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台北印象記(五)––––花蓮四日遊

第一天(11/1/2012)

去年十一月初,兒子夫婦參加了太魯閣國際馬拉松,我們也順便跟隨他們到花蓮作三晚四天的遊玩。

花蓮是台灣東部最著名的旅遊點,景點非常的多,我們這一次只集中在花蓮市及太魯閣國家公園二地。

我們在台北車站商場的食肆吃過午飯,在下午二時登車。從台北坐往花蓮特快火車,車行三個多小時,沿途一邊是太平洋的海灣,一邊是起伏的山巒,火車從中而馳,海洋是廣闊無際的,偶而有一兩艘小漁船進入視線,那種滄海一粟的感覺特別的強。山巒是起伏不斷的,偶而有數縷輕煙從谷端飄出,大有「雲無心以出岫」的意味。在這一片山海交滙的平地上,一片片農地的中間,點綴着一個兩個的村集,這真的是一片和諧的景致。

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看看窗外一幅幅變化不窮的景色,吃吃在台北車站購物商場所買的種種零食,很快地就來到了花蓮市。

 

**

這時已屆黄昏,安頓了行李略作休息後,就在花蓮市中心漫遊覓食。花蓮市區最熱鬧的地段莫過於中正路、中華路、中山路的「金三角商圈」,我們的覓食行動也就集中在這個金三角。

兒子夫婦早就在網上搜集了資料,帶着我們按着手機的地圖導航找尋目的地。

 

**
**

我們首先到整條街都是賣包點的公正街,這裏的十多間店鋪都是賣包子的,食客擠滿了所有的店鋪,我們很艱難地找到了座位,買了豆漿和小籠包,這裏的小籠包並非我們平時在江浙食肆吃的那種一籠十隻的精緻小湯包,而是一籠三個的大包,特點就是價錢大眾化,味道嗎,那就很一般了。

走出公正包子街,在横街偏巷中轉了數轉,來到了處於横街空地的一處街頭檔攤,檔枱上擺放着整齊的食材:珠蠔、雞蛋、蛤蜊、肉羹……,檔枱旁是一個爐火正旺的直徑約三尺的大圓平底煎鑊,這就是我們覓食的第二個目標––––海埔蚵仔煎。

我們在有棚的位子坐下,這時鑊中的蚵仔煎剛賣完,檔主正在準備做另一鑊,我們也正好一飽眼福,看看這著名的蚵仔煎是怎樣做的。只見厨師落油於大煎鑊中,然後就將一份份的珠蠔放在平底煎鑊中,大概有三十多份,平均地分布在煎鑊中,待珠蠔微焦時,再用水勺將調好的地瓜粉漿舀入煎鑊,均勻地蓋住了珠蠔,成為一個特大的煎餅。待粉漿略凝固成蚵仔煎後,再在每份的蚵仔煎上面加入一個生雞蛋漿,用小鏟將蛋黄打散,讓蛋漿融入粉中,約十分鐘,這一大煎鑊的蚵仔煎就完成了,厨師用小鏟在鑊中將這一大鑊的蚵仔煎按照珠蠔的分布而畫成了一份份,然後按客人要求的數目將每份的蚵仔煎鏟到紙碟中送到客人的面前,數十份蚵仔煎一下子就賣得七七八八了。

我們每人點了一份,送到面前的蚵仔煎是三角形的,飽滿的珠蠔裹在油潤微黄的地瓜粉中,沾着特製的醬汁吃,鮮甜的珠蠔,蛋香,地瓜粉的甜香,加上微酸的醬汁,構成了一種獨有的口感。當然,比起我們在台北「青葉」吃的精緻版蚵仔煎,無論造型、味道都要遜色多了,但它的粗獷風味,市井的賣相,卻是值得一嘗的。

吃了公正街的包子,再吃了海埔蚵仔煎,我們跟着要吃甜點了。穿過大街,終於來到轉角處的一間甜品店,這間叫做「五雷」的甜品店,是旅遊人士必來見識的一間名店,它的「五雷包心粉圓焦糖剉冰」被譽為「最具藝術性冰品」,是遊人必點的一道甜品。

