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由《豫北敘事曲》演奏錄音想起

最近終於下決心將昔日的演出錄音帶轉為數碼。幾經搬遷,家中的演出錄音帶遺失了不少,幸好一九七一年在香港大學陸祐堂的那一場演出仍存,錄音帶接駁錄音機唱頭的海綿掉了,經修理後仍勉強可播放,雖則效果很差,但仍可留下當年的一些回憶,這已彌足珍貴的了。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八日,暴雨成災,官塘秀茂坪的雞寮發生了山泥傾瀉,在那裏的數百戶臨時房屋全被山泥沖潰,人命損失巨大,災民無家可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當時我仍是學生,與一群關心社會民生的同學組成了海暉文化學社,我們在災難發生的翌日就組織同學到災區訪問,親身目睹災民的種種苦難,感受到悻存者對死去親人的痛楚,對無家可歸、身無長物的惶恐。同學們深為感動,覺得必須為災民做些事,喚起社會各階層的關注。這種使命感促使我們為災民搞一次賬災義演的決定。我們分工合作,終於在港大陸祐堂舉行了這一次的義演。

當時,我是節目的總負責,組織整個晚會的演出節目之外,也總得披甲上陣,演出了二胡獨奏。一向與我合作的翟惠洸在這場演出中要為我的好友宋立揚的小提琴獨奏伴奏,我不想她再分身為我伴奏,同時,也想藉此請多些音樂圈的人士參與此事,所以就請鋼琴好手唐燕玉為我的獨奏伴奏。這場演出,我選奏了《豫北敘事曲》和《賽馬》兩首樂曲。

但是我們都很忙,根本抽不出時間仔細「夾」過,直至演出當天的綵排前,才提早半個小時一起合了一次,我在漸快、漸慢和強弱的地方向她提示了一下,也就算是完成了排練。

當晚,我是舞台總監,一直在緊張地指揮各節目的出演,根本就沒有時間靜下醖釀情緒,幸好唐燕玉的琴藝高超,經驗豐富,演出還算是配合得很好。其後,我們又在七二年再演奏這兩首樂曲,那時我們抽出了兩次時間排練,效果比這一次好了很多,可惜找不到錄音,七一年效果欠佳的錄音就成了我演奏這首曲子的唯一紀念了。我將這次的錄音轉為數碼,並配上了相關的相片,傳給了在温哥華的唐燕玉,對一位要求嚴格的鋼琴家,聽到這一次並不成熟的演出,心中總會有點遺憾的。也罷,人生就是由各種的遺憾組成的,就讓這遺憾在我們的人生中添上一抹色彩吧。

https://youtu.be/KVuDYl4TngE

《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秦腔主題隨想曲》,當年被稱為最難的三首二胡獨奏曲,我憑一股牛勁,把三首都在香港演奏了,印象中,除《豫北敘事曲》外,另外的兩首我還是唯一的一個在香港演奏的人,這紀錄一直保持到一九九六年我離開香港為止。其後有沒有人演奏過,則不得而知了。

這三首樂曲除了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內容豐富的感情表達。音樂演奏,技巧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對樂曲的理解,再運用所掌握的技巧去表達樂曲中的感情,描繪一幅幅不同的畫面,從而將感染力傳達到聽眾的耳中、心中。

在這方面,我受張英榮的啟發良多。他是揚琴演奏家,又是民族音樂配器專家,更是指揮家,也是我的民族配器和指揮的老師之一。記得有一次他和我合作《賽馬》,我當時的技術堪可勝任,只是還不懂怎樣去理解和表達樂曲。張生耐心地幫我分析樂曲,要我有想象力,還帶我到跑馬地的外圍觀賽馬,再分析每一段樂句可想象的畫面,哪個樂句寫馬匹的奔騰,哪個樂段寫蒙古舞姿,華彩樂段寫蒼茫的蒙古草原,要如何將全無拍子的樂句憑想象奏出蒼茫廣闊的畫面。這活潑生動的講解,為我開啟了音樂演奏的大門。後來,在不斷的實踐中,我認識到個人修養的重要,因為詩詞歌賦,書法國畫,此中的內涵和知識,都足以使你的音樂演奏更富內蘊,而常人所謂的音樂感,很大程度源於演奏者的文化素養。我後來學作曲、學指揮,能够有小小的成績,也全是對音樂的這點體會。

