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蝦醬炒鴛鴦魷

鴛鴦魷,就是土魷(魷魚乾)和鮮魷魚同處一碟。這味菜是以前常見的餐館菜,現在則較少見了,因為工夫多,又賣不出大價,所以寧願花多些功夫去做一些花巧的菜式以求賣得好價也不花功夫做這道菜了。
這道菜,蝦醬鹹香,土魷爽脆有濃濃的鮮味,鮮魷則較腍而清鮮。一碟菜中有不同的口感,這就是它的引人之處了。是送飯、送酒的上佳菜式。

這道菜要做得好,最大的秘訣就是要有好的材料,土魷要選用九龍吊片(在香港九龍灣海域捕獲的鮮魷,由漁民在岸邊吊乾),鮮魷要選用牛角魷(細長身,身尖如牛角,最好是一呎長左右的。)而蝦醬,當然是要用香港大澳出產的。

所謂吊片,即魷魚乾。是經天然生曬而成的魷魚。因為漁民在製作魷魚乾時,需要用幼竹將鮮魷魚串起並吊乾,曬乾後成薄薄一片,故又稱吊片。其中以香港漁民在九龍灣捕捉而生曬的最佳。吊片比鮮魷魚貴,只因經過風乾,魷魚的鮮味才會散發出來,口感亦較爽,滿身都散發一股海水氣息。吊片是有季節性的,新年前風力足時味道最濃最香,不需多花費去買最大隻的,八、九寸左右的最嫩,香而不韌,要挑表面光滑完整的,皮膜色淡紅,透出海味的香氣為最佳 。

除了九龍吊片外,香港的海味店一般還有日本及汕頭的魷魚乾,這些不會叫做吊片,只以土魷或魷魚乾稱之,價錢雖然便宜了一大截,但肉質堅韌,鮮味不濃,這些東西,只能用來煲湯,或作魷魚絲,焗魷魚乾用,不適合用來炒。我的九龍吊片是從香港帶來的,至於北美,我並沒有留意,我想在三藩市、紐約、温哥華等大埠的唐人街海味店應有出售,七八吋長的,一斤大約有二十隻,足够吃很多次的了。至於蝦醬,這裏的中國雜貨店有香港大澳「鄭基記」的賣,鹹鮮中帶有蝦的甜香味,不像其他的牌子只得死鹹二字。至於伴碟的配菜,我選用西芹的心(celery),將一棵西芹的外面摘去(不會浪費的,這些外層的西芹,我用來做水果smoothy時用。)西芹的清香爽脆,跟鴛鴦魷的食味很配合。

以下是我的做法:

材料:
1、七八吋長的九龍吊片五隻
2、鮮魷一大條(約半磅)
3、西芹的中心幼嫩部分

調味料:
1、蝦醬
2、薑葱,薑切薑米,葱切約長一吋的葱段。(薑米和薑茸不同,後者是將薑在特製磨刨上磨出,薑米則是把薑切成薄片,再細切剥成小顆粒。)
3、糖,料酒及粟粉。(料酒最好用玖瑰露酒,酒香較濃。)

預備工夫:
1、吊片洗淨,浸水最少約兩三個小時(可以在上班前浸,待下班後也就可以食用了。)待吊片身微軟時,撕出頭部,順便將外皮及腹部那條硬膜除掉。然後將身打直切成兩半,在腹部用斜刀鎅成菱形紋,再切成骨牌狀; 頭也用刀分成兩等分。
切成的吊片,加入薑米、蝦醬(約一湯匙)、粟粉(一茶匙)、白糖(半茶匙)調勻。(蝦醬本身已很鹹,所以不須加入鹽。調味料的份量只供參考,要因應自己的口味增減。我煮食時全靠當時的感覺,不必拘泥於份量。)
2、鮮魷身洗淨,切成兩半,用刀在腹部斜切菱形紋,也切成骨牌狀。在滾水中一烚,至鮮魷片成卷狀,倒出置筲箕中隔乾水份,加入與吊片相同的調味料。(鮮魷直接落鑊炒會出水,使整個菜變成一片糊,用這個方法處理後,就不會出水。)
3、西芹心洗淨,切成約兩吋長的條狀。