這道剉冰被置於一個直徑約十吋的白瓷圓碟中。它的表層是如棋盤格狀的直横縱列的焦黄外皮,這是比例完美的微苦焦糖,內裏是一層一層綿密細緻的雪白碎冰,由糖水、焦糖、煉乳採用三段式工序均勻鋪上,利用蓋子手工壓實,好吃的秘訣在於獨創用豆花、仙草(香港人叫做涼粉)夾層隔離那燙熱而彈性十足的包心粉圓的絕妙巧思,使剉冰不易因熱度而融化,微苦醇香伴隨着煉乳甜蜜滋味的焦糖風味,混搭着水果、花茶、蓮子等十三種包心粉圓的軟糯彈牙,構成了複雜而變化無窮的口感,真的是很值得一試的佳作。

我們四人分享了一份包心粉圓焦糖剉冰(香港人稱之為刨冰),為那甜香酥軟,熱中含冰的新鮮口味而嘖嘖稱奇,一客既完,兒子他們意仍未盡,就點了該店特製的果香雪糕,吃得不亦樂乎。

甜品過後,再沿着街道漫漫而行,欣賞這東部名城的夜景,店鋪的霓虹燈在夜空中放着光芒,成衣店中正播着節奏強勁的音樂,幾乎十步一店的蔴糬店,美麗的女店員在門外招徠着遊人品嘗她們店中的美食,那燈火斑爛的街道旁,一檔檔的小販正在展示着他們各自的貨品,在這一片熱鬧的夜中逛街,感受那濃濃的異地風情。我們經過一間名為「西瓜大王」的水果店,被店中的巨型西瓜吸引了,於是就在店外街邊的桌椅坐下,一嘗這裏的鮮榨果汁和清甜的西瓜,這頓飯後果就是我們今天夜遊的句號。

 

第二天(11/2/2012)

早餐後,預約的的士就來接我們前往太魯閣作一日遊。司機兼職導遊,沿途為我們講解太魯閣的歷史和風光名勝。

走遍全台的勝景,如果沒到花蓮的太魯閣,那可是一大憾事了。由花蓮沿九號省道,經新城至太魯閣,從東西橫貫公路的牌樓進入,處處是美景,花東縱谷的地形,在此展露無遺!驚豔之餘,不僅要讚嘆與感恩那些開發這條道路的前人,使我們能輕易地領會太魯閣的美麗與原始。

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其高山及峽谷最負盛名,尤其是中部橫貫公路太魯閣至天祥一帶的立霧溪谷,兩岸全是大理石岩層,可見開發之維艱!在高山方面,本區連有合歡群峰、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羊頭山、畢祿山及奇萊連峰等二十七座。

太魯閣(Taroko)一詞原為三個太魯閣族(原歸類為泰雅族的別支賽德克亞族)部落名的合稱,分別為太魯閣(德路固)部落(Truku)、道澤部落(Teuda)和德奇塔部落(Tkdaya),後來都認同Truku Truwan為三個部落的共同居住地、祖居地,遂自稱為「太魯閣族人」(Seejiq Truku),其原音為德路固「Truku」,後來在日治時期時改為太魯閣「Taroko」,二者皆同音。這是一片峰巒聯綿的山地,族人在日治時期就利用險峻的山區地形與日本軍隊展開了游擊戰,以日本強大的兵力,也要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統治這裏。

在司機兼導遊的介紹下,我們終於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入口,這也是東西横貫公路的入口,很多遊人在前面豎立的大石碑拍照留念。

車子從東西横貫公路入口的牌樓駕入,在山間和山洞間平坦的道路穿插,一座座的高山就在眼前呈現,有的青葱挹翠,有的怪石嶙峋,真的是千姿萬態。

 

**

 

車行不久,到了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接待處,我們頓時被接待處對面那幅國際馬柆松的巨型海報吸引住了,對了,明天就是馬拉松競跑日,我們在前一天參觀了這個起跑和終點站,也算是不錯的一次經歷了。

遊客接待處佔地頗廣,裏面的展廳陳列着太魯閣的立體模型,每一個景點都有立體的模型和四季不同的照片,再配合介紹文字,使遊客在未正式遊覽前就對這裹各個景點都有一個粗略的印象。如果時間充裕的話,遊人可以在裏面的咖啡廳邊欣賞四周山巒起伏的景色,邊享受香濃的咖啡。可惜的是我們只有一天的時間,行程匆忙,未能享受這山間的悠閒了。

 

**

 