《豫北敘事曲》是作曲家劉文金六十年代的作品。全曲分四個部分,寫河南北部的農村從悲慘的逃荒生活到生活幸福的一段歷史演變。我對這首樂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分析,確定了演奏的內容。

第一段,在鋼琴敘事的憶念,帶着幽幽的哀愁中,二胡奏出了一段抒情的樂段,淡淡的琴音,委宛的音調,以一個敘述故事的第三者,正在為聽眾述說那一段悲慘的歷史:在官僚和富豪的勾結下,人民慘受剝削,加上旱年,人民無以為生,於是,衣不蔽體的人民聯群逃荒。他們無以為食,以草根和樹皮充饑,面對無望的前途茫然無措。

鋼琴的一段抗爭樂句帶出了第二部分的快板。一般而言 音樂中的快板表現了輕快歡樂的情緒,但《豫北》中的快板,則是一段抗爭的主題。樂曲由號召抗爭,響應號召開始,接着描繪了武力抗爭。在這段演奏中,我腦中的影象是傳統戲曲兩軍對壘,將軍揮槍,士卒在舞台上翻騰奔跑的形象。所以,為了表現這種形象,我在演奏時故意將部分樂句的速度加快了些少,以表現那種緊張的氣氛。而句與句之間,也着意它們的強弱對比,以及走把時的滑音控制,以表現打鬥中此起彼跌的形象。當然,在長音演奏時還參照了戲曲緊拉慢唱,以及「板的」如雨落的效果。

第三部分是華彩樂段(cadenza)。一般而言,樂器獨奏的華彩部分最考功夫,除了要顯示這種樂器的獨特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華彩樂段多是沒有固定拍子的散板,演奏者除了要熟練地駕馭技巧之外,更要通過自己對樂段的理解,演繹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在這一節的華彩樂段,我想象這是在人民抗爭勝利後對豪強和官僚的控訴和對勝利的歡欣,由緩慢的長音進而到快速激昂的上行音階,表現了激憤的情緒,幾句類似的曲式一層層地加強了控訴的力度。在鋼琴加入後的一段自由抒展的樂句帶來了由慢到快的上下行音階,表現了感情的激動。最後結束在抒情甜美的緩慢樂句中,表現了對勝利的長久欣慰。

第四部分是第一部分主題旋律的重複,但表述的情懷卻完全不同。第一部分表達的是對現實的無望悲哀,第四部分則是在勝利後對現實的欣喜和對未來的嚮往。同一樣的旋律,卻要表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感,這真的是很難的一種表達手法。其實,在中國文學中,同一場景表現完全相反的兩種感情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崔護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那麼,旋律就是相同的場景,演奏的處理就是不同的感情了。我在這一段的處理是:音色比對第一部分較為明亮了些,顯出一種樂觀的情緒;強調每一個切分音,加強滑音和裝飾音的力度,顯出歡樂的情緒;每一句尾的長音盡量奏到收尾,以顯出對未來的期盼。這樣的處理,就使前後兩段同樣的旋律出現了不同的情緒。第一部分的結束句漸慢漸弱的泛音表示了此愁綿綿無䀆期,第四部分的結束句則以飽滿的顫弓表示對未來充滿了樂觀的期盼,這也是兩種情緒的強烈對比。