煮食步驟:
1、燒熱鑊,落油,滾後倒入西芹心,加鹽,快速兜炒約二十秒即可離鑊,置碟底。
2、熱鑊落油,油滾落腌好味的吊片,兜炒至吊片身微卷,再加入鮮魷同兜炒約三十秒,贊酒(約一茶匙)、加入葱段,再兜炒十數秒,至吊片也卷成圓圈,即成。
(注: 這時可加入已炒起的西芹心兜勻,並勾薄芡。這是一般餐館的惡俗做法,以使呈獻在客人面前的菜油光一片,增加「美感」,但我覺得不須如此,這只不過使人吃時滿口漿粉,反不如不落芡來得清爽。)

這道菜,既有吊片的爽脆鮮甜,復有鮮魷的腍而清鮮,加上蝦醬的鹹香,西芹的清香,味感的層次非常的豐富,如再配上一杯白餐酒,餐酒的的微酸帶甜,就能將它的滋味烘襯出來,美酒美食,相得益彰,誠人生一樂。只是魷魚的膽固醇含量頗高,此菜偶一嘗之即可,萬不可經常進食。

蝦醬鴛鴦魷

4、加了蟹肉的賽螃蟹

賽螃蟹的起源,有一個傳說,據說清朝的慈禧太后嗜吃螃蟹,但由於北京城位於內陸,遠離海洋,螃蟹的供應困難。某天慈禧太后忽然要吃螃蟹,御廚一時間,跟本無法馬上找來螃蟹,為免人頭落地,只好用蛋白和黃魚作原料,以大火快炒成模仿蟹肉的一道菜。結果慈禧太后品嚐後大為讚賞,自此賽螃蟹成為京城名菜。雖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實性有多少,但總算為這道菜增添傳奇色彩。

賽螃蟹的材料沒有蟹肉,「賽」的意思是「媲美」,就是這道菜,味道不輸給真正的螃蟹。魚肉的鮮味加上比豆腐更嫩滑的蛋白,材料也比新鮮的螃蟹平宜得多,所以賽螃蟹是很受歡迎平民菜。不過,簡單的材料,要做出不平凡的菜餚,就要考廚師的功夫。特別是將蛋白下油鑊快炒時,油溫要控制在50℃左右,大火快炒五六分鐘,火喉不夠的話,蛋白無法成形;過火又會失去嫩滑和鮮味,廚師能否掌握火喉恰到好處,是賽螃蟹好吃與否的關鍵。
傳到上海後,賽螃蟹的做法不變,但吃法卻有不同。由於上海人吃螃蟹時,會蘸醋以辟去腥味及提升鮮味,因此,吃賽螃蟹時也會添加點酸醋,加上製作賽螃蟹,在炒蛋白時下油量甚多,添加了酸醋後,稍微平衡了一點油膩的感覺。而且,滬式的賽螃蟹還會加一個蛋黃在上面,裝飾為蟹黃,令賽螃蟹賣相更添幾分神似。
它本屬京菜,其後傳到上海,經改良後,也成為滬菜的經典之一。

兒時第一次吃賽螃蟹是在銅鑼灣的東興樓(舊址是現在的大丸隔鄰的地鐵出口),那是一位鄰居結婚的酒宴,對那些鮑參刺肚已全無印象,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那一道賽螃蟹,蛋白的清嫩,黃魚肉的鮮甜,加上浙醋的酸,構成了一種奇妙的口味。從此之後,每到京滬菜館吃東西,總喜歡嚐嚐這一道菜,香港的松竹樓、樂宮樓、滬江春等,做這道菜都很有水準(可惜除滬江春外,其他的都已歇業)。