由接待處向山區進發,首先到達的是吵卡噹步道,這條依傍着山溪而開闢的小路,沿途都是水映青山藍天的山溪,數條山溪又交滙成一片廣濶的水面,我在接待處看到一幀這裏春天溪水充沛時的相片,那清澈的碧水映着藍天,加上水中溪邊浮現的七彩大理石岩,那簡直就是仙間的七彩湖,可惜我們來的時候是冬季,山水乾涸,河床幾乎全露出了水面,雖然沒有春天那種嫵媚的美,卻又別具風味。

**

 

車子從再向前進發,穿過了一座拱型的山洞,司機向我們介紹,這是大理岩山,整個山都是堅硬如鐵的大理石,為了後人的福祉,開山闢洞建造這條横貫公路,很多築路工人獻出了他們的生命,我們正要去到的長春祠景點,就是為了紀念這批獻出生命的民工。這使我們對即將到達的景點產生了異樣的感情。

車子在長春祠對面的觀景台停下,隔着廣闊的山溪,長春祠矗立在遠處半山腰處,雖不是雨季,但祠下的小瀑布仍如數條長練般飛流而下。我想,如果是在雨季,這飛濺而來的瀑布就更壯觀了。不特此,那個時節,長春祠右邊的溪谿,流水奔騰而下,直衝入前面寬闊的山溪,那漾漾蕩蕩的浩瀚景象,該會多麼令人神往!

 

**

我們走過橫架在溪水之間的長春橋,沿着岩邊小路步入山洞的小徑,這是人工從山岩中開闢的山洞小徑,彎彎曲曲地蜿蜓而伸,沿途有一盞兩盞的電燈照明,雖在洞中,也能清楚地看見道路。偶爾洞中的破壁射入了陽光,往外一望,外面的青山碧水映入眼簾,當有管中窺大千世界之妙。

在洞中小路行了一會兒,來到一處寬敞處,這裏豎立了一塊黑色的大理石碑,頂上的橫額是:「開闢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罹難榮民弟兄」,下面是罹難民工的姓名,兩旁寫着:「悼念感恩,飲水思源」。石碑上端是三尊潔白的佛像,碑前白色大理石的供桌上香爐的香煙正在裊裊上升,兩旁的鮮花正在吐艷。「飲水思源」,我被這批為下一代的幸福而獻身的民工深深地感動了,更被這種飽含感恩的悼念所震憾,當局不忘悼念這批卑微的民工,這正是人性的具體體現,在這個記念碑前,我們不禁神情肅穆,恭立在碑前鞠躬,向這批民工致敬。

 

**

 

在山洞的小徑走了約二十分鐘,就來到了剛才望見的長春祠,原來這裏只是長春祠下的牌樓,還要攀登一段陡峭的石徑才能到達長春祠,我們都已氣喘如牛,就在此停留,只有兒子獨自一人還興沖沖地繼續向上行。

我們就在這牌樓下的小亭坐着邊休息邊瀏覽眼前的景色。這裏是半山腰,居高望遠,眼前的山溪山巒,盡入眼簾。正前方是一片寬闊的山溪,因為溪水淺涸,溪底的石頭完露了出來,那被流水磨得崚角全消的岩石,千形萬狀地卧在溪底,大有「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的韻味。再向前望,遠處的重巒叠嶂,青翠的群山映着藍天,峰巔的白雲優悠地飄蕩着,顯出一派雲山如畫的景象。前面的山溪一直向右蜿蜒而流,在高山的峽道間如一條晶瑩的帶子般盤廻在群山腳下,山廻水轉,這盈盈一脈間,給予人的是無限的遐想。

這裏的山全是大理石岩,山腳的大理石在溪水窮年累月的沖刷之下,表面平滑,大理石層層的顏色,使得這些岩石在陽光下顯得斑爛奪目,在溪流的沖磨下,變成了各種的形狀,有的像大象,有的像大熊,有的像猿猴,這些岩石,為平靜的山間添上了無窮的趣味。

 

**

 

離開長春祠,即將前往燕子口,車子在懸崖邊的公路上行走,山勢迂迴,峰巒叠起,山與山之間並有索橋飛渡山溪,景色壯觀。

不久,到達燕子口,這是一座巨大的崖洞,大岩石復卷而起,形成了一個巨型的燕子口,行人車子從這口中進入,巨大而深遠的石泂,全靠洞壁裂口透光而入,石洞長有半里,經過一長段黝黑的路程才能見到出口的陽光。洞外的懸岩上被水流和風力吹蝕成無數個壼洞,春天時群燕來此築巢,燕語呢喃,是這裏特有的景致,可惜我們來得不是時候,聽到的不是呢喃的燕語,而是呼呼的風聲伴隨着潺潺的流水聲。不過,即使是這樣,也早已教人為之陶醉了。