《豫北敘事曲》是我頗為喜歡演奏的樂曲,因為它表達的情緒較為複雜,對句法的處理,呼吸的控制,弓弦的控制,都要花一番的心思。為我伴奏這首樂曲的鋼琴手頗多,其中有我中學時期的拍擋謝雯琦,我們曾一同對這首樂曲作過仔細的分析,她以細膩的指法,精準的情緒表達見稱,使我們合作的這首樂曲有着很佳的演繹。唐燕玉先後兩次為我伴奏這首樂曲,第一次可以說是急就章,完全是考驗鋼琴手的視奏能力,第二次大家都抽出了些少時間合奏過,其中細膩的地方都能做到很佳的處理,她和我在演奏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我是外露型,熱情澎湃,她則是內向型,嚴謹而內斂,二人的合作可以互補不足,演繹的結果又是另一種的情致。翟惠洸也和我在七三年的學聯第一屆中國周開幕音樂會中演出這首樂曲,我倆的演奏風格相近,相互間的默契使演奏擦出火花,效果也很不錯。可惜的是,這三人與我合作的錄音都沒有留下(七一年與唐燕玉的演出錄音只能當作是一次練習),不然的話,三種不同風格的演奏相互比較,該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

對一般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你在演奏這首樂曲時有這樣多的內容,有這麼多的畫面,那麼,聆聽的人是否也會領略同樣的內容,同樣的畫面嗎?答案是一定不會。因為音樂,特別是沒有歌詞的音樂,是最抽象的一種藝術,作曲家要表達什麼,演奏家在演繹時所想傳達的具體內容(時髦的講法就是二度創作),都未必能巨細無遺地傳達出來。但是,他所想表達的感情是悲是喜,情緒是緊張是鬆弛,一定會傳遞出來,聽者接受了這些感情,會從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或文化素養而想象出各自不同的畫面,接受各自不同的感受,這就是音樂藝術的吸引力。演奏者想象的各種情緒、各種畫面,只是為了幫助他在演奏時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對樂曲所理解的情意而已。

當然,我所理解的、所想表達的畫面,也不會告知為我伴奏的拍擋。為什麼?因為音樂既然是最抽象的藝術,每個人的理解和想象各有不同,明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無疑限制了對方的想象和表達空間。所以,獨奏者只會通過自己的演奏將情意傳達給拍擋,激發對方作出相應的情感呼應。當然,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獨奏者會在一些細節方面強調,通過強弱、快慢的處理更精準地將自已想象中的畫面刻畫了出來。所以說,要達到合拍、默契,彼此的技藝相近非常的重要,因為,只有水準相近,才能在音樂中心領神會而作出相應的反應,這也是彼此合作能擦出火花的其中一個條件。

同樣的道理,指揮對樂曲的分析與處理必有一番深幑的安排,樂曲的一幅幅畫面必然深深地印在指揮的腦中,但他一定不會將這些內容告訴樂隊的成員。他只是通過樂句的處理,每一段的起伏呼應,甚至是某一個聲部的力度,去營造自己心目中的圖畫。樂隊的成員,只在合奏的效果中去體味指揮的情緒。所以,同一個樂隊演奏同一首樂曲,在不同的指揮棒下都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就是音樂藝術的奇妙之處。

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人在潛移默化下受音樂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人格,這種說法確是有根據的。

3、新中國的歌劇(1)

