姨媽約定,向耀章伯公獲取通行証,回娘家待三天两夜,幫忙外婆「開油鑊」,準備過節的油角、豆沙角、煎堆、以及我最喜愛的茶泡。這是全年最開心的日子,看著大人們把麵粉加水搓成團,再搓成各種精美的角仔,還有特為我姐妹俩做的小鴨和小天鵝,真是妙不可言。姨媽中等身材,眉清目秀,端莊嫻熟,散發着一種古典的美態。她的打扮雖不時髦,但衣装企理,頭髮紊絲不亂。然而當她操起刀來,卻活像一位颯爽英姿的女英雄,下刀利索,快、狠、準,不一會兒便把做茶泡的薯仔、荸菇、蕃薯、芋頭等切成薄片。之後,她指揮外婆、歡姑婆等人把切好的薄片攤開置放出露台,原來茶泡片要隔夜風乾始能下鑊油炸,怪不得我家的茶泡這麼有名,每年都要大量製作才足以應付親戚朋友們的需求。開油鑊那幾天,我們姐妹俩亦當了姨媽的蝦兵蟹將,做信差傳這遞那,忙碌熱鬧非常。這是姨媽的moment。如果她長在今天,大有機會成為一名受歡迎的厨藝節目主持人。我亦很後悔,為什麼就沒想到替她出版一部口述的食譜呢?

每年開油鑊活動結束的當晚,姨媽都會做燜大芥菜,這叫「撂油鑊」,即在清洗油鑊之前,利用黏在鑊內的剩油去燒菜。吃完這頓「撂油鑊」飯,姨媽便於次晨返家。外婆等幾名大人則忙於把角仔和茶泡入瓶分派,我和妹妹偷吃一片又一片脆卜卜的茶泡,而且專挑荸菇片來吃,結果是年未過,腸胃已滯、舌尖已痛。我敢保證,誰要嚐過萍姨媽的茶泡,什麼陳意齋、陶園的出品,都得靠邊站。姨媽年老停開油鑊後,我至今抗拒吃街外的茶泡。

外婆給姨媽帶了角仔與茶泡返回夫家,姨媽沒能休息,又得開展另一項工作。此番她需要蒸許多底不同名目的糕,分派給親友。除傳統的蘿蔔糕、芋頭糕、年糕、馬蹄糕、紅荳糕外,還有精心製作、只此一家的杏仁糕。此糕香滑軟潤、不過甜,不油膩,稱它為絕響,實無半點虛言。它有二大特點。第一,杏仁糊由手推石磨把杏仁粒和米磨成;第二,糕分多層,蒸熟第一層,瀨第二層糊再蒸,一共有五、六層之多。五伯婆家的明姑婆做的九層糕也很有水準,但姨媽的杏仁糕卻是大師級作品。如今在外茶樓吃到的所謂杏仁糕,入口多似粉團,流水作業式的工業化年代,還有誰用石磨磨米磨杏仁?人的味覺隨機械化而趨於遲鈍,人是在進化,還是在退化呢?今天嘈音充斥樂壇,我們的聽覺是在進化,還是在退化呢?某年開始,我吃出姨媽做的茶泡也有少許不同了,原來她改用刨刀代替了手切。那時她已是七十多嵗的老婦,誰還忍心去挑剔啊?雖然如此,她的茶泡仍然傲視同儕,無可匹敵。

身為食家的耀章伯公,又那能忽畧鮑參翅肚? 萍姨媽熟能生巧,加上天賦,做這些食家大菜式,已臻完美之境,味道沒半點跨張,材料和步驟沒半點多餘,她的作品就好比一幅名畫, everything is just right。這種技藝,令她在三位太太當中鶴立雞群,大紅燈籠長年高掛在她那二樓小閣仔的房門外。大、二少奶知情識趣,唯有退位讓賢,而姨媽並沒有囂張氣焰,把尾巴翹往天,這正是她的聰明之處。另方面,萍姨媽是名傳統的舊頭腦婦女,深知若論輩排資,她的地位其實最卑微。這說得沒錯。小時候到倫家,常見伯公與大伯婆(即大少奶)分別坐在大廳小几左右两旁的雲石椅上吸煙閱報,仿佛宣示他們是這房子的主人,姨媽則像幫傭般,忙這忙那沒時閒。事實上,姨媽是個真心實意的人,性情一如她燒的菜,不會弄虛作假。她對大、二少奶的愛護乃發自內心,夾雜着一種後輩對長輩的尊敬。大少奶曾對她說,我把你當成是女兒了。二少奶是耀章伯公奉母之命在鄉間娶回來的。她沉默寡言,舉止有些少古怪,但她似乎明白,與其日日望天打掛,倒不如誠心念佛,以淨凡心。每次上倫家,幾乎都看見二伯婆跪在墊上合掌拜佛。就這樣,倫家一男三女,各人活在各自的範疇內,建立起一種微妙的平衡,多年下來,一直相安無事。

有時我想,萍姨媽是幸運的,因為大伯婆和二伯婆的性格都不剛烈,亦非撩事之輩。然而,萍姨媽能駕馭這種關係,在這片小天地中找到自己的生活,並成為倫家的大內總管,她又豈能是名讓人牽着鼻子走的女人?萍姨媽不愛說是說非,回娘家串門時亦多只禀報夫家各人的生活狀況,鮮有閒言閒語,故我們對倫家三女共事一夫的相處之道,所知甚少。但從萍姨媽的一些生活趣事,卻不難察覺她那裹在柔順裏面的執着。

例如,萍姨媽與大、二伯婆從西半山遷往柴灣居住後,每逢過年過節劏雞拜神,她一定從港島東端乘坐Ding Ding(電車),老遠返回西營盤正街市場光顧了幾十年的雞擋,又順道到第二街培記麵鋪買炒麵餅,這習慣一直維持到離世前的幾年,那時她已接近九十嵗。

又例如,她活到晚年,還堅持自己做麵豉醬。要知道這比做瑤柱XO醬麻煩得多了。姨媽常津津樂道她如何發花霉(即發酵黃豆),說她的花霉如何靚,聽完後自問這生人也學不了。不說別的,只要想起滿盤毛茸茸的豆粒,我便全身打抖。做麵豉醬其中一個步驟是曬黃豆。有次,近八旬的萍姨媽捧着大盤黃豆跑上天台,為了找個日照猛烈的位置曬豆,竟企圖翻過圍柵到隔壁的範圍,差點兒沒墜樓。姨媽若有後人如李錦記第二代,她的麵豉醬一定風行港九。