 

**

燕子口的旁邊就是陡峭的岩壁,下望是一條曲折的山溪,山溪曲折,流水激蕩,雖不是雨季,但也能感受流水的威力。溪的頂端怪石嶙峋,以前的很多武俠電影就是在此取景。

 

**

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慈母橋,這是一座形狀美麗的紅色大橋,此橋是橫貫公路越過寬闊的山溪的必經之路。這裏距離天祥約三公里,為立霧溪與其支流荖西溪的匯流處,在此可欣賞到陡峻的大理石峽谷景觀。青山幽谷、山明水秀,自古即是花蓮八景之一,名為「太魯合流」。慈母橋畔有座慈母亭,與慈母橋都是以純白大理石建造的。慈母橋的得名,傳說有二,一是說當年蔣經國督建橫貫公路,時日甚長,思念慈母,所以把此橋命名為「慈母橋」。另一個傳說是在建造公路的民工中,有一個是附近的居民,他的母親為了愛子能吃飽幹活,每天中午風雨不改地翻山越嶺地來送飯給兒子,人們感念慈母愛子的恩情,所以就將這橋叫做「慈母橋」。無論那個傳說屬實,都顯出了真摯的人性光輝,使這條公路更具人間温情。

橋頭的側邊有「慈母廟」,紀念天下的慈母,橋頭的一另側有巨石名為「青蛙石」,它是臨於立霧溪之上的獨立巨石,形如靜伏溪中的青蛙。青蛙石的中層為白色大理石岩,上、下層則為深綠色的綠色片岩,形態命名上稱為偃臥摺曲,造形相當奇特。石上有亭,遠觀宛如頭戴皇冠的青蛙坐伏在溪谷上。

 

**

我們在橋頭下車,漫步慈母橋,一邊欣賞那雄偉壯闊的風景,一邊沉浸在那充滿温情的傳說中。未幾,再登上青蛙石上的小紅亭,啊!這裏下臨立霧溪,這條溪是流水在大理石岩上沖蝕而成的,溪在曲折而狹窄的岩隙穿過,現在雖不是雨季,但仍可以感受那水流湍急的氣勢。

穿過慈母橋,不遠處就是岳王亭,藍頂白柱的涼亭是為了紀念民放英雄岳飛而建的。岳王亭的不遠處有小吊橋橫跨立霧溪,我素有畏高症,早年在温哥華遊覽行過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時,我雙腳酥軟,死抓着橋邊的欄杆,彎着腰眼不下視地顫抖着而過的窘態,如今還是記憶猶新。不過,怕歸怕,這次還是鼓足勇氣而行,只是兒子故意使壞,邊走着邊搖幌着吊橋,真教人有心驚膽戰之感。

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天祥,天祥位於中橫公路東段,約距太魯閣19公里處。大沙溪與塔次基里溪在此匯集成立霧溪,經溪水長年侵蝕、堆積,造就多層開闊的河階地形。此河階地帶風景優美,兩旁峭壁聳立,河谷下切,地形壯觀,大理石巨岩林立,壯闊的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初時,太魯閣族群居住在這裏,稱為「塔比多」,意思是「山棕」,從此可判斷早年這裏應長滿大量山棕,後來因為紀念「文天祥」而得名。

我們的車子穿過白色的稚暉橋,來到停車場。這座橋是紀念國民黨大老,蔣經國的老師吳敬恒先生(字稚暉),白色的大理石上拱橋,線條非常的優美。停車場側是梅圃,種了兩排蒼勁的梅樹,可惜未到嚴冬,看不到凌雪而開的梅花。

我們在停車場邊的一間餐廳午膳,山間餐廳,吃的是樸實無華的普通菜式,只是其中的炒野菜,算是頗具特色的。午膳後,在梅圃蹓躂了一會兒,稚暉橋就在眼前,遠處與稚暉橋成直角的那一條長橋,名叫普渡橋,橫架於立霧溪間,是通往祥德寺的一條通道。通往祥德寺的半山腰,一座白色的觀音像䇄立在青翠的山間,遠遠就能看得見,這座高二十六尺的觀音像,據說是世界上最高的室外觀音像,我想,和香港的大嶼山大佛,應是亞洲佛教的兩大盛景。白衣觀音對上的山間,是一座七層高紅色的天峰塔,一紅一白的塔與佛像,點綴在翠峰中,特別顯得炫目。