中國的傳統戲曲,其實也就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歌劇,只是表演的內容多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加上曲調固定,不是西皮,就是二黃散板,雖是各家派的唱腔有所不同,卻也走不出這些傳統的旋律。那些耳熟能詳的旋律,加上那些固定的做手,關目,已在廣大的觀眾心中定了型,如果將之拿來表現現代意義的內容,似乎有些不倫不類的感覺。所以,文革時期的京劇紅燈記(1),沙家濱(2),智取烕虎山,無論怎樣推廣,文革過後,也就不為人所好了。
中共為了宣傳,用民間的音樂素材反映新生活的歌劇,在解放之前就開始出現,這些題材,大部份採用了東北的秧歌,這是中共以延安為根據地,所宣傳的對象也是北方農村的人民之故。這些歌劇,大都是頗為粗糙的小品,其中只有趙樹理作詞,以馬可為主作曲的《小二黑結婚》,無論在內容編排、歌詞創作、歌曲旋律和音樂的編排上,都有較可觀的成績.可稱得上是中共早期的歌劇代表。這是寫一九四二年山西某村的民兵隊長小二黑和同村的姑娘小芹相愛,反對父母的婚姻包辦的故事,在當時來說,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間,這部歌唱自由戀愛的歌劇被指為「毒草」,作詞作曲者受到了殘酷的批判。
第一次接觸《小二黑結婚》是在讀中二的時候,那時在亦師亦友的蕭聲老師家中聽到唱片,被郭蘭英唱的小芹一角所迷,沉醉在那首《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
天》的優美歌聲中,當時心中就有一種衝動: 要找機會表演這首歌。可惜的是,唱者難找,加上手頭上也沒有歌譜。但我有種傻勁,竟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聽著唱片記譜,並即時寫了樂隊的伴奏譜。譜雖寫了,但卻無人可擔演唱的重任。
這個心願,直到三年後才得以完遂。那是在香港左派的全港各界國慶文藝滙演,東初請了電影界的女高音顧錦華獨唱,其中就有這首歌,基本上用了我寫的樂隊伴奏譜,由東初擔任指揮,其中的板胡領奏就由我擔綱。
這是一次美好的回憶,可惜當時沒有錄音,如今想重温當日的盛況也不成了。手頭上雖也有郭蘭英的唱片,可惜的那是33轉的黑膠碟,保養的不好,播時炒豆的聲音比歌聲還要大,無計可施,只有求諸網絡,在土豆網找到彭麗媛、張燕唱的版本,可惜的是,二人的歌聲雖然甜美,但卻唱不出郭蘭英那種略帶泥土味的歌聲,而主角小芹那嬌美中帶著純樸,激情中帶有憂鬱的個性,也就無所表現了。在這裏,不禁要嘆一聲:藝術表演,技術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如何注入適當的感情。
《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是歌劇第一幕的開場,小芹唱的一首歌曲,將小芹那種對愛情的嚮往,對英雄的崇拜寫得栩栩如生。這是一首採用東北秧歌為素材的歌曲,有西洋歌劇詠嘆調的風味。作曲者將秧歌與梆子的音樂素材融和,變成了自己的音樂語言,成功地寫成了這一首旋律流暢,抒情中帶有激情,純樸中帶有嬌美的歌曲。
歌曲的開首,引子過後是甜美的抒情:
「清粼粼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小芹我洗衣裳,來到了河邊。」
接著,一段過門,將樂曲的情緒帶到了一個思盼中:
「二黑哥,縣裏去開英雄會。他說是,他說是今天要回家轉。我前嚮也等,後嚮也盼,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瞞著俺的娘,來洗衣裳。」
原來洗衣裳是假,在村外等情郎才是真。這種情態,通過流暢中帶有俏皮的音樂形象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接著,是一段音樂的過門,這段過門,頗有戲曲緊拉慢唱的效果。過門音樂帶出了小芹的回憶:
「你去開會的那一天,鄉親們送你到村外邊,有心跟你說呀,說上一句話。人多,眼雜,人多眼雜我沒敢靠前,沒敢靠前。」
那甜蜜的回憶,那滿帶遺憾的心情,正是一個懷春少女的寫照。樂曲至此,在一段輕快跳躍的音樂間奏後,進入了小芹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夢境裏:
「昨夜晚我小芹,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小黑哥你,當了模範。人人都誇你,誇你是神槍手;人人都誇你,打鬼子最勇敢。縣長也給你,披紅又戴花,你紅光滿面站在那講台前,大伙兒呀,大伙兒呀,你拍手呀,他叫喊呀,拍手叫喊,都說你是一個好青年,好啊青年。」
從來佳人只應配英雄,小芹愛慕小二黑,這是很正常的一回事。這個歌劇,就是要宣傳自由戀愛,不管小芹家長的反對,小芹和小二黑衝破了重重阻礙,終於結成連理。這個主題,在封建思想仍存在農村的當時來說,是一個很建康的主題,可惜的是,文革時期,那些文化打手,並不考慮歷史的事實,硬說這是宣揚資產階級的戀愛至上,醜化了廣大的革命群眾,於是,作詞作曲者被打入了黑獄,這是文革時期無數的寃獄之一。讀史者咸稱滿清初期的文字獄殘暴,誰知道文革時期的文字獄更殘暴,大批有作為、有良知的知識份子都被牽連,中國的知識份子,可謂災難深重的了。