來了北美後,這裏雖也有上海餐館,但總不見有這道菜,何況即使有,也可能做得不湯不水。所以,要吃也只得自己做了。但要用六七隻蛋白,把蛋黃丟掉,總覺浪費得有點罪過,加上新鮮黃魚也不易找得到,所以想吃歸想吃,總沒有動手去做。直至去年,發現超市有紙盒裝的純蛋白漿出售,我不知它是否全是天然蛋白(雖然標纖上寫是純蛋白),姑妄買來試著做蛋白奄列,覺得還是可以用,於是就拿來做賽螃蟹,但這裏的新鮮黃魚不是經常可以買得到,所以靈機一觸,就改用蟹肉,我又綜合了大良炒鮮奶的做法,做成了這一道風味獨特的蟹肉「賽螃蟹」,也算是略解那童年的相思吧。

這裏超市有急凍的已煮熟的阿拉斯加雪蟹(Snow Crab)出售,我多數在閒時買它兩三磅(每磅約兩個半隻),待其在室温解凍後,拆肉,每半隻的蟹肉一份,分別放入子膠盒(我用的是Tupperware) ,放入雪格,要用時才拿出來解凍,很是方便。(由於雪蟹生長在深水海中,蟹肉已有鹹味,不須加任何調味料也已是鮮甜美味。)當然,你也可以買皇帝蟹(King Crab)來拆肉,食味更佳,但價錢則頗昂,前者每磅七元,後者每磅十五元,我認為無此必要。

材料:
1、蛋白漿半磅(超市的蛋白漿有一磅裝及兩磅裝,我多數買一磅裝的,用半包,賸下的半包用來做蛋白奄列,中間包雜菜及火腿絲,加上奶茶咖啡,便是很豐富的早餐了。)
2、牛奶四安士(最好用全脂的,但為了健康,我家中的牛奶也只是用2%的。)
3、粟粉一湯匙(如果沒有粟粉,用生粉或是馬蹄粉也可以。)
3、橄欖油(因為這道菜要用多些油,所用橄欖油較保險。)
4、蟹肉四安士(半隻蟹拆肉約四安士的份量。)
5、青豆粒及粟米粒少許。

調味料:
1、古月粉(白胡椒粉)
2、鹽、糖
3、浙醋加少量薑米以作進食時提味之用。

煮的步驟:
1、青豆粒和粟米粒加鹽,在微波爐加熱三十秒,即已熟。備用。
2、一湯匙粟粉加入四安士的牛奶中,用筷子攪溶,再將之倒入半磅蛋白漿中,落鹽、糖。胡椒粉,攪勻。
3、易潔平底鑊 (non stick) 燒熱,落橄欖油約四湯匙,待油滾後,平底鑊離爐以待油温降低,轉中火,鑊再置爐上,將攪勻的蛋白漿傾入鑊,先不要急急兜炒,待底部的蛋白漿略凝結時,再用木製鑊鏟慢動作兜炒至蛋白漿全部呈半凝結狀,這時加入蟹肉、已熟的青豆粒及粟米粒。
4、離鑊上碟,這時可以打一隻蛋黃加在上面,食時將蛋黃攪碎,就好像蟹黃分布在蟹肉中。但我嫌生蛋黃不衛生,所以免了這一道工序。
5、吃時加些少浙醋薑米,可以提鮮。不過,這道菜已加入蟹肉,鮮味足够,所以我建議不必加浙醋,反而更能吃到原味。
(注:蛋白落鑊容易黏底,如果不用易潔鑊,就必須用多數倍的油,使蛋白漿浮面煨熟,然後倒在不銹鋼油隔隔去油,這是餐館的煮法,非常的不健康。)

賽螃蟹

3、糖豆金沙蝦球

飲和食德是中國人的煮食文化,食材的適當組合成為了厨師的圭臬。

孔子有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鄉黨篇》)

意即日用食糧不妨弄得精細。不要吃有異味的食物和變壞的魚肉。食物顏色不新鮮、食物烹調不妥,皆不可吃。未到用餐的時侯,不吃東西。肉切得不方正、沒有合適之調味醬料,不吃。肉量不可比飯多。飲酒沒有限制,但不可酒醉。這真可以說是煮食與進食的最基本標準了。