 

**

 

我們穿過稚暉橋,轉入普渡橋,走到橋的盡頭,是祥德寺的一座牌樓,紅柱黄頂,莊嚴鉅麗,據說這是用來紀念文天祥,紅柱上嵌着一幅對聯,聯曰:「祥光瑞雲九華峰,德業輝煌耀人間。」

牌樓的後面是高高的石梯,有數層樓高,我們捨級而上,氣喘如牛地終於走到山腰的觀景平台,從平台邊向下望,立霧溪就在腳下,奇石斷崖,起伏不絕,再望遠方,稚暉橋和停車場的整個山谷一覽無遺。群山圍繞的山谷中,點綴着的數座樓房,置身其中,幾疑仙居。谷中那座白色的建築物,是山中唯一的五星級酒店「晶英酒店」。我們原本想在山谷中的晶英住上一晚的,可惜客滿,只待下次有機會才再圓此夢吧。

從觀景平台再捨級而上,大約再走十來分鐘,就到了祥德寺的大雄寶殿,殿裏香火裊裊,在煙火在籠罩下,殿中那雄踞着十多尺高的佛像,也顯得面目模糊了。

我們並沒有進入大雄寶殿,只是漫步在殿外的廣場上,廣場的一側,一尊高三十六尺的金身地藏萻薩莊嚴地坐在四匹大象之上,像是俯視着人世間的一切善惡。遍植奇樹的廣場,邊緣的下面就是立霧溪,在此平視溪對岸的奇峰危石,瞰視山下的曲溪清流,真有「何似在人間」之嘆。

 

**

 

從大雄寶殿再向上行約十分鐘,就到了白衣觀音像,近距離看才知道那種高度,人站在其下,只到觀音像的腳底。再向上行數分鐘,就到了天峰塔,塔外的空地上,在樹陰下有石桌石椅,古樸而寧靜,坐在其中,如果手中有杯香茗,那就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了。塔高七層,成八角形,有旋轉梯階直達各層,每層都有小門以供遊人走到塔外的欄杆處憑高眺望,我們登上最高層,放目遠眺,四周的群峰起伏,四野的峽谷清溪縈繞,置身其間,頓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

離開天祥,我們再到綠水步道。綠水步道,又稱「綠水合流步道」,步道位於綠水與合流露營地之間,步道長約1.6公里, 是日據時代「合歡越嶺道」的一段。 由於此段古道路況良好,景觀及生態皆相當豐富,因此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它規劃成步道。路徑寬約兩公尺,大致維持日治時期合歡越嶺道的寬度,全線平緩易行,是條老少皆宜的景觀步道。

我們從綠水地質展示館旁的山路出發,前面已有三數行人在行,我們就遠遠地跟着,省卻了自己找路的麻煩。這是一段林陰小路,細碎石子混合着枯葉泥土, 散發出濃郁的古道氣息。腳下踏著的山路,曾是一、兩百年來,太魯閣族走出來的社路, 曾是太魯閣戰役時期的日本軍用道,曾是後來日警鎮守太魯閣區域的警備道路,以及聯絡台中州、 花蓮港廳的「合歡越嶺道」。這條古道反映了一百多年來太魯閣的歷史滄桑。走了一會兒,越過小吊橋,景觀突變,原本綠意怡然的森林小徑,一變而為險惡的地形,前面出現了 斷崖路段。 山徑緊貼峭壁而行,右側俯臨深不見底的懸崖。所幸崖邊設有鐵護欄,否則恐怕會讓人望而生畏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戰戰兢兢地走着。

山路脫離了斷崖後,原以為可以鬆了口氣,誰知迎接着我們的卻又是一座山洞,洞前的提示牌寫着「洞深30公尺,轉彎後即可見自然光線」。我們雖然沒有帶手電筒,但恃着四人同行,就大着膽前進。甫一入洞,眼前一黑,再也看不見任何東西了。我們手扶着岩壁摸索前進,黑暗中伸手不見五指,確也有點兒心慌,真怕有什麼東西突然從黑暗裏跳出。前行數十步,轉過彎角,驀然見到前面隠隠有光源射入,借着微微的光線,我們的步伐也可以加快了,不久,就行完山洞隧道,頓有海闊天空的感覺。