彭麗媛演唱《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

于文華演唱《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

注:
1、紅燈記的唱段頗佳,後來殷承宗改寫成鋼琴伴唱紅燈記,他與劉長瑜、錢浩亮的合作,為古老的戲曲添上新元素,也頗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2、沙家滨後來改成交響曲,更是非驢非馬,令人慘不忍聽。

2、從《Memory》 的不同演唱看音樂演繹的力量

剛拜讀陶傑的一篇文章,他把伊蓮佩芝(Elain Paige)和巴巴拉史翠珊(Babara Streisand)二人的演唱音樂劇Cat的名曲《Memory》的演唱,說成是代表了英、美二國的性格。這說法頗新穎,但我則覺得有些牽強。不過,他對二人演繹的風格,則是我所贊同的。

引一段他的文章:
「有一派擁英國的佩芝,覺得她在一九九八年倫敦演唱會的獨唱,把《 Memory》唱得深婉沉鬱。這首歌的主題有曾經滄海的哀傷,英國的風格,擅長含蓄和沉潛。佩芝唱《回憶》,到最後熱淚盈眶,她把自己代入了詩人艾略特原作的意境:街燈、黎明、人生如夢,像柏楊說的:「沒有經過長夜痛哭的人,不了解愛情的真諦。」
芭芭拉史翠珊的唱法,完全不一樣。美國人的性格樂觀開朗,史翠珊的風格清新輕盈,同一首《 Memory》,佩芝唱的是往事不堪回首的蒼茫,史翠珊唱的是明天總會更好的希望。佩芝的訴說是深藍色的,同一首曲,經史翠珊的聲音,卻令人看到拂曉金黃的曙光。」

聽她們二人的演唱,是有這樣的感受,但是,這未必與民族性有關,音樂家演唱音樂,往往把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通過歌聲表達出來,這與民族性無關。Elaine Paige 曾參予Cat一劇的演出,她唱《Memory》,必須忠於劇情的要求,不能孤立地把這首歌當成一首歌來看待; 而Babara Streisand不是演Cat,所以她不必受劇情的限制,她純粹把《Memory》當成一首歌曲看,在處理上就可以隨心所欲,所以,在風格方面就有所分別。姑勿論她們的演繹手法誰較受人歡迎,但她們的演出確是已成為此曲的經典。

此曲是ABA三段體的曲式,主題A是歌詞的第一、二、四和最末的第六段; 而B主題則只佔歌詞的第三、第五段。A主題高昂流暢,B主題低泣喃喃,風格迥異的兩個主題放在一起,這是很難處理的一首歌。

Memory

Midnight
Not a sound from the pavement
Has the moon lost her memory?
She is smiling alone
In the lamplight
The withered leaves collect at my feet
And the wind begins to moan

Memory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
I was beautiful then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
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

Every streetlamp
Seems to beat a fatalistic warning
Someone mutters
And the streetlamp gutters
And soon it will be morning

Daylight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
And I mustn’t give in
When the dawn comes
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
And a new day will begin

Burnt out ends of smoky days
The stale cold smell of morning
The streetlamp dies, another night is over
Another day is dawning

Touch me
It’s so easy to leave me
All alone with the memory
Of my days in the sun
If you touch me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

Look
A new day has begun

聽Eliane Paige 1998年在倫敦的演唱版本,那種低迴緾綿,欲語還休的深情,確是教人為之感動。 同是A主題,她三段的處理各不相同,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的開頭第一句,(Midnight,Memory, Daylight)她是輕聲急頓,使人有有餘而不盡之歎; 此外,她在樂句中故意的輕收稍頓,如第一段的The withered leaves collect /at my feet, 第二段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 第四段I must think/ of a new 第六段If you /touch me, 這些分句的處理,正是表現了對那過去日子的戀戀不捨,大有欲語還休的情韻。至於末段最後的兩行:Look /A new day has begun,她在唱到Look時突然輕聲收住,再舒聲唱A new day has begun,長音收結,表達了對未來的期盼。這匠心獨具的處理,大有一唱三歎,餘音不絶的韻味。