很多人誤以為煮食時,配搭的食材必須性質、味道相近才是佳配,於是梅菜必須扣肉,羊腩必須和枝竹(乾腐竹)同炆,蓮藕當然要炆排骨。這種配搭,多是無數前人研究出來的,當然不會錯。只是,煮食也是一門藝術,藝術在於創意,墨守成規固然不會犯錯,但卻平淡無奇,難以教人有驚喜。

在繪畫中,要強調色彩的調和,暖色不要與冷色有太多的同處於一個畫面,但梵高的畫,卻大量將冷暖的色系布於畫面,於是,一種與世不群的神經質味道呈於畫面。在音樂的創作中,二度和聲絶不能出現,五度平行也是絶不允許的,但有時為了表現感情的不平衡,就用二度和聲;為了表現空靈的意境,卻又不得不用平行五度。

介紹我的一次真實經歷,話說當年與一班樂手為一部古裝武俠電影配音樂,畫面寫一個女俠獨自進入陰森的樹林,樂隊的音樂是一段緩慢柔和的行板,其中的笙則是一節二十多拍的三度和弦。指揮要求吹笙的樂師把這二十多拍的和弦吹得若隠若現,這雖是頗具難度的要求,但他做到了。只是,如此一來,音樂的效果變成了空靈而飄緲,與畫面的氣氛絶不配合。於是NG了數十次(no good,表示必須重新來過。)一段二十多秒鐘的音樂,搞了接近一個小時還未能完成。正在大家沮喪之際,指揮突然靈機一觸,把在錄音控制室裏的監製助手叫來,要那個吹笙的樂手教他如何吹響笙,如何按著和弦。於是叫他吹著,不叫停絕不能停。錄音正式開始,那個監製助手吹著笙,缺氣時也不敢停下,吸口氣又再吹過,吹出的和聲時圓時扁,時斷時續,時強時弱,穿插在樂隊柔和的行板中,氣氛顯得詭秘而陰森,效果一流。這種吹奏效果,對於一個訓練有素的音樂家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一個絕不懂演奏樂器的人,在這時卻比那位名噪一時的音樂家來得有用,這也真教人為之氣結。

舉這些例子,旨在說明,調和未必一定是美,有時,故意適當的不調和,反而可以達致一個嶄新的境界。藝術創作如此,煮食的食材配搭也是如此。

蟹的鮮甜甘美,蟹肉的細膩爽口,以潮式的凍蟹最能發揮其真味。除此之外,薑葱炒,豉汁炒,甚至是用花彫蛋白蒸也是很調和的煮法。可是香港有一位名厨,徧徧就用鹹蛋黃這鹹香味濃的食材來搶蟹的清鮮味,做法就是斬件的蟹潐薄炸漿,粘滿鹹蛋黃碎,落大滾油鍋中一炸,製成了一道「黃金蟹」。說也奇怪,鹹香拼上清鮮,居然將蟹的鮮甜味進一步提升了。後來又有人改用游水中蝦,連殼連頭潐薄漿和鹹蛋黃落滾油中炸而成「黃金蝦」,食味也是絕佳。只是這兩道菜只適宜在餐廳吃,在家中煮,特別在北美的開放式厨房,更是絕不能煮,否則,油煙、食物香味將彌漫全屋,造成災難。

黃金蟹、黃金蝦,既是缺金不能做,那麼,就用金沙做一道金沙蝦球吧。我選用蜜糖豆做伴碟,原因是蜜糖豆清甜爽脆,與蝦球的清鮮爽脆正好相配,而且翠綠的豆,也能為這道菜添上一些色彩。

材料如下:
蜜糖豆四安士
大蝦一磅(我選用的是去頭去腸的大蝦,一磅約三十隻)
熟鹹蛋黃三隻
牛油一安士(四安士一條的牛油約四分一條)

