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寫作今昔

連續忙了兩個多月,完成了香港新高中國文學科的第一部參考書《韻文選》上冊。終於鬆了一口氣了。
回想起來,這二十多年來,編寫中國語文、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的參考書,先後出版了接近四十冊,寫了一千萬多字。目前又計畫出版九冊中國文學及若干冊中國語文的參考書,我想,這未來的兩三年,總够我忙的了。
寫這本書時,我是親自在電腦中直接寫作,存檔在Google的gmail documents 中,然後再用share 的功能,要香港出版社的同事幫忙輸入以前我舊作的部分資料,我則隨時同步進行校對,經多次校對後再通知香港出版社的同事進行排版,然後就是製版印刷,大功告成。這時才感受到資訊網絡的方便。
記得在二〇〇二年以來,我也先後寫了八本參考書(《預科中國文學》四冊,《高級程度文化專題精讀》二冊,《語文閱讀理解》一冊,《命題寫作指導》一冊及《中國文字趣談》之「常見錯別字」及「部首的認識」各一冊)。這些書,我仍是用手寫在原稿紙上,然後將數以百計的原稿郵寄回香港,由出版社的同寅在電腦中打稿,再電郵來給我校對,我又將校好的稿電郵回去。經數次的往返之後,確定已全校定,再由那邊的同事排版,然後又將pdf file 電郵給我確認,終於出版了。這過程雖然煩複,但在我來說,已是很輕鬆的了。其中只有一次很狼狽,就是郵寄的原稿失落了,幸好我影印了存底,所以只是再寄一次而已。想起古人沒有影印機,如果這樣寄失了,那將是全部心血付之東流了。
再回遡在這之前,當時私人電腦正在起步階段,沒有中文輸入法。那時,日本發明了植字機,工人用植字機將稿打好存入記憶碟中,再用相紙印出,影印一份副本以供校對,遇有錯漏,就再打印出謄正的部分,然後由工人逐字剪了貼在原本的相紙上。遇有較大的錯漏,就得重新打一篇稿紙,真是費時失事。 有時,單就等植字,一等就是三數星期,非要天天去追才追得一兩篇,出版一部書,寫稿三數個月,植字又是三數個月,很是令人苦惱。
當然,比起執鉛字拼版,植字已是很先進的了。記得七十年代初,我負責學生報的編輯,經常要到印刷公司追稿校對,那時的「黑手黨」(排字工人)要經年累月地執字拼版,再印出來校對,校對完又要勞煩他們再執過,那就更加煩惱了。
如今向年輕人說過去的這些印刷過程,那真像是天荒夜談般。真的,現在我們可以在電腦中輕鬆地毃打着鍵盤,錯就delet,漏嗎,就隨便加入,多方便!只是,我可覺得還是有些不習慣,還是覺得沒有寫在原稿紙上來得暢快。我是用倉頡輸入法的,這種輸入法學的時候較難,但最準確,也最快捷,如果對着一篇稿來打的話,我的速度可以媲美英文打字,但寫作,則阻礙了文思。為甚麼呢,因為輸入文字時,要將一個個的字拆碼,又要將鍵盤中的英文字母變成了「金木水火土竹心人」甚麼的,這樣一來,文思就中斷了,所以寫起來效果就差了些。再其次,中文是一種很優美的表意文字,書寫時,情意綿綿,而且落筆時的一筆一畫,都是心情的一種反映,看着自己親手寫出來的文字,就是一種享受。如今,從鍵盤上毃出來的字,雖然整齊劃一,但卻是冷冰冰的,沒有了那種親切感,也缺乏了那種從字裹洋溢出來的温情。
我真的懷疑,當年如果是要用電腦來寫文章,我是否會有這麼大的熱情,會否能寫這千多萬字的參考書呢?科技,方便了人類,但卻又抺煞了人情。得與失,真的難以估量。

4 thoughts on “14、寫作今昔

  1. 吳SIR, 首先預祝你新書出版成功!
    看起來, 我兒子將有幸用得上了, 有沒有 pdf” 贈閱”版? 使我可以環保一下.
    我當年在別校也曾向中文老師借閱司馬長風先生之新文學發展史, 在離開時候, 我忘記交還了, 現在有時候也拿出來一看. 當年我是文科生, 也喜愛寫作.
    可是, 現在我兒子尚未有這才能.

  2. 吳sir,
    真是佩服你的寫作精神, 教師生涯已退休, 但是還替下一代年青人儘力.
    你的中文書出版後, 有沒有pdf 檔案版本? 可以給我小兒以作為參考之用, 若是合乎高年級的, 我就是先行看/了解, 屆時便是可以用來教授他了. 我還是存有當年一些中史/新文學書籍哩! 如果再可加上你的著作, 我小兒增益將很多!

    • 蔣玉泉
      pdf 檔案應是有的,原本我也想把我的部分文字登在我的blog中,但卻不知會否抵觸出版社的合同。待我問問,如果不抵觸的話,日後排好版,當可以寄上。

Leave a Reply to 蔣玉泉Cancel reply