在B主題的兩段,處理也有分別。第三段的開頭四句,街燈的暗淡陰沉,命運的無奈,這些內容都是由低沉而平淡的聲音唱出,至末句And soon it will be morning則是輕盈悠美的長音,充份將那種期盼的心情呈現。第五段的前三句,對過往的逝去,唱得沉重斷續,至末句Another day is dawning才抒懷而歌,開放的心懷,企盼的情意至此而展開。

總而言之,Eliane Paige的演繹是含蓄委宛,感情細膩的。

Elaine Paige《Memory》

巴巴拉史翠珊的處理卻是截然不同的,她用開朗的聲調,直抒胸臆。她唱時任由感情溢出,一段緊接一段,A主題各段的唱法是一種,跌宕的歌聲如流水的騰流,在低處稍作歇息,接著又奔騰而下。那種樂觀開朗的情韻直貫全曲。在B主題,她的處理是低鬱輕吟,好像要把那過去埋在心底,到了最末Look A new day has begun,她是樂觀而愉悅地,那美妙的歌聲,顯出她對明天的欣欣等待。總言之,她的感情是樂觀開朗,與Eliane Paige的情調完全不同。這有一比︰Eliane Paige像是一個功力深厚的工筆畫家,在畫面中加了很多精緻的細節,畫面精美,寓意委宛;Babara Streisand就如一位揮灑自如的寫意畫家,若不經意地大筆一揮,情韻卻自在筆墨線塊之中。但是,她們都已達致藝術的最高境界,我們這些欣賞者,只能拜倒在她們的歌聲魅力之下。

Babara Streisand《Memory》

在聽她們的演唱之餘,無意中又發現了Celine Dion也唱這首歌,她是我所欣賞的歌星,唱《鐵達尼號》電影主題曲的那種跌宕纒綿,很是迷人之至。

聽她唱這首歌,卻又有另一種的感受。也許是前面的二人已珠玉紛陳了吧,如果不另走別徯,那不如不唱。所以,她的處理是一種很現代的方式,把節奏作大膽的改動,加入了流行曲的元素,於是,憂傷時不著痕跡,樂觀時放浪形骸。我想,這該是現代人對事對物的看法吧。

當然,聽慣了上面兩個天后的演繹,再聽Celine Dion的,可能會有一種離經叛道的感覺。不過,藝術在於創意,各自表述,並無定式,這應是一種真正的欣賞態度。

Celine Dion《Memory》

1、一首體現昔日香港精神的歌曲

在youtube中重温羅文唱的《獅子山下》,不禁感慨良多。

對於羅文,我總有一股親切感。這是因為過往的一段經歷。記得我在初中的時候,加入了影聯的民族樂團(香港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基本成員是左派電影公司長城、鳯凰、新聯的明星及工作人員。)當時羅文在舞蹈組(他在大陸是學舞蹈專業的),深受舞蹈編導吳世勳的賞識,很多獨舞和領舞都由他擔綱。後來羅文所有的演唱會都請吳世勳做舞蹈總監,可見二人惺惺相惜之情。羅文後來加入無線電視的舞蹈組,後又唱起了歌來,那時他仍與影聯樂隊的部分舊成員有聯絡,唱片錄音也請部分樂手為他伴奏,當時我學校的功課吃緊,加上母親並不喜歡我以音樂為職業,所以沒有參加錄音工作,但他與樂手茶聚時,我有空時也偶爾會敬陪末座。就因為有這一層因緣,所以一向對流行曲並不喜好的我,對羅文的每一首歌都非常留意,看著他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香港流行樂壇的天王,也真的衷心為他高興。

香港,原是大陸政治動蕩時的避難所,一九四九年大陸變色時,大批的難民逃入,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後,又不斷逃入大陸民眾,這些人,無論以前在大陸做甚麼職業的,逃來香港後,都得重新拼摶。幸好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給這些難民締造了無數的機會。在香港,沒有所謂階級成分,更沒有官僚的特權,只要你有才能,只要你肯拼搏,機會垂手可得。