準備工夫:
1、蜜糖豆去頭部的硬梗,順便除去兩邊的韌筋,洗淨置於筲箕隔去水份。
2、蝦清洗後剥殼,置紙巾上吸乾水份,放入容器中,暫時不要加入調味料,待落鑊炒前才加入適量的鹽、糖、薑茸、古月粉(白胡椒粉)、酒及炸粉。
(注:如過早落鹽於蝦肉中,蝦肉會硬實不爽。薑茸、古月粉、酒,目的除了要僻去蝦的腥味外,還可以提升蝦的鮮味。至於薄炸粉,則使一會兒落鑊炒時,蝦身既可以粘上鹹蛋黃碎,同時外皮脆香。)
3、熟鹹蛋黃置碗中,用匙羹背壓碎。(這裏有台灣出產的熟鹹蛋,一盒六隻,剝殼去蛋白,淨取蛋黃就是了,很是方便。若是生鹹蛋,那就要多一重把鹹蛋烚熟的工序。這裏還有大陸出產的淨鹹蛋黃,紅艷艷的,但我驚怕可能加了蘇丹紅,所以不建議用。)

煮的步驟:
1、燒紅鑊,落油,待油滾(即見油冒白煙)落蜜糖豆,加入少量鹽、兜炒數下,離鑊鋪碟底。
(注:蜜糖豆想炒得翠綠清爽,一般用飛水的方法,滾水中落鹽,把豆倒入滾水中拖一拖即罝筲箕中用冷水沖沖。但我在這道菜中不用這種方法,因為我想把蜜糖豆在鑊中猛火炒得微焦,吃的時候甜中帶焦香,這就是所謂「鑊氣」,也配合蝦球中鹹蛋黃碎的鹹香味。)
2、原鑊落油,微熱時放入牛油,待牛油溶後,放入鹹蛋黃碎,兜炒至鹹蛋黃碎起沙(即鹹蛋黃碎與油融為一體),然後倒入已調好味的蝦球,先不要急於兜炒,數秒後待貼鑊的一面微焦時,才轉另一面,(我通常是用抛鑊的方法使其炒勻,不會抛鑊的,就用長筷子逐隻挾著轉另一面。)數秒後就可以離鑊倒入鋪著蜜糖豆的碟中。請起筷。
(注:可能會有人問為甚麼鑊中除了落食油外,還要用牛油。牛油除了可使鹹蛋黃更香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可以使鹹蛋黃碎粘在蝦球的表面。)

這道菜,蝦要炒得剛熟,這樣一口咬下,爽脆的蝦肉,內裏的鮮汁噴出,加上外皮的鹹香,味覺的層次感非常的豐富。只是鹹蛋黃和蝦都含有極高的膽固醇,對於我這個膽固醇已超標的人而言,無疑是「毒藥」,所以平時我不會輕易做這道菜,只在請客時做,反正多人分吃,份量就不會太多,就讓客人與我「有難同當」吧。

請看看我的製成品:
黃沙蝦球

2、改良版醉雞

翟惠洸看了我寫的紅燒海參,一時興起,也寫了篇洋洋灑灑數千言的二人套餐登在她的專輯中,搞藝術的人因為習慣了對美的追求,所以連帶也成了美食家,也會在家弄弄一兩道美味的菜肴與家人同享,又一明證。前人有「東坡肉」「大千雞」,現在呈上我的改良版醉雞,他日不知可否會有「欽公醉雞」? (講笑啫!)

先聽聽一個關於「醉雞」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浙江五夫一個小村莊裏,住著弟兄三人,父母雙亡。三兄弟互敬互愛,過著和睦的日子。後來,三兄弟陸續結了婚。老大、老二娶的都是富人家的姑娘,她們嫁妝不少,但人較懶惰。老三娶了個窮人家的姑娘,雖無嫁妝,可是心靈手巧,十分能幹。儘管大媳婦、二媳婦倚仗著娘家的錢勢看不起她,但她總是默默地操持著家務,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大哥、二哥看在眼裏 ,有心想叫她當家理財,但又擔心自己的兩位媳婦有意見。後來,三位兄弟想出一個辦法:讓三位姻娌比賽一下,誰勝了就讓誰當家。比賽內容就是看誰把雞做得最好吃。條件是每人一隻雞,但不准加油,不准用其他菜來配,三天後三個人同時拿出自己做好的雞,讓大家品嚐。