大、二伯婆離世後,萍姨媽獨居了許多年,一切自理,到九十嵗時倫家的侄兒才替她顧了一名印傭照顧生活。勞累一生的姨媽,反不習慣受制於人,况且她是個完美主義者,事事以高標準要求,與傭人相處不甚愉快乃意料之中了。這時我的母親-她的金蘭好姐妹已先她離去。她惦記着如今孑然一身的妹夫,每逢父親生日或過大時節,都會送去拿手的海參燜雞。姨媽氣管較弱,常氣促,家中早已置有一座幫助呼吸的儀器,又曾多次進出醫院,儘管她常說,「將來累死我的就是這條氣」,但每次都能安然渡過。有一天,她跌倒在大門前,傷了肋骨,終於最後一次住進港島北區醫院,主診醫生說需要動手術,萍姨媽並未徵求任何人的意見,就這樣拿定了主意,接受了醫生的建議。手術後我前往探望,雖然面容瘦削了,她還是一如往常,衣衫企理,紊絲不亂,精神也算不錯,不料當晚便在睡夢中辭世。

姨媽離世前的數年間,我與丈夫不時到柴灣探望,享用她親手做的各款美食:肉絲芽菜炒麵、梅菜蒸魚、自製麵豉醬蒸排骨、還有那香濃的雞煲翅。飯後閒話家常,興緻來時,她會緬懷起耀章伯公的黄金歲月。「耀章戰前做疋頭,生意唔錯㗎,好多人都俾面佢……」,聽她說得如此親切動容,好像她的耀章就在跟前似的。

姨媽愛耀章伯公嗎?那是可以肯定的。她常說,「耀章為人好公正,一視同仁,誰也不偏幫。」

大紅燈籠長年掛在她的房門,這能叫不偏幫?大少奶與二少奶的內心世界,又有誰能理解?然而料理她俩晚年的生活起居,為她們送終的,恰恰是這位大紅燈籠夜夜高照的三奶。

俱往矣。人間恩怨煙消雲散,而倫家那小厨房飄來的香氣,卻永遠也驅散不了。

謹以此文獻給萍姨媽在天之靈。

陳瑞萍,廣東人士,生於一九零一年,歿於二零零六年,享年九十五歲。

材料:

1. 大花膠筒二隻

2. 雞半隻,斬件

3 花菇數隻,瑤柱數粒

準備工夫法:

1. 冷水浸花膠過夜,期間不斷換水。次日煲滾水,下拍薑數片,打結葱數條,與花膠同煲半小時。熄火原封不動焗過夜。次日用水清洗乾淨備用。

2. 雞洗淨後瀝乾水份並用布抹乾,以鹽、糖、生抽、紹酒、古月粉、生粉醃。

3. 花菇切半,以糖、酒、生抽伴勻。

4. 浸開瑤柱粒.

做的方法::

1. 燒熱瓦罉,下油起鑊,中火爆香雞件至金黄,撈起備用。

2. 再下油爆香拍薑及蒜粒,下花姑兜爆,再下瑤柱爆炒數下,加水中小火封罉蓋燜約四十五分鐘。期間或需加水。

3. 下雞及花膠同燜約半小時。

4. 下少許老抽上色,再下蠔油約半湯匙兜勻即成。

花膠燜雞

9、情韻深致_淺談樓寶善的幾幅油畫新作

喜歡樓寶善的畫作是因為在畫裏能體味到畫家在創作中所傾注的濃濃的情韻,看他的畫作,往往能使人忘情其中,淋浴在藝術的無限情致之中。最近,剛看了他的十五幅油畫新作,這十五幅新作品,就是十五個藝術之旅,而且是十五個賞心樂事的藝術之旅。現在就選擇其中的數幀,談談自己的感受。

下面的這一幅題名為「林邊小溪」,是一幅設色雅致,構思獨特的作品。
林邊小溪
這幅畫,溪水與岸景各佔畫面的一半,岸邊的高松聳立,松陰下是迎風飄搖的花叢及一排低矮的樹叢,在驕陽的映照下,花樹泛出一片的淺紫,樹叢則是滴出油的嫩綠,蒼綠、 淺紫,加上地的深啡帶金黄,構成了一片變化複雜的色的海洋。花和樹的朦朧,是顯出了風的搖動,或是顯出水氣的蒼茫?岸後面的一片空地,空地樹後那浴在陽光下泛著金光而輪廓模糊的小屋,拉深了畫面,也令人感受到一點暖暖的生氣。
最令人著迷的還是那一片佔了半個畫面的溪水,水中那斑駁的倒影,那經折射後的淺紫嫩綠,那遠方房屋的金的餘光,構成了一片夢幻的景致。這時,我不禁想起了徐志摩的詩句︰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__(《再別康橋》)
對,這是最貼切的描述,想必詩人在康河所見的就是這麼的一種景致,或者是畫家所見所感的與徐志摩所見所感的是一樣的?我想,藝術就是有很多這樣的巧合,也可以說,藝術家對物象的看法有時就是那麼的相近。

河邊樹林
同是樹林與水的還有這一幅題名為「河邊樹林」的,這幅畫的取景,無疑與上一幅「林邊小溪」相同,只是所取的角度不同,畫的構圖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情致。
這一幅畫畫面是直立的,可以說是截取了上一幅畫的左半邊,水只佔畫面的二分一,三分二的岸,高松矗立上與天接,那高高的身影直迫得你透不過氣來,淺紫的花樹、嫩綠的樹叢,影像更是迷亂,更能顯出風的強勁,因高樹的掩映,水面也是一片的陰暗,只在樹隙間偶然透入的一絲半縷的光影,就如水中的一隻隻夢幻的眼睛,這真的引人遐思,宋代楊萬里詩云︰「泉眼無聲惜细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池》)寫的正是這種境界。

看了樓君的十多幅畫,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就是他在色的運用上,對紫色有特別的徧愛。
紫色,無論在中西方,都代表了高貴優雅。中國人「有紫氣東來」的祝福,甚至將帝王的居所稱為紫禁城。西方的古羅馬帝國,紫色更是貴族的服色。對於紫色,散文家蘇雪林也有徧愛,她曾經說︰「我平生有愛紫之癖,不過不愛深紫,愛淺紫。不愛本色的紫,而愛青蒼中薄抹的一層紫。」(《未完成的畫》)

在十五幅畫中,就有八幅畫(包括上文所提及的兩幅)用紫色作為主要的色調,其中題名為「紫色林景」的那幅,更是紫的詮釋。

紫色林景
在這幅畫中,濃綠的草堆襯著青蒼中的一抹紫影,在高貴中帶了一絲的蒼茫,屈曲而蒼勁的樹榦,顯出了不屈的貴氣,紫色的中央是聚光點,拉遠拉深了樹林的距離,遠方淡黄的樹林,進一步襯托這中心紫色的形象,那紫色,把青天也染上了淺淺的一層紫,這不就是蘇雪林說的「青蒼中薄抹的一層紫」!我真的很想知道,是畫家也讀到這段文字而從濳意識中體現出來呢?或者是英雄所見略同?