七十年代,香港雖然經歷過「反英抗暴」的大暴動,經歷過世界的石油危機,但社會卻是一片和諧,人人都有歸屬感,同舟共濟,努力開創,正如歌詞所說:「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羅文的成長,也正是歌詞的寫照,唱歌就如同唱自己的生活,所以唱來感情深摯,具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歌詞的作者黃霑寫出了大部分香港人的心聲,作曲者顧家輝譜寫此曲時,仍然保持他一貫的特色,沒有故作高深的奇異節奏結構,沒有故作激情的大跳旋律,只是以平和的節奏,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道來,滲人心肺。加上了如夫子自道的羅文的演繹,這真成為了絕配。難怪當年成為了電台的熱播歌曲,經久而不衰。只是,如今香港回歸大陸,社會卻出現了極度的分化,政治噪音無日無之,昔日同舟共濟的日子好像一去不返了,再聽這首歌,寕不教人為之感慨!

以下是我在wiki百科全書中找到有關這首歌的背景介紹,現錄下以作參考:

由香港電台自1974年製作、描述低下層生活的電視劇《獅子山下》,最初播映時,原本只用廣東傳統歌曲《步步高》作主題曲,1979年始由黃霑和顧家煇編寫與節目同名歌曲,這段時期粵語流行曲開始在香港冒起,但有別於早期廣東曲作品,這首曲不再限於諷刺時弊,而是透過「獅子山」、「同舟人」,建構「香港人」本土意識。有評論認為在作品中,原本為難民城市的香港,已非臨時的棲身地,而是一個屬於香港人的地方,回應了當時正為九七前途問題困擾的心情。作詞人黃霑亦指,香港粵語流行曲興起,和此地本土意識確立,文化身份的締造,息息相關,幾乎同步而前。

在歌詞中,一句「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描述香港人對生活和政治前景患得患失的心情;「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則提醒香港人,香港成就是大家共同創造。

這首歌在1980年代播出時,雖然成為熱播作品,但當時並未引起強烈迴響,直至2002年4 月,香港經濟陷入底谷,時任香港財政司的梁錦松在宣讀政府財政預算案後,以本曲歌詞作結,呼籲社會同舟共濟,雖然他最終因「買車風波」而下台,但香港自此掀起一片「獅子山下熱」,同名劇集被重播之餘,歌曲也被多番重播;輿論對歌詞中的內容廣泛評論,哄動一時。 同年10月,主唱者羅文病逝,這首歌再度成為緬懷羅文的代表作之一。

同年11月19日,反政府聲音在香港升級時,時任中國國家總理朱鎔基抵港,發表演說時亦引用本曲其中之歌詞:「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此後,在多個官方場合中,《獅子山下》亦成為常被播放的樂章,有評論視此為香港非官方的代表歌曲

獅子山下 演唱:羅文 作詞:黃沾 作曲:顧嘉輝 編曲:蔡德才

人生中有歡喜 難免亦常有淚 我地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人生不免崎嶇 難以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分求共對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誓相隨 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誓相隨 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再看香港回歸六年(2003)的《獅子山下》回憶版,標題是:從蒼海桑田到浩園…. 一段你我香港人的回憶,值得珍藏! 獅子山下MTV – 回歸六年回憶版

在這個版本中,重現了香港的很多歷史鏡頭: 早期荒涼貧窮的香港、繁榮的香港、江澤民「香港明天會更好」的祝福、港督彭定康的親民顏容、陳方安生回歸日帶領全體公務員的宣誓效忠特區政府………當然,更令人激動的是「六四」後百萬市民上街遊行的抗議共產暴政、二十年來年年從不間斷舉行的「維園六四燭光紀念晚會」。還有,那時香港正經歷沙士(SARS, 非典型肺炎)的肆虐,當看到為人民獻出生命的醫務人員葬身浩園,一股熱淚不禁奪眶而出,官員們看到這鏡頭,還會麻木不仁嗎?

畫面最後的標語: 「不要哭!七一維園…….」更是道出了無數香港人的心聲,靠麻木不仁的統治者打救,不如靠自己的勇敢抗爭,「六四」、「七一」的維園,將成為香港民主運動的兩面亮麗的旗幟。這是否就是香港的另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