大媳婦、二媳婦拿到雞後冥思苦想,一心想在比賽中獲勝。

三天後,三位兄弟圍桌坐下,叫三姻娌上雞。只見大媳婦興沖沖地端上了一鍋清燉雞,黃色的油珠浮在湯上,食之湯鮮而肉柴。三位兄弟吃後沒有吭聲。

二媳婦端上一盤白切雞,食之爽口,嚼之有味,但略嫌清淡。大家嘗後也沒說什麼。

輪到三媳婦,只見她不慌不忙地端上一個大蓋碗,一揭開碗蓋,一股誘人的清香立刻佈滿了房間,使人食慾大振。三位兄弟急忙動箸,只覺得雞肉又鮮又嫩,吃到嘴裡滿口生香。兩位嫂子也忍不住一人夾了一塊雞肉放在嘴裏,果然酒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大家都稱讚三媳婦的雞做得好。兩位嫂嫂也心悅誠服。從此,三媳婦就名正言順地當了家。

三媳婦的雞是怎樣做的呢?說出來也簡單得很。
首先,將宰好的雞洗乾淨,去掉內臟。燒半鍋水,放入適量的蔥、薑,待水開後,把雞放入鍋內煮。煮到雞肉離骨時,取出雞,在雞身內外薄薄地抹一層鹽。把雞晾涼後,斬成小塊,碼入乾淨的盆中,再倒入黃酒。黃酒要浸過雞塊,將盆蓋嚴,醃兩天即可。酒香撲鼻,美妙無比。由於這種雞是用酒醉出來的,故名「醉雞」。

直到今天,浙江人民吃醉雞時,還會想起這位勤勞能幹的三媳婦。

這故事中的醉雞做法,雖有酒的香味,但雞肉不够滑嫩,雞味不够香鮮,我的醉雞是用較豐富的調味,用上做白切雞的方法處理煮雞的程序,故此口味較豐富,雞肉滑嫩。

先看看我的製成品: 
醉雞
材料:

雞一隻,或雞全脾五隻(最好是用走地雞,這裏的超市有free ranch的雞賣,價錢比普通雞貴一倍以上,但食味很好。不過,一隻雞太大了,我現在就用新鮮的雞全脾 leg quarter 代替。)

調味料: 

紹興花彫酒一欂
雙蟹牌魚露三分一杯
糖四湯匙
薑、葱

步 驟: 

1、半大鍋水(以能够蓋過雞隻為準),放入薑、葱,猛火煲滾,然後放入胸部塞了薑葱的雞隻。
(放雞要有技巧,如是全雞,先拿著腿部,把雞浸入滾水中,並傾側雞身,待滾水可以由雞胸的缺口處進入雞腔內,這個程序的作用是使雞隻適應水的温度,雞遇滾水而外皮收縮,這樣雞的外皮便不會因驟遇熱水而爆破。
然後整隻雞放入滾水中,記得雞胸向下。這是因為胸部的肉厚,向下的受熱程度較佳。)

2、猛火煮十二分鐘,熄火焗十四分鐘。(焗的時間長短端視雞隻的大小,我的時間是指一般四磅左右的雞而定。)

3、將雞隻拿出,用冷水啤水(用冷水沖向雞身)。這是北美大部分的水喉水都可以食用而為之,如是在香港,就用冷開水加大量的冰,然後將雞隻浸入冰水之中,待至冰水變成常温的水,那麼雞也就啤水完畢。
啤水要有機巧,水喉水不要開得太猛以免水力沖破雞皮,最好是用旁邊的花灑,啤水除了向雞的外表,還要不時將冷水灌入胸腔。一直至雞身內外冰凍始告大功告成。
(啤水的作用是使雞的外皮爽脆彈牙,雞肉滑嫩。這是熱脹冷縮的原理,熱雞驟遇冷水,表皮即收縮,故而雞皮爽脆,雞肉滑嫩。不啤水,雞離鍋後仍繼續有熱力,使外皮霉淋,雞肉過熟。)