如果說「紫色林景」是夢幻的紫的象徵,那麼,下面的這幅「美麗的樹林」則是熾熱的紫的表白。

美麗的樹林
原野上的那一排高而直的樹林,就如一道天然的屏風,藍天驕陽之下,樹木泛出了各種的色彩,畫的中間受光最烈,樹葉是金黄中透出淺紫,兩邊的樹葉,隨著受光的多寡而呈現不同程度的紫,這層層的紫,在蔚藍的天空,翠綠的草,青蒼的葉的映襯下,顯得份外的嬌嬈雅致,前面平野翠草,把樹林推得遠遠的,平野也把樹林襯得更加高遠,那種迫人而來的氣勢,令人望之神動。鬆朦的樹葉,突出了風吹葉動的動態,為這幅畫添上了無限生氣。

歷來油畫的風景,在景中加添人物只為點綴景物而已,樓君的風景中加添人物,則是為了突出畫題的情意。所以說,他在畫中加添的人物,往往只為突出主題,儘管人物在畫中只是面目模糊的形體,但他們卻是畫的主題所在,風景反而成了陪襯了。
新作中,在風景中加入了人物的畫作有三幅,《聊天》、 《林中散步》、《林中漫遊》都是這類型的作品。
《聊天》的造意新穎,並非坐著聊天,而是二人結伴在林中邊行邊聊的二人行吟圖。

聊天
這幅畫整個畫面都給高樹茂林佔據,近處的粗榦矗立著,茂密的枝葉把陽光都遮蓋了,陽光從遠處的樹隙透入,遠處的樹和中景的樹都浴在陽光中,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金光。兩個邊行邊談的人物就從遠處的樹林入口走向近處的密林,這二人的進入,把畫的主題帶了出來。他們背著陽光走向密林,背後是繁盛的人間,前面是幽深的樹林,這似乎是在表達一種遠離人世走向自然的意念,王維詩云︰「深林人不知」,這畫幅的深林中,卻是有了相知的人,這為幽深恬靜的深林添上了一絲生氣,一點温情。

「林中散步」是另一種生活情趣的表現,這可能也是畫家自己內心的一種嚮往吧。
林中散步
這幅畫的取景角度與「林中閒談」相反,畫的前方是浴著陽光的樹林草地,色調是淺綠中透著金黄,與地上的淺啡融為一體,柔和中透出了一層温暖的況味,這應是秋天的景象吧,但卻沒有秋天的蕭瑟,我在一篇談及樓君銅版畫的文章中曾認為,畫家很善歡繪畫秋景,但表現的是秋天色彩繽紛的一面,而非是蕭瑟蒼涼的景象。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情調太悲涼了,而秋天那種艷麗高爽的情調則更值的謳歌。在北美這種四季分明的地方居住,當能體會畫家的心境。
幽深的樹林就在左後方,暗淡的陰影顯出了樹林的深遠,右邊的小白屋隠約見到㗅面,屋頂後見著青䓤的山巒,拉開了畫的深度,畫中的男人,正背向畫前,面向深林,沿著河隄的小路而行,這獨步林間的男人,右手肘夾著報紙,徜徉在這靜謐的林間小路,他的步幅緩慢,想必正在為這幽雅靜謐的林木湖光而陶醉,真有陳子昂詩「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寫在蒼茫大地之下的感嘆,不 !畫中的精神與陳子昂的相反,作者通過開朗的設色,漫行者的安詳閒適,表達了一種與大自然同醉的精神狀態。
當然,能够如此地尋幽探勝,必是在人生中飽經蒼桑的年紀,也只有這種上了年紀的人,才能安詳自適地漫步林間而體味那自然贈予人們的厚禮,所以,畫家有意地為這個在林間漫步的行人加上了光秃的頭頂以示年紀的老大。這就是畫家細巧的匠心。

如果說,「林中散步」是靜的表現,那麼,這一幅「林中漫遊」則是動的象徵。
林中漫遊

前面的三棵高入雲天的古木,令人有為之窒息的壓迫感,近景的樹葉是浴著陽光的一片金黄,中景的小樹則是翠綠得令人眼前為之一亮,樹隙間露出了一片藍天,朦朧的遠樹把藍天襯得更高更遠,這高遠的景象真的教人心胸為之一寬。
畫的色調就已顯出了一片勃勃的生氣,再加上那騎著單車的遊人,背著畫面奔向樹林的深處,這騎車的動感,加強了畫面中生氣勃勃的精神。陶潛在《歸去來兮辭》中說︰「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此中詩意盎然,但他當時要尋壑經丘,不是坐船就是坐著由人推著的小木車,哪及得上畫中的輕身騎著單車那般的輕鬆愉快呢!古人如能知此,當羨慕現代文明的奇妙吧。

一般而言,美加的一些唐人街予人的印象總是髒亂不堪,落後而又嘈吵的地方。但樓寶善畫筆下的唐人街,則有別於這些令人不堪的印象。我在他以前的油畫舊作中,看到唐人街旁大樹底下,數人圍坐於樹陰下的小桌椅小休,大家閒談家常,其樂融融的畫面;也看到三五行人,在唐街中信步徐行,安詳和穆的畫面。
而下面這一幅題名為「濯太華唐人街」的新作,表達的重點則又有所不同。
框太華唐人街
這幅畫中,並沒有唐人街的店鋪,也沒有唐人街的擠擁。畫家只是從街上燈柱街道牌下面的「唐人街」路牌顯示這裏正是唐人街。背景是參天樹陰下的兩幢略呈古舊的樓宇,這背景佔了畫面的五分之三,使天顯得特別的高。馬路上一輛接著一輛的車子,顯得道路的繁忙,這應是唐人街的邊緣地帶,沒有一間接著一間的店鋪,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沒有人車爭路的混亂。
畫面的主體落在左角的一個行人身上。他戴著藍色的喼帽,穿著淺藍色的上衫,深藍色的長褲,腳穿著運動鞋,左手挽著數個裝滿了物件的膠袋,正步過了馬路,他的神情是肅穆而專注的,微弓的背脊顯示他的年紀已大,可能他是剛到唐人街購買了食物,步行著返回居所為一家大小準備晚餐吧!或者他只是孑然一身,到唐人街購物只為滿足那長年累月的鄉愁?這樸素的穿戴,手挽著購物袋而行,在在顯現了中國人那種勤勞樸素,堅毅不屈的精神;那孤寂的身影,又顯出了他的落寞孤清,這就是一部分中國人在異邦的生活寫照吧。
藝術作品要用心靈的眼去看,去嘗試了解畫家在畫中所體現的情韻。雖然,每人對同一幅畫的理解和感受都未必相同,但卻各有心得,這就是藝術作品的引人之處。欣賞畫的過程,除了是一次美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是一次與創作者的心靈溝通。這是我在欣賞樓寶善的油畫新作的一點體會,期望讀者的不同回響。

65、致菲菲

菲菲,今天是你的十周歲了,中午時Grandma突然幽幽地說︰「菲菲十歲了。」我這才猛然記得今天是你的生日。不是Grandpa忘記了你,而是近日的事太多了,特別是這兩天,居然連你的生日都省不起了。

五月底,我還不時提醒自己︰菲菲的生日就快到了,特別是看著你一歲時我們特地為你種在後園的那棵小松樹正在日益長大,心中更是百感交集,昔日你在小松樹下撒尿的頑皮景象如在昨日般的鮮明,可是轉眼間,你已離開了我們快四年了,不,是你的小骨灰已在family room中陪伴了我們三年半了。