出得洞來,仍然是一段在斷崖邊闢出的窄道,左邊是望不到天空的崖壁,右邊腳下就是陡峭的斸崖,如果沒有旁邊的欄杆,真的一失足就直墜千尺的地面,往下直望,真的令人心驚膽顫。瞰視遠處,清溪曲流,萬千奇形怪狀的大理石塊露出水面,景色如畫,頓時使人忘卻腳下的危險,迷醉於那曲水清溪之中。

 

**

在這段斷崖的小路再走了一會兒,轉入了樹木青葱的小路,再走了十多分鐘就完成了這一段的路程。

七星潭是今天遊覽的最後一站。

七星潭又名月牙灣,在花蓮市東,雖名之為潭,但其實是一個被大大小小石礫所鋪陳的弧形港灣。我們在海灘旁的停車場下車,停車場中停了十數輛流動小販的貨車,販賣着各式各樣的小食,我們在一輛號稱椰子大王的小貨車處買了體型巨大的椰青,小販的檔主用鑽錐在椰子上開了洞,插入飲管,兩人一個分享。

這時已是黄昏時節,海灘的一個平台上有個歌者正在演唱,面前擺放着他演唱的CD,聽着他的演唱,圍觀者紛紛上前購買以示支持。

這時太陽正緩緩而落,雖然天空並不明朗,但黄昏落日的景致還是迷人的。我們在這裏的石階上坐着,邊聽歌邊觀看來這裏遊玩的各式遊人和落日的海天,顯得悠閒而和穆,直至暮色漸合才動身返回花蓮市。

 

**

*

第三天(11/3/2012)

今天是「太魯閣國際馬拉松」賽跑日,兒子夫婦在早晨六時就得出發前往參賽,我們樂得在酒店睡個懶覺,直到九點才起牀,盥洗完畢就到酒店的餐廳吃早餐。由於這家酒店的住客大都是從各國來花蓮參加賽跑的,所以餐廳靜悄悄的只得數位住客在吃早餐。

這是一頓豐富的自助早餐,餐廳的一邊是各式各樣的中式早點,另一邊則是西式的早點,我們在美國天天都是西式的早點,一旦來到這裏,當然是不能放過這些精緻的中式早點了。酒店座落在花蓮市的中心地帶,吃完這一頓豐富而又愜意的早餐,本來打算到處逛逛,但妻擔心兒子他們參賽回來找不到我們,所以就打消這個念頭,反正第一天來時已逛過了,所以還是返房間休息,上網瀏覽。

 

**

 

中午十二時許,聽到隔壁的房間有動靜,是兒子他們返來了。待他們沐浴後,四人落街遊覽,在一間叫做「無名」的麵店吃個簡便的午餐,那裏的半筋半腩牛肉麵很精彩,麵條應是自家手製的,彈牙而麥香撲鼻,比起在台北著名的桃源牛肉麵還要精彩。

跟着,我們在街上閒逛了好一會兒,在日間逛街,飽覽花蓮的市容,大街小巷,都是商店林立,人來人往的,好一片繁華景象。兒子按着電話的導航指示,找到了那間名為「花草空間」紙黏土藝術主題的咖啡店。說起這間店,頗有一段因緣,話說我們在第一天到達花蓮晚飯後在「西瓜大王」飲鮮榨果汁和吃西瓜,望見不遠處有間寵物店,看着活潑的小狗在籠中的舉動,令人為之精神震奮。這時,無意一窺旁邊,不遠處的一間小店的櫉窗陳列着各種精緻小巧的紙黏土製品,我們被那些栩栩如生的花草動物所吸引了,忍不住就步入店中。店子很小,四個人進去後顯得有點擠迫的感覺。但裏面精彩的藝術製品卻深深地吸引着我們,就在這窄迫的空間,我們一邊驚嘆一邊參觀,末後,店員遞了一張卡片,說是他們的紙黏土教室兼咖啡店中的藏品更多更精,邀請我們有空到那裏一遊。出得店來,抬頭一望門頂的小招牌,寫的是「花草空間」,而卡片的名字則是「花草空間咖啡館」。