4、花彫、魚露、糖倒入有蓋的容器中攪勻,試準味後,將雞浸入,放入雪櫃中過夜即可拿出斬件食用。

這雞既皮脆肉嫩,食味的層次豐富,既有雞的鮮香,更有花彫的濃濃酒香,加上魚露的鮮甜咸香,再附上糖的清甜,連雞骨也有陣陣香味,真能使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注: 因為魚露本身已有咸味,所以這浸雞汁中不須加鹽。又,浸雞的汁可放入雪櫃待下次用,但也只能用兩次,因為酒香會被雞吸盡,第三次用時就沒有味道了。)

1、紅燒海參

農曆新年在三藩市住了十天,試食了很多不同風味的美食,返家後,肚中的饞蟲仍未適應清淡的飲食,於是唯有自己動手,做個紅燒海參以祭五臟廟。
引用一則對海參的介紹:「海參味甘、咸,性溫,入心、脾、腎、肺經,具有滋陰補腎、壯陽益精、養心潤燥、補血調經等陰陽雙補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海參體內含有50多種對人體生理活動有益的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含量極高,同時含有牛磺酸、硫酸軟骨素等多種保健成分,富含鈣、磷、鐵、碘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適量食用海參可促進機體細胞的再生和機體受損後的修復,還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因近來膽固醇超標,鮑參翅肚這些海味之中,鮑魚已是絕少敢吃的了,燕窩則止限於用來燉雞,而魚翅因浸發太過麻煩,也只是在請客時偶一為之(對上一次煮雞鮑翅好像是兩年前的事了。)平常煮的,則多是滋補而低膽固醇的花膠和海參。
家中的海參有二十條裝(即一斤約二十隻)的遼參及十條裝的南美禿參兩種,遼參軟糯,禿參則較爽,二者各有特色,我就各拿四隻浸發。因為海參本身味寡,所以用瑤柱、鮮雞及冬菇同煲以提鮮,香港的名店用蝦子扒海參,食味奇佳,只是太名貴了,同時蝦子也不是隨時可以買得到,加上膽固醇奇高,我已多年不知其味了。
以下是我的做法:

    材料:

海參八隻,(遼參及禿參各四隻)
瑤柱四粒
冬菇十五隻(我用日本海龍牌的寸玉菇,菇味濃而軟滑,價錢雖比大陸菇貴一倍,但物有所值。)
鮮雞上脾兩隻。
預備功夫:
冬菇和瑤柱隔夜用清水浸即可,海參則要預先三日浸發。
浸發海參
將海參清洗後,用清水浸一天,待其身軟,用刷刷乾淨外面,再用剪刀沿肚剪開,將肚中的腸臟及沙刮去。
煲一鍋清水,水滾放落清洗乾淨的海參,猛火煲滾後收至中火,煲約兩小時,然後熄火,在鍋中焗數小時,直至鍋中的水變冷,然後倒出海參,再在清水中浸多一天即可。
(注:海參忌油,遇油就不能發大,浸水的容器和煲水的鍋一定要洗乾淨。)
浸發後的海參
煮的步驟:
1、浸發後的海參切成約兩吋的長段;瑤柱將韌皮除去,撕成絲;冬菇去蒂。浸瑤柱和浸冬菇的水留下備用。
2、雞上脾去皮去油(這是為了健康,留皮留油食味更佳),斬成小塊。用生抽、糖、酒及生粉醃味。
3、瓦煲燒熱,落油,待油滾,落薑兩片及蒜茸爆香,落雞塊兜炒數秒,再落冬菇,瑤柱絲及浸瑤柱的水和冬菇水(約浸至煲中材料的一半),落蠔油、鹽、糖、料酒(孖蒸酒或玖瑰露)調味,大火煲滾後轉中火,加入已浸發好的海參,煲約半小時。
4、試味後,轉猛火收乾汁液,落薄獻(薄芡,生粉溶於清水,然後趁滾傾入煲中)即成。
再加上一碟炒青菜,足够兩人飽餐一頓了。
紅燒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