四年來,我們失去你的傷痛仍是那麼的深!深得每一次提起了你,心頭就如被刀絞了一下的痛,這痛楚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稍減。

菲,自從你走後,家族中增加了四隻狗了,Bear是你Daddy養來代替你的,牠很乖,也很孤獨,對於牠,我們也很愛惜,只是沒有了像與你心貼著心的感覺了。Grandma為了排遣失去你的傷痛,每星期都都會在家中舉行一次小狗party,這是Luicy和Mocha最喜歡的一個節目,因為每次我都會為牠們準備一些特別好味道的食物。Mocha有很多地方似你,牠頑皮而可愛,精伶而活潑,每次看到牠,就如看到你一樣。Grandma說這是上天賜給另一個小菲菲給她,所以每次的小狗party都令她感到開心,只是,人散狗走之後,又會勾起對你的無限思憶。誰說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方?已經一千多日了,但是對你的思念,失去你的悲傷仍是那麼的深,那麼的痛。

菲,Grandma已不須工作了,我們現在有無數的假期,如果是在以往,我們會去探望你,會一住就住很久,會陪伴你到處逛,可惜的是,我們已不能達成願望了。

菲,昔日我們到Austin探望你,也住了近一個月,當我們離開時,你在Mommy懷中哭著看著我們走的景象仍是那麼的清晰。那一次,我們一邊駕著車子,一邊牽掛著你的苦痛也如昨日發生般。還有,最後一次到三藩市探望你後,你坐在沙發上看著我們離去的憂傷,也一直縈繞在我們的腦際。這辛酸的回憶,將會陪著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

菲,就快四年了,你現在的情形如何?是生活在那快樂的天堂呢?還是投生到別人的家中?真的很想念你,請在今晚報夢Grandpa, Grandma,讓我們重温昔日的歡樂吧。

菲,在另一個世界裏,請保重復保重。
菲菲

20(a)、北菰瑤柱滑雞扣花膠

日本一場大地震引發了海嘯,導致核電廠的核洩漏,這一場災難可能引起海洋生態的大變化,今後的海產,必定會大受影響,能否吃得下肚,也還是未知之數。
大地震的那個時候,我剛在温哥華探訪親戚,逛那裏的海味鋪,發現店中的鮑參翅肚都在搶購之列,特別是吉品鮑魚和刺參,價錢標高了不在話下,貨源也少了,大家都預計這些日本出產的海味日後必定貨稀價貴,所以趁著還可以購買得到,也就添上些少了。反正海味的價格是有升無降的,搶購些放在家中,日後定必升值(也只是一種心理的安慰,不吃這些東西也不見得會死,何必呢!)。 我當然沒有加入搶購的行列,一來是家中還有存貨,二來是現在的美金比加弊低,心中對此仍是未能適應。
海味中的鮑參翅肚,鮑魚因產量遠及不上需求,價錢已被搶高得不合理,三年前我到香港時,十二頭的日本吉品乾鮑已要二萬多元一斤,今年三月份在温哥華所見,同級的鮑魚已賣加幣四千多元一磅,注意,是一磅(折合十二両),不是一斤。即每隻值四百多元加幣,已非普通人可以吃得起了。我那次在温哥華用親戚家十四頭的存貨炆了八隻,四人分兩餐吃,每餐單是鮑魚就值加幣一千多元,可謂豪吃了。至於魚翅,大的金山勾翅在香港也動輒賣數萬元一斤,加上涉及到保護自然生態的大原則,也是不吃為佳,所以家中雖仍有移美時從香港帶來的少量存貨,但也因罪惡感的原因,已不吃多時了。
海味之中,經常吃的還只是參與肚了。近來海參的價錢雖也起了不少,中指大小的日本遼參(刺參)在香港選購時已要七千多元一斤,但如果選購豬婆參,則也只是六七百元一斤,還是能力可以負擔的。至於被稱為花膠的魚肚,更是平貴都有,二頭的鰵魚肚已是絕唱,三頭以上的索價可能要一萬多元一斤,但可以選購一千多元的西非花膠片,每斤十五六片,折合美金也只是二十多元一片,一餐用兩片,加上其他配料,也只是六七十元,普通人家還是可以負擔得起,如果想節省的話,還可以選購三四百元一斤的花膠札,如果處理恰當的話,也一樣滋補可口的。
所謂花膠,是取自大海魚的魚鰾曬乾製成,一般會採用巨大的鱘魚、鰉魚和大黃花魚的魚鰾為原料,由於各種花膠魚肚會隨著不同魚類加工炮製,故魚鰾堅硬程度亦有異,可分成廣肚(以鰵魚肚為主)、花膠與炸肚(用來做湯羹之用)三種。花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膠質等,食療滋陰 、固腎培精,美滑皮膚,令人迅速消除疲勞及對外科手術病人傷口有幫助復原之效。
我平時對花膠的處理,除了與響螺頭、乾鮑片和雞件燉湯外,還喜歡用瑤柱、 花菰和雞件生扣,閒時在家扣一煲花膠,配上一碟清炒菜,加上一煲老火湯,那就是很豐足的一餐了。此煲兼有花膠的軟滑,花菰的香滑,瑤柱的鮮甜,雞的香鮮,無論口感和味感都非常的豐富。
以下是我所煮的北菰瑤柱滑雞扣花膠:
【食材】
1、花膠片兩片
2、日本大天白花菰四至八隻
3、中粒瑤柱四至八粒
4、鮮雞上脾二至四件
5、白菜膽數個
【調味料】
1、薑數片, 葱兩條
2、蒜頭兩瓣
3、鹽、糖
4、玖瑰露酒
5、生粉
【準備工夫】
1、花膠提早兩天用清水浸軟(切記容器必須清洗乾淨,不得沾有少少的油),置鍋中以清水蓋至面,加入薑片和葱,大火煲滾後轉中火,煲二十分鐘後熄火,冚蓋焗至水變暖(約兩小時),倒去腥水,注入清水再用中火煲約三十分鐘,再熄火冚蓋焗過夜。取出瀝軟,切成件備用。
2、花菰、瑤柱也提早一天浸清水,花菰軟透後,去蒂。 瑤柱浸透後,除去圍在周邊的韌膜及側邊的韌蒂。
3、雞上脾去皮去筋去肥油,斬件,用適量的鹽、糖及生粉腌味。
4、蒜頭拍扁剥茸。
【煮食步驟】
1、瓦罉用中火加熱,落油,待油滾落蒜茸爆香,加入花膠件,略炒數下,加入瑤柱和浸瑤柱的水,花菰,落適量的鹽、糖、酒,冚盖,大火煲滾,收至中火繼續煲。
2、 雞件在炸鍋中略炸至表皮金黄,瀝乾油,加入瓦罉中與花膠等同煲,約十五分鐘,待瓦罉中的汁液收至將乾,加入白菜膽,待其吸飽汁液後,熄火即可食用。
浸發好的各種食材
花膠煲

19(b)、翠綠雙耳—- 翟惠洸

踏入兔年,大事不斷,彷彿活在一個荒誕的虛擬世界。福島地震、海嘯、核洩,中東骨牌式革命,以至恐怖大亨拉登被殺,每件事都活像電影情節,卻又千真萬確地發生了。人類無法控制天災,又不斷自尋煩惱,人的行為,真的不可理喻。

小城的日常生活亦變得越來越surreal,連到市場買頓普通的菜,都得步步為營:豬肉恐有瘦肉精,牛肉羊肉可能是用牛膏羊膏變戲法變出來的;河鮮被驗到含激素和超標抗生素,至於蔬菜,則會含過量農藥。最新報導,重慶出產的雞,被發現體內藏有硼酸鹽!

