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情繫方寸間

搞篆刻,已是在大學的時候了。那時,我主編系刋《文萃》,選登系中同學的學術論述、文藝創作及書畫作品。同學鄺凱迎(亞視行政總監)自告奮勇,刻了一方一吋乘三吋的石章﹣﹣「文萃」,古樸爾雅,我將之用作扉頁,很是不錯。我對篆刻很好奇,就教於鄺凱迎,他教我寫印稿、選石、磨石及刻石的技法。我興致勃勃地開始了第一枚石刻。記得當時在商務書局買了一方青田石,形狀是長而不規則形,我就按其形寫了「吳氏弄琴軒藏書之印」九字,用的是小篆,刻成朱文。第一方印,無論布局、寫篆、刀章,都是粗糙得很,但我已是興奮莫名,把自己大部分的藏書都蓋上了此章。這一枚藏書印一直陪著我,可惜的是,昨天想拿出來懷緬一番時,卻發覺不見了。我想,可能是移民時丟失了。

自己胡亂地刻了一段時期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跟隨了書法篆刻大家馮康侯老師學篆,這才知道原來篆刻有這麼多的學問,不獨要學篆字,並得兼及甲骨文、金文;至於寫印稿、布局、用刀,更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可惜當時我兼顧的工作太多了,抽不出時間苦學,隨馮老師學了一短段時間後就停止了。

雖說停止了,可不是從此不接觸篆刻,馮老師指導了我入門之途,我在平日總會抽空練習。我是一個並不聰明,但肯用功的人。無論學音樂、學寫小說、學書法、學繪晝都是如此,學篆刻也不例外。我買了很多印譜,平時總帶一本在身,乘車搭船時,就拿出來觀看,揣摹名家的章法,通過布局、運刀的節奏、線條的粗幼,從中去理解其技法之外的情緒,往往沉迷其中,連車到站也錯過了。後來,覓得鄧散木的《篆刻學》,如獲至寶,鄧氏是我所欽佩的書法家、篆刻家,他著的《篆刻學》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印行,是精製的影印本,單看鄧氏的楷書,已是賞心樂事,何況此書對文字學、印的歷史、印的種類、形式、派別,刻印的篆法、章法、刀法,都有系統的論述,其中所舉的印例,更是精采絕倫。我就以之為學篆的指導,有空的時候就操刀練習,同時,也有系統地學習漢印、秦壐、以及近人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沙孟海等人的印譜,從中吸取營養。不經不覺,竟也刻了數以百枚。這當中,多數是應友儕之請而刻的姓名章,而也有少部分是自己的人生遇合中,有所感而發之為章的閒章。這些閒章,我多會有較長篇的邊款記錄,也算是人生中的一點記錄。現在就拿數枚來談談,也算是一段回憶吧。

由左至右,第一枚是一枚不規則章,右面是如來佛像,左面是朱文「南無阿彌陀佛」。這枚閒章是在母親離世後,午夜夢醒,心如刀絞般的痛。母親信佛,我未能在她生前服侍,在悔痛交加之下,連夜磨墨,隨手拿了一枚石章,就畫了如來佛祖像,寫上了「南無阿彌陀佛」,操刀而刻,直至天亮,成就了此章,願母親在天之靈得以安息。這枚章,是感情的抒發,沒有精心的構思,也沒有著意的章法,只是任由感情的泛濫。我想,情真意切,就已是難能可貴的了。

第二行的上面是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