行行重行行,終於找到了。很美,一排落地玻璃窗的外面種着挂着滿滿的紅花綠葉,坐在臨窗的地方邊品嘗香濃的咖啡,邊游目觀賞窗外的紅花綠葉,很有點歐陸的風情。

我們推門而入,裏面的優雅格調真的教人沉醉。咖啡館分成三個部分,沿窗的一列座位,藤製桌椅,枱面精美的小飾物,泛出一派悠雅的風致。中間是一間陳列小廳,琳瑯滿目的紙黏土藝術品,令人為之神迷。陳列廳後面又是一個起坐廳,樓層很高,牆壁上是用彩色小瓷磚砌成的富有童稚的壁畫,兩旁的櫃枱擺設着精雅的紙黏土製品,木枱上也有精美的小擺設,就連陳示飲料單張的小木彫也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精品。

店主就是當地著名的紙秥土藝術家,正在一旁教導小孩製作紙黏土作品,我們就坐在這裏品嘗店中的咖啡和小西餅。

 

**
*
**

喝着濃香的咖啡,品嘗着精緻美味的小點,游目四顧那些栩栩如生的紙黏土藝術品,我們就沉醉在這藝術的海洋中。這種格調那裏是販賣咖啡的店鋪,簡直就是一個舒適的安樂窩,難怪沿窗的數位男女,面前一杯咖啡和小點,手中一本書,就在那裏安適地享受這難得的悠閒。

飲完了咖啡,兒子夫婦和妻三人預約做全身按摩,我對此頗有抗拒,所以獨自留在酒店上網。待他們做完了按摩,已是晚飯時間了。我們這次到一家名叫「賴桑」的日本料理,這家是旅遊宣傳單張上推薦的日本餐廳,所以到那裏進餐的遊客非常多,Sherry先去拿籌,打電話來通知我們大約還要等兩個小時才有位子。我們在酒店休息了一會兒,然後走到「賴桑」,門口等位的人很多,在門口很艱難地找到了坐椅,於是我們夫婦就坐着等候,兒子他們則到附近的街道遊逛。

真的要等接近一個半小時才輪到我們,坐定後細閱餐單,因為這裏的顧客太多了,餐廳只接受一次的訂單,如果叫的份量不够也不能再加叫其他的食物了,所以我們就只能一次叫了許多的食物,幸好食物仍是輪着上枱,還不致應接不暇。

 

**

 

***

這裏食物的份量很大,四個人叫了十多項食物,吃得不亦樂乎,終於捧着肚子離開餐廳。

因為我們在酒店的房間吃到了一種很好吃的沙琪瑪,Sherry問酒店的職員在何處可以買得到,晚飯後我們就按着地址尋找,終於找到了那一間名叫「慶春」的店鋪,買了數盒「百棗糖」的沙琪瑪。

 

第四天(11/4/2012)

早餐在酒店解決,因時間尚早,兒子說還有一間咖啡店頗著名,想在離開花蓮前去光顧,於是請酒店的服務員代召的士,趕到「春田咖啡館」。

這是一間有園林小花園的古屋,穿過小花園進入咖啡館,樓底很高,木柱上懸着吊燈,木桌藤椅,頗有古樸的味道。

由於時間尚早,咖啡館中就只有我們四個顧客,身為店主的夫婦見有客到,就殷勤地招呼我們。我們揀了靠窗的座位,點了飲料,就游目四顧,如果說昨天去的「花草空間」是精緻而充滿藝術氣息的咖啡館,今天這間「春田」則是古樸而充滿温馨的咖啡館。在備餐的櫃枱側邊還有一個小舞台,想是晚間會有歌手在此獻藝吧,想想都覺得很是温馨。再望咖啡館的木柱横梁,有很多名人影星的簽名,連香港的歌星李克勤都在横梁上留下了姓名,可見這間咖啡館的不凡。

對着偌大的空間,眼望窗外的花園,真有點兒悠閒的味道,可惜我們趕時間,不能慢慢地坐下品嘗杯中的咖啡。

匆匆喝了杯中的咖啡就離開咖啡館,店主還熱心地幫我們召的士,那種濃濃的人情味真的令人感動。

在火車站等候了約半小時,就登上前往台北的快車,結束了這一次的四天遊。<img alt="" src="https://lh5 description.googleusercontent.com/Xy9P0qMHkALQK3ITU9G0NARz6VkbOYFl-5tjAzAx7MDdBRKvbAwanhRFA-vYsSIZuHk9prgozthewKBfiOybAFjns6XM2lzUnC4NOIK31r4PM–9aYdKxY-O” width=”624px;” height=”416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