如果Salvador Dali 翻生,他將會如何演繹這一幕又一幕的大小荒誕劇呢?

這世界亂局已定,作為小市民,唯有自求多福,相信十年後榮欽老兄再到溫哥華,肯定不敢開鍋油泡象拔蚌了。據報導,三十年內福島的核洩物便會擴散至整個太平洋。象拔蚌在北美西岸海底生活,十年後恐怕已成為核輻射的「帶菌者」。

這種老外稱之為Geoduck的海產,只有中華與大和民族的烹調法才能把它的精華展示在餐桌,老外是無法征服它的,日本人用象拔蚌做刺身,味道鮮美,肉質脆軟兼並。中式油泡、白灼的做法,口感味感亦俱佳。現聚居北美的中、日、韓人漸多,對它的需求大增,加拿大政府還成立了特別部門發展象拔蚌養殖事業。Geoduck其實與duck毫無關係,這名取自土著稱法的諧音,華人取其形來命名,實在十分傳神。卑斯省盛產象拔蚌,在此地居住了廿多年,卻只泡製過一次(也是二食),皆因我對此物患了phobia症候,一想起它那條又粗又軟且滑潺潺的「象拔」,便不寒而慄,胃口大減。大象的拔光滑堅挺,為這森林老大哥增添威嚴之風,這拔到了海底,卻變得醜陋無比,怪不得它要整天藏身海床沙堆之中,動也不動,只偶爾伸出來飲水獵食。這種海產價錢昂貴,不無道理。若沒有設備先進的蛙人,沒有現代科技,休想享受它。到youtube觀看採捕象拔蚌的情景,便不得不被人類千方百計的覓食精神折服。

近年吃得簡單,對於山珍海味,網鮑魚翅之類提不起勁,更遑論下廚泡製了。璀璨過後,返璞歸真,連口舌亦追求平淡。然而生活總得有點色彩,於平淡中散發幽香,簡單的菜也要變出花樣來。最近無意之間做了個蠻好吃的素菜,那就是雲耳黃耳炒西芹,美其名為「翠綠雙耳」。

雲耳和西芹乃平常菜料,而黃耳這東西,竟然到了今天才有機會見識,可謂孤陋寡聞。事情源於兩個星期前為買雪耳到一老店,表明不要爽的那種,女店員提議我買黃耳,說煲起湯來比雪耳更焾。姑且聽之。她竟不容分辯,實行硬銷,給我秤了一大包,繼而連珠發炮對我進行「黃耳教育」,說它膠質特別豐富,比雪耳更有益云云。這類中年女人最不好對付,只好默然當阿Q,心想時勢不好,搵食艱難,而且優雅的音樂工作者又怎能當眾失斯文呢?誰知黃耳價錢比雪耳貴幾倍。

買回來的黃耳大小不一。最大的只及大種雪耳的一半,小的看上去有點像乾菊。取了大小黃耳共十顆,按女店員指示用水浸過夜,清晨起來急不及待跑去察看,發現它漲大程度不及雪耳,而且只有幾顆較大的才會發成微型海葵來,其餘的則似縮了水的豬腦,殊不及雪耳美麗。更令我氣結的,就是黃耳的木屑特別多。唉,為了保持體面,結果自討苦吃,自食其果,唯有帶上老花鏡,沉著氣,前後花了大半小時小心奕奕地把木屑清除,但藏在耳身細小的實在挑也挑不完,只好由它了吧。邊挑邊在心中聲討那女店員,腦海浮現不曾出現過的唇槍舌戰畫面,實行阿Q式大報復。

當清理完畢,我又不斷換水,盡量沖掉剩餘的細碎木屑。突然間,淡淡幽香撲鼻而來,這驚喜的一刻,頓時心曠神怡,怒氣全消。黃耳的價值終於浮現。

我還發現,黃耳比雪耳更易變軟,故不能太早放湯。那女店員說黃耳的膠質特強,沒錯,但她教導我要與他材料同煲三小時,幸虧我從事教育工作,習慣了對學生步步跟進,得以及時發現,否則便要捱鼻涕湯了。

過了幾天,乘勝追擊,再發黃耳,這次熟練得多了。一時心血來潮,把洗淨的黃耳稍出水,與發好的雲耳同炒西芹,結果效果甚佳,無論質感、味感、美感,都配搭得天衣無縫,這便是「翠綠雙耳」的出籠故事了。其實那些微細的木屑對口感味感並無影響,只要去掉底部硬的腐木便可,第一天的工夫是白做了,氣,也白發了。

如果Salvador Dali翻生,也許會為我編繪一部幽默惹笑的「黃耳」卡通來呢。

材料
1. 黃耳、雲耳各數隻
2. 西芹莖四棵

準備工夫
1. 黃耳浸過夜,換水沖洗多次,挑清木屑,再沖洗乾淨,稍出水澇乾備用
2. 雲耳浸一小時,換水沖洗多次,把硬的耳邊去掉,澇乾後再用白鑊炒片刻。之後下適量麻油、醬油、料酒拌混
3. 西芹撕去硬衣,切段

煮的方法
1. 起鑊下油鹽中火兜炒西芹片刻
2. 起鑊下油爆薑片中火兜炒黃耳,酹量下醬油、糖
3. 洗淨鑊,起鑊下油爆薑片蒜粒兜炒雲耳片刻,下西芹、黃耳再炒片刻,最後放一茶匙蠔油兜炒數下即成
翠綠雙耳

15、一雞數吃

雖知道素食對健康最有益,可是長期吃素還是令人感到單調的,我雖也想方設法弄上數道色香味兼備的素菜,但一來需要事先做很多準備的工作,例如浸發各種菰類(冬菰、雲耳、雪耳、竹笙、黃耳),同時其他的配菜也要花不少的時間去切花,做上來真的頗花工夫,做兩三樣的素菜,可要花整天的時間去預備,所以,素菜還是不能經常煮。除非像洋人,買些已洗好的雜菜做沙律吃,但這種吃法更加單調,除了滿足一種吃得健康的心理之外,也只是填填肚子而已,這已失去了享受吃的原意了。

所以,家中的食用還是以雞和牛肉做的菜肴為主。吃雞在美國是最便宜的,但這裏的雞肉淡而霉,不懂烹調,也難以下咽。當然,只要方法對辦,也就可以弄出一道道美味的雞食。不過,家中只得二人,弄隻雞可要連吃數餐,不撐死也得悶死。於是,在這方面還是要花些心機的。其實,只要花些心機,一隻雞還可以同時做出不同的吃法的,既省時又好味,這是很不錯的一種嘗試的。

我這次的一雞數吃的靈感是來自八寶鴨的做法,這八寶鴨是一道很花工夫的工夫菜,要先把鴨起骨,在鴨腔塞上蓮子、栗子、冬菰、木耳、紅棗、薏米等物,在大油鑊中把鴨炸得外皮金黃,再放入煲中用特製鹵水燜煮至酥爛。

我說是靈感來自八寶鴨,可不是像它那般的精工細煮,我做的還是我自己創製的南乳弔燒雞的方法,只是在雞腔中填塞了毛豆仁和芋頭粒,放在焗爐中焗好後,雞腔中的毛豆仁和芋頭粒另碟上,雞背、雞翼、雞脾斬件上碟,雞胸則去皮撕肉,其中一部分配上特製的怪味醬(用芝蔴醬、浙醋、生抽、白糖調較)作手撕雞上碟,另一部分則與海蜇皮作涼菜上碟,還有一部分則做成雞沙律三文治。這樣一雞數吃,加一碟青菜和一道湯,可供四至六人作豐富的一餐,如果像我們只得二人吃的話,大概可以作三天的餸菜了。由於口味各異,所以即使吃上三天,也不覺得悶。

以下是我的做法:
【食材】
1、鮮雞一隻,約四磅重。
2、檳榔芋頭一小半,約半磅重。
3、毛豆仁五分一杯。
【調味料】
1、南乳四磚
2、椒鹽
3、鹽、糖
4、薑片及葱
【準備工夫】
1、鮮雞洗淨,用紙巾抹乾雞身及雞腔。
2、椒鹽、鹽各一湯匙,糖兩湯匙,均勻灑在雞身及雞腔。
3、南乳用湯匙壓成醬狀,均勻塗在雞身及雞腔。用手為雞身按摩,使雞身的肌肉全部鬆弛,調味料也因此更深入雞身。腌好的雞隻候約一小時才入焗爐焗,味道會較佳。
4、芋頭去皮,放在滾鍋中隔水蒸至半熟。(約七分鐘)不要把它蒸至全熟,否則的話,芋頭在焗後會變成一團芋茸。)
5、取出蒸至半熟的芋頭切成粒狀。
6、雞腔先塞入薑片和葱,毛豆仁和芋頭粒拌勻,加入少許的食鹽,塞入雞腔中。
【煮食步驟】
1、焗爐校至華氏四百五十度,預熱數分鐘。
2、雞隻入爐,雞胸向上,焗二十四分鐘。
3、轉雞背向上,再焗二十分鐘即可熄火。
4、取出雞,稍涼,將雞腔中的填塞物取出,放於拌著青菜的碟中,雞背、雞翼、雞脾斬件上碟,雞胸去皮撕肉,一小部分與海蜇拌勻成涼菜。其他的雞胸肉可按自己的喜好做成其他的菜式。
芋頭毛豆仁
南乳弔燒雞
雞絲拼海蜇

19(a)、象拔蚌二吃

翟惠洸的XO醬,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

印象中最佳的XO醬是在淺水灣酒店的「起鳯台」吃到的,那應是一九九二至九三年的事了,那時在假日,我們一家三口總會驅車至淺水灣酒店的「起鳯台」飲茶,一來是那裏的出品全是超水準之作,價錢雖貴,但物有所值;二來是光顧「起鳯台」,有三個小時的免費泊車,飲完茶後可以順道在淺水灣海灘蹓躂,渡過一個悠閒的假日。我們有時也會在那裏買些東西,現在客廳中的那一套酒紅色的意大利真皮大沙發,書房中的皮安樂椅,還有兩個卧室的雙扶手大黑皮沙發,就是在那裏的「設計2000」買的,因為這些沙發的體積太大,在香港的房子不能放得下,我們還將這些沙發寄在倉中達一年之久,至九四年裝箱時才直接送到貨櫃碼頭,結果證明這是很英明的決定,來這裏後才知道,要買一套好的歐洲皮沙發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好了,還是返回「起鳯台」的XO醬,他們用的材料都是最上等的,瑤柱絲又多又香鮮,金華火腿粒和蝦米的配搭也恰到好處,挾一箸入口,香、麻、辣、鮮、甜,五味雜陳,我與兒子二人往往將之空口吃個乾淨(太太是回教徒,醬中有金華火腿,所以不能吃,少了一個競爭對手,真好!),這是每枱一碟的贈品,如果再要一碟,索價七十元,雖說是物有所值,但也不敢放肆要多一碟。

當時,香港還有很多酒樓做XO醬,如「馥宛」、「東海」等,但都沒有「起鳯台」做得精采。後來,李錦記、淘大,都有一小樽的XO醬出售,但質素更差得遠了,我也曾買了一小樽,因為曾經滄海,所以這小樽的XO醬就更難引起一嘗的興趣了。難怪我以前每一次返香港,都必定專誠到「起鳯台」一温舊夢,可惜的是,九七年的一場亞洲金融風暴,這一間以高消費高出品的食肆終於在風後的兩年後倒閉了,以後,這XO醬也只能在夢中尋了。

來了北美後,也曾嘗試自已做XO醬,但做了幾次後就沒有再做了,這是因為煮時烟霧瀰漫,總得花一番功夫清理,同時,無論怎樣做,總不能做出「起鳯台」的水準,所以也就興趣不大了。

我們這裏的中餐館雖多,但大多粗枝大葉,有辣椒醬奉客已是不錯的了,至於XO醬,可能連那些餐館老闆都未嘗過,更遑論做來奉客呢。數年前在温哥華的「新瑞華」飲茶,因親戚和那裏的老闆相熟,所以也奉來了XO醬,雖不能與「起鳯台」的相比,但總算還是不錯的。可惜的是,今年到温哥華,再到那裏飲茶,才發覺不但點心的水準倒退了,連XO醬也不像樣子了。所以,要吃這XO醬,就得在今年開春可以打開家中的門窗時,買齊材料做做了。

在温哥華住了半個月,因為去得太多次了,要看的東西也大多都看過了,所以就只集中在吃方面,每天都在外吃,但也吃不消,所以多數會有一餐在親戚家自已煮,反正那裏的食材應有盡有,煮食並不是件難事。因大姐喜吃象拔蚌(Panopea abrupta),而這裏的象拔蚌還不算太昂貴,所以前後買了兩次象拔蚌,每次都是象拔蚌兩吃:象拔切片炒銀芽韮黄,象拔身滾豆腐金菇湯。象拔蚌最簡單的食制其實是做刺身,不需要甚麼功夫,至於炒(油泡),就要掌握好火候,否則的話,炒過火就很難吃了,將這麼昂貴的食材白白糟塌,那就是罪過。說起油泡,酒樓的做法就是將食材在大鍋滾油中一泡即起,瀝乾油再回鑊與配料一會即可。但在家裏煮時,因家中不能長期用一鍋油,加上也不健康,所以油泡就變成了快炒,鑊中油滾後,將食材入鑊兜炒二三下(真的是二三下)即可。
象拔蚌

以下是我的做法:
菲黄銀芽象拔蚌片

【食材】
1、象拔蚌一隻,約二磅半至三磅。
2、韮黄一小束,約二至三安士(韮黄輕身,二三安士已足够)。
3、綠豆芽一磅。

【調味料】
1、薑、葱、蒜各小許。
2、料酒、蔴油
3、鹽、糖、白胡椒粉
4、生粉

【準備工夫】
1、切開象拔蚌的外殼,將象拔身切下,象拔用鋼刷刷去外皮,洗淨,斜切成薄片。 (此工作可托賣魚的人代做,在温哥華就有這種方便,賣魚的商人可以免費代切,如在我們這裏,就要自已動手了。)
2、綠豆芽逐條摘去頭尾,只取中間一段。(最懷念香港,付多少少錢就可以買到銀芽)
3、韮黄摘去尾部,洗淨,切成二吋長的段狀。
4、薑、蒜切成薑茸、蒜茸,葱切葱段。
5、象拔蚌薄片洗淨瀝乾,加入料酒、蔴油、鹽、糖、白胡椒粉、薑茸、蒜茸及一茶匙生粉腌味。

【煮的步驟】
1、鑊中油滾時,落銀芽,兜炒至半熟(約二十秒左右,見銀芽的中部由白色變半透明),加入韮黄,落適量的鹽糖,再兜炒約二十秒,即取出,置碟底。 (銀芽不能炒太熟,否則會大量出水,韮黄只需半熟即可釋出香味而保持爽口。)
2、原鑊再落油,油滾,倒入腌好的象拔蚌片,大火兜炒數下,待象拔蚌片開始捲起時即離火,放入葱段,將象拔蚌片鋪在韮黄銀芽上面,並將鑊中的汁液淋在上面即可食用。
(此菜象拔蚌片鮮美爽脆,韮黄清香,銀芽清爽,是很好的配搭。 )
韮黄銀芽炒象拔蚌片

象拔蚌身豆腐金菇湯

【食材】
1、象拔蚌身一隻
2、嫩豆腐半包
3、金菇一包(半磅裝)

【調味料】
1、薑數片
2、鹽、糖
3、白胡椒粉

【準備工夫】
1、象拔身洗淨切件或切片
2、金菇切去尾部,洗淨,用手掰開一小撮一小撮。
3、嫩豆腐切成小粒狀。

【煮食步驟】
1、放約八碗水入鍋,大火煲滾。
2、落少量食油於鑊,油滾,放薑片爆香,將洗淨的象拔蚌身放入兜炒,待水滾後放入鍋中,同時將嫩豆腐放入同煲。
3、湯料入鍋,大火滾後轉小火,煲約半小時。
4、臨食飯前,轉大火,放入洗淨的金菇,一滾即熄火,落鹽、糖及白胡椒粉調味,湯渣撈出置碟中,淋少量熟油,再淋下豉油,湯渣也變成了一道可口的菜。

象拔蚌湯渣

18(b)瑤柱XO醬___翟惠洸

「……小時候,瑤柱就是我的零食,生晒的乾瑤柱拿入口中嚼,濃濃的鮮甜味使人著迷,我往往一邊看書,一邊吃,一口氣可以吃十多粒。」

上文摘自吳榮欽大作《瑤柱二食》。看得我目瞪口呆。去電詢問,答曰:「是的,江瑤柱是我童年的糖果。」

無言以對。福建鄉間那年代生活不是頗為貧困的嗎?鹵麵男孩常對我憶述年幼時在福建農村用豆鼓淘飯的日子,而天之驕子吳榮欽蒙四舅公福蔭,卻可以把瑤柱當糖果吃,怪不得會燒以大粒瑤柱為主角的菜。我自幼受庭訓,瑤柱乃名貴海味,只宜發幾粒用來煲湯燜菜,到現在仍脫離不了這知慳識儉的習慣。瑤柱無疑味濃鮮甜,但乾粒質硬,除非牙力特強,否則如何咬下去呢?也許那時鄉間沒有瑞士糖和大白兔糖,欽公才以瑤柱代糖吧。

我倒覺得江瑤柱像個大情人,愛到處留情,用來燜菜最適合,那些雞鴨掌翼海參等物受到愛情滋潤,入口更香濃,而瑤柱吸盡肉鮮薑蒜等味,亦變得更甘美。此外,我亦愛把發透的瑤柱拆絲,與冬菇絲和蝦米碎各自爆香後爆炒醃過鹽的芥菜仔絲,令各種材料融混一體,不分彼此,香濃惹味,成為絕妙的家常小菜。整粒瑤柱的菜式很養眼,但瑤柱的優點難以盡情發揮,且不乎合小女人節儉的原則。不過做菜風格人人不同,很難說誰勝誰負,總之各有擁躉便叫雙贏。

上百度網址搜查,原來江瑤柱屬蚌類,稱牛耳螺。一般的蚌類都要不斷游動以攝食小魚小蝦或微生物,而江瑶柱則又懶又「古惑」,它愛把殼的尖端向下插入淤泥中,僅露出2-3厘米,張口向上,守定在老窩攝食。而捕撈江瑤柱屬深海作業,需有潛水技能和借助潛水工具,還需身強力壯,捕撈難度頗大故出產率低。中國自開放改革後,隨著經濟日上,需求日大,據報導在盛產瑤柱的浙江省草潭海面,自八十年代以來,潛捕以外來農民工為主,最高峰時達6000多人,潛捕船300多艘,但產品仍然遠遠供不應求。由於大量捕撈,產量减少,近年興起人工養殖江瑤柱行業。漁民先將捕捉的幼苗插入到已經捕撈了成品江瑶柱的淤泥中,以填補捕撈速度大於生長速度的空間。接着在淺海灘也試養成功,據說是一個林姓的老漁民首先在海邊圈了幾畝地,把捕捉來的幼苗插入淤泥中,仿其自然生活環境,不需投料和人工照料,一年時間即可收成,畝產在2噸以上,收人不菲。現在草潭人迅速掀起了人工養殖江瑶柱的熱潮,面積近4萬畝………..。

想不到小小的江瑤柱粒,竟為全國人民致富做出了卓越貢獻。睡獅一旦甦醒,還有什麼東西不被吃光呢?現在不是提倡回歸傳統文化嗎?儒家主中庸,能否實行吃的中庸之道呢?我想,如果把榮欽牌菜式「玉環瑤柱甫」以及「雙菇燴瑤柱」裏面的十六顆江瑤柱去製成醬料,用它來炒小菜和拌麵,已足二人享用數月,既可養口,又不至濫吃,何樂而不為啊。

知道有李錦記XO醬這種貴價醬料,源於廿年前的一次回港省親。某天往訪如今已作古的五伯婆。五伯婆是我外祖父長兄的五姨太,本來我應稱她為五表伯婆,但太繁瑣了,故簡稱為五伯婆。這位老太太對後輩非常有心,家中常儲備各種乾果小吃,每次見到她,絕不會空手而回,有時獲贈一袋蝦片,有時鹹脆花生,總之花款多多。這次五伯婆拿出一瓶小小的醬料,隆而重之地對我說,「惠洸,這小瓶XO醬已要售三十元了」。五伯婆靠獨生女兒供養,作為五姨太,肥肉輪不到她,在二十年前,三十元一小瓶醬料對她來說絕不便宜。而我當時移居溫哥華沒多少年,每天除教琴燒飯做家務外,便是全力協助兩名孩子適應新環境,建立新生活,哪有時間閒逛超市?什麼XO醬,更是聞所未聞。事實上XO醬是新產品,還未在太平洋彼岸大行其道。我小心奕奕地攜同那小瓶XO醬在空中飛行了十二小時,回到家中一試,立即興奮莫名。這帶辣味的XO醬啊,真像為我而設的,又香又辣,一下子便嘗到了濃濃的瑤柱味,唔,用來伴白幼麵放點蔥花同吃絕妙。如果不節制,我也有可能像欽公吃瑤柱顆粒般,邊看書,邊一羹羹地把它吃光的。再三品嘗下,我吃出醬料內還有蝦米的味道,心想這有多難,自己動手,便不用買貴貨了。

亂打亂撞下,如是這般出產了第一瓶翟氏XO醬,之後又做過許多次,亦曾把它當小禮物送人。後來回港居留,還做過幾瓶寄給當時在蒙特里爾的女兒和在紐約的兒子,不用說,郵費肯定比成本貴得多。

自我製作的XO醬,味道與李錦記、鴻星酒樓或別的什麼出品當然不盡相同,但亦毫不遜色。我不喜放火腿粒,只以瑤柱、蝦米、蒜粒、小紅椒、蝦子為材料。蒜粒要剁爛,蝦米必需剁得細碎,瑤柱發水後先擰乾再用機打或用手撕成細絲。如要做川式XO醬,可先用小火爆香花椒,製成花椒油,再繼續其他的工序,並可放適量乾紅椒。

XO 醬盡顯瑤柱大眾情人的本色,是種百搭的醬料,故甚受歡迎。它的做法簡單,但因要大開油鑊,濃味四溢,事後得花氣力去清潔廚房,幸好那不是我管轄的範圍了。

粵式瑤柱XO醬
材料
江瑤柱粒,蝦米,蒜粒,蝦子,小紅椒。

江瑤柱不用買上上品,但絕不能買只宜用來煲湯那種小小粒的下貨。我會買散開的中價貨。蝦米則要買乾身貨,不要貪大粒。瑤柱與蝦米的比例約2:1。蒜粒斟量。蝦子少許已足夠。小紅椒數量視各人嗜辣程度而定。如製作四川風味XO醬要備花椒粒及乾紅椒。

準備工夫
1. 蒜粒剁蓉,絕不要怕麻煩而改用蒜蓉醬。
2. 小紅椒剁蓉。
3. 蝦米浸軟後,一定要剁得細碎,不然影響口感與美感。
4. 江瑤柱最好發過夜,瑤柱水留作別用。把浸軟的瑤柱用布擰乾水,然後撕成絲。如大量製作,可用food processor打成絲,但我不喜歡機器,邊聽音樂邊手撕,也是一種享受。
5. 蝦子以白鑊小火烘香。
已浸發的瑤柱

煮的方法
1. 下油分別爆香瑤柱和蝦米,爆的時候用透孔油罩蓋鑊,以避免這兩種材料在鑊中四處飛濺。爆香後撈起備用。蝦米是吸油機,故要放膽用油。
2. 原鑊再下油,油滾後把火調校至中度,待油溫稍降,放蒜蓉椒蓉下鑊爆香,但要避免蒜蓉燒焦。(若爆完蝦米有鑊焦,則一定要洗鑊再爆蒜蓉)。
3.把爆香的蝦米、瑤柱,以及用白鑊烘香的蝦子同放下鑊,以鹽、糖、少量雞粉調味即成。

四川風味XO醬
與粵式XO醬製作大同小異。分別爆香瑤柱和蝦米。把鑊洗淨,抹乾,先以小火爆香花椒,製成花椒油。撈起花椒渣,再繼續上述「煮的方法」的工序2及3。可加乾紅椒同爆。本文圖中所示的就是四川風味XO醬,因我與鹵面男孩皆嗜辣,故常製作此獨家出品醬料。

XO醬爆炒蝦仁

去頭、殼、腸老虎中蝦八至十二隻,洗淨吸乾水份,以麻油、古月粉、酒醃片刻。燒熱鑊,下油,下蒜片、薑、乾蔥頭爆香,再下一湯匙自製XO醬,兜炒至蝦變粉紅,上碟伴菜即成。

XO醬乃萬能醬料,用來爆炒帶子、甜豆、豆腐等,效果俱佳。

14、蘑菇芝士牛肉餅

農曆新年在北美是冷清清的,不過,這裏的中國人還是會擠出些時間聚一聚,三五良朋,在其中的一人的家中,各自準備些過節的食物,把酒言歡,談兒女的教育、談家鄉習俗、談眼前事、上天下地無所不談,這是很難得的一種聚會。

藉此機會,介紹一種易做好味的牛肉餅﹣﹣蘑菇芝士牛肉餅,佐膳送酒皆宜,男女老幼均愛,是新年聚會中的一道不錯的食品。

這道菜會聚了牛肉的鮮,蘑菇的鮮,芝士的香,是一種食味複雜的菜式。

現介紹它的做法:
【食材】
1、免治牛肉(grind beef)一磅,最好選(grind chuck),因為肉中有肥油,特別香鮮。
2、新鮮蘑菇四安士。
3、磨碎芝士粉二湯匙。
4、白菜膽三至四棵。
【調味料】
鹽、糖、白胡椒粉
【準備工夫】
1、蘑菇切踤粒
2、蘑菇粒、芝士粉與牛肉糜混勻,加入適量的鹽、糖及白胡菽粉,用筷子順時針方向不斷攪至牛肉和蘑菇混和成膠狀。
3、白菜膽洗淨對邊切,在滾水中拖熟,撈出加些少蠔油,置碟邊作件碟之用。
【煮食步驟】
平底鑊燒熱,加油,油滾(冒煙)即轉中火,用湯匙𢳂牛肉成圓球,逐一放入鑊中,壓成扁平,煎約五分鐘,轉另一邊繼續煎約三分鐘,用湯匙背輕壓牛肉餅,感覺略硬而有彈性即可上碟。
(注:煎牛肉餅最忌太熟,最好兩邊略焦而中間剛八成熟,咬下去肉汁四噴才算及格。

蘑菇芝士